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国以前闽籍医家研究伤寒学的成就述评

民国以前闽籍医家研究伤寒学的成就述评

——一苎二苎!竺墨苎主塑皇兰查笙堡:!!:况,进行对照分析计算,结果发现,当药液中胡椒碱含量≤0.157ug,m1时,薄层色谱法中无桔红色班点;其含量在0.157—0.284ug/ml时,薄层色谱法中桔红色班点不清晰:其含量≥0.284ug/ml时,薄层色谱法中桔红色班点清晰。

七、讨论1.考虑鸿茅药酒成分复杂,分析结果以回归方程式计算以求更接近于实际含量,较单独进行外标法测定更准确可靠,能真实反映样品的含量。

2.鸿茅药酒有效成份量化后,不但对浸提过程中怎样使提出率达到最大,为药品生产的经济性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进而为药酒构建量化标准,评价功效提供了依据。

3.用量化分析方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确定药酒中有效成份的含量,较原质量标准定性鉴别更先进、准确。

4.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薄层色谱法检验费用高,所需时间长,但检测灵敏度高,基线噪音低,试验结果准确,方法重复性好,适用于鸿茅药酒有效成份检测及贯彻GMP的要求,加强生产质量的控制。

5.对药酒化学成份、药理药效、质量标准及提取工艺的深入研究,进而促进中药质量标准的规范化、科学化、客观化,今后的任务还很重,路子也很长。

民国以前闽籍医家研究伤寒学的成就述评刘德荣福建中医药院(350003)摘要民国以前闽籍医家中,重视伤寒学研究较著名有:南宋钱闻礼撰著《伤寒百问歌》,以七言歌诀形式论述与临床辨证有关的93个问题。

包括六经证候、类证鏊别、症状治法,且对原文难解之处,加以注解阐析,该书既方便对伤寒条文诵读,而且有助于理解原文精义。

南宋汤尹才撰著《伤寒解惑论》,着重对《伤寒论》深奥辞义发挥已见、解惑释难,使读者对伤寒务文易于理解和掌握。

南宋杨士囊著《伤寒类书活人总括》,重点论述六经证治、方药加减及伤寒诸笃证、伤寒别名。

又论小儿、产妇伤寒等,集脉证方于一体,且以歌括冠其首,内容简明扼要,便于诵记。

明代许宏撰著《金镜内台方议》。

倡以方统证的研究谣。

许氏将《伤寒论》113方归纳为汤、散、丸三大类,并按主方统类方顺序排列,方后附论,后列主治病证条文。

该书从方、证、药三方面论述,对临床运用伤寒方药颇有启发。

明代熊宗立著《类鳊伤寒活人书括指掌图论》,该书是对元代吴恕《伤寒图歌活人括掌》的补充。

熊氏另著有《伤寒运气全书》,运用运气学说阐述伤寒六经辨证,于临床有参考价值。

明代童养学纂辑《伤寒六书纂要辨疑》,认为明代陶华《伤寒六书》有内容重复和前后倒王之处,敌去其繁芜,补其蜩略,且辨析伤寒和温病。

童养学又编撰《伤寒活人指掌补注辨疑》,论述伤寒病主要证型和114首方剂的应用,是临床较好参考书。

清代陈念祖研究伤寒学较著名。

有<伤末论漶注X<伤寒置诀辛静k‘伤采真方歌括’和r‘待寨基衡秉'等书。

陈氏・80・中华医药文明史集论是伤寒学派中维护旧论影响最大一家,认为王叔和编次《伤寒论》。

有功千古,不应随意改订。

晚年撰著《伤寒医诀串解》,是其研究伤寒学代表作,倡分经审证研究伤寒之法。

陈氏又撰《伤寒医约录魏以运气理论阐释伤寒六经证治规律,又详述六经脉证、方药运用和对伤寒名词的诠释。

清代陈恭溥著的《伤寒论章句》,按《伤寒论》每章每节之叉详加阐发,又对每句每读运一注释,使学者明其义且识其理。

清代陈有流撰著《伤寒论注》,为注释《伤寒论》的读物。

民国期间,包识生注重整理和探求伤寒原本经文,以研讨仲景立法制方之意,其所薯《包氏医宗》中,除订正个别字句外,绝不更改条文次序和体例,力求维护《伤寒论》原本系统性和完整性。

闽南名医吴瑞甫撰著《伤寒纲要》,以六经为纲,每经在详述本经纲要、典型证状基础上,又列出腑证、变证的证候特点、辨治大法,对后世有一定启发。

福建历代医家研究阐发《伤寒论》辨证施治原则所作出的贡献,不仅丰富仲景学说内容,而且在福建医学发展史上也产生一定影响。

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一书问世后,引起后世医家的高度重视,自晋唐以后对《伤寒论》整理注释、方药治法和理论研究者,人才辈出,代有明贤,历经千百年而不衰。

据现存的文献记载,自南宋起,福建有不少医家重视对张仲景《伤寒论》的研究,他们各擅其长,从各个角度阐述仲景的辨证施治原理,丰富和发展了伤寒学说。

兹分述如下:宋代,研究伤寒学蔚然成风。

南宋建宁(今福建建瓯)医家钱闻礼,于隆兴元年(1163年)撰著《伤寒百问歌》四卷(人民卫生出版社于1960年重印)。

该书根据《伤寒论》原文,以七言歌诀形式提出与l临床辨证关系较为密切的93个问题,内容包括六经证候、类证鉴别、症状和治法等,且对原文中难解之处,能引用前人的注解加以论述。

歌括编写讲究诗律韵脚,易读易记,如“发热歌”日;“发热恶寒属太阳,宜服大青及麻黄;发热遇寒而微恶,柴桂桂二越一汤;汗后但热不恶冷.调冒承气更相当”等“1,内容通俗,不但有助于初学者对《伤寒论》条文的诵读,而且对理解原文的精义也大有裨益。

南宋龙溪(今属漳州市)汤尹才于乾道九年(1173年)撰著的《伤寒解惑论》一书,被收载于钱氏的《伤寒百问歌》卷一中。

汤氏着重对《伤寒论》的一些深奥辞义发挥己见,进行解惑释难,例如将“伤寒或两证相近而用药不同者;汗下失度而辨证不明者;以冷厥热厥之异宜、阳毒阴毒之异候,其间错综互见,未见概举,辄各举而别自之”,使读者对《伤寒论》的难点易于理解和掌握。

南宋三山郡(今福州市)杨士瀛,对伤寒学深有研究,于景定元年(1260年)著有《伤寒类书活人总括》七卷,该书以总括《伤寒论》和朱肱《类证活人书》二书的内容为主,论述六经证治、方药加减及伤寒诸笃证、伤寒别名、治疗戒忌,且论d,JL、产妇伤寒等。

该书集脉、证、方子一体,又以歌括冠其酋,内容简明扼要,便于诵记,诚为学医者之阶梯,入门之捷法,深受读者欢迎。

日本丹波元胤在其《中国医籍考》中,也论及杨氏《伤寒类书活人总括》一书。

明代,建安(今建瓯)许宏(又名许弘)以宋代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为依据,对张仲景之方剂加以注释,于1422年撰成《金镜内台方议》十二卷,倡以方统证的方法研究《伤寒论》。

许氏将《伤寒论》原书的113方归纳为汤、散、丸三大类,然后按主方统类方的方法由表及里顺序排列。

每方逐一附以议论,,阐发制方之义,后列<伤寒论》第一篇中华医药文明史学术论坛・81・中该方主治病证的原文。

如桂枝汤,先列桂枝汤主方,依次为桂枝汤方议、桂枝汤证、服桂枝汤后的进退变化,其后再列桂枝汤类证,如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等等,这样将主方和加减方汇于一处,有利于阐明主方和类方的鉴别应用,该书从方、证、药三个方面加以论述,对临证运用‘伤寒论》方药颇有启发作用。

明代建阳(今福建建阳)熊宗立著有《类编伤寒活人书括指掌图论》十卷,这是熊氏对宋代李知先《活人书括》和元代吴恕《伤寒图歌活人指掌》二书的续编,在内容上有所补充。

熊氏另著有《伤寒运气全书》,这是熊氏研究运气学说与伤寒六经的辨证关系,于临床诊断伤寒病证有一定参考价值。

明代邵武(今邵武市)童养学纂辑《伤寒六书纂要辨疑》四卷,刊于崇祯5年(1632年)(1984年中医古籍出版社有影印本)。

该书是童氏对明代陶华研究《伤寒论》的六种医书(即《伤寒六书》)进行重纂删订而成的。

童氏认为《伤寒六书》辨阴阳有径,临证制方服药有法,井井有条,足补仲景《伤寒论》之未备,但是有重复和后先倒置之处,故在原书基础上去其繁芜,补其阙略。

全书对伤寒和温热病的临床证治作了比较系统的整理和辨析。

童养学又编撰《伤寒活人指掌补注辨疑》三卷,童氏认为元代吴恕《伤寒图歌活人指掌》一书,“不论天时,不察虚实,不分感冒,直以麻黄桂枝治冬月正伤寒者,通治三时之寒”,因此不能概括张仲景论治伤寒的全貌,且伤寒、杂病编次混淆,童氏遂予以补注辨疑,将伤寒各种临床证候区分为正伤寒、类伤寒及传经、直中等几种类型,并论述114首方剂的应用,该书眉目较为清楚,是l临床较好的参考书。

明代建安(今福建建瓯)雷竣,曾撰‘伤寒发明》一书,阐发伤寒学说“。

清代精研伤寒学的,首推长乐医家陈念祖。

他研究伤寒学的专著有:‘伤寒论浅注》、《伤寒医诀串解》、《伤寒真方歌括》和《伤寒医约录》等种。

陈氏针对仲景《伤寒论》因代远年湮,后人简编条册多有颠倒错乱现象,而极力主张“维护旧论”、反对“错简重订”,而成为宋代以后伤寒学派中“维护旧论”影响最大的一家。

陈氏研究《伤寒论》是师钱塘张志聪、张锡驹二医家,且遵王叔和对‘伤寒论》的最早编次,认为王氏编次的《伤寒论》传本,最为完整,不应随意改订,他在‘伤寒论浅注.凡例》中说:“叔和编次《伤寒论》,有功千古,增入诸篇,不书其名,王安道惜之。

然自《辨太阳病脉证篇》至《劳复》止,皆仲景原文,其章节起止照应,王肯堂谓如神龙出没,首尾相顾,鳞甲森然。

兹刻不敢增减一字、移换一节。

”…陈氏认为旧论诸条,字字是法,惟有守其法,斯能传伤寒之学,故被后世称为。

维护旧论”的中坚。

《伤寒医诀串解》是陈氏晚年所著,该书融会诸家学说,用简嬲的文字,提纲挈领她勾出伤寒六经的辨证要领,发前人所未发,是其研究伤寒学的代表作。

陈氏倡用分经审证方法研究《伤寒论》,其将伤寒六经的三阳病证条文,按经证、腑证、变证等概括,三阴病按阴化、阳化、水化、火化、寒化、热化加以归类,充分体现伤寒病证的相互联系及其传变、转归的机理,使学者在临床有规可循,有法可度。

同时,陈氏还用‘内经》五运六气学说中的标本中气的气化理论来阐述伤寒六经实质。

陈氏于嘉庆癸亥年(公元1803年)撰《伤寒医约录》三卷,该书一方面用运气理论阐释《伤寒论》中六经证治规律,另一方面又详述了伤寒脉证、六经方药以及临床运用,且对《伤寒论》一书中的名词术语加以注音诠释。

全书以歌诀为主,问以论述,其文浅显易懂,便于理解记忆・清代侯官(今福建闽侯县)陈恭溥著有《伤寒论章句》六卷,于清道光26年(1846年)成书,成丰元年(1851年)刊行.该书根据张志聪、张锡驹二家的分章分节研究法,依《伤寒・82・中华嚣药文明史集论论》每章每节之义而细加阐发论述,又对每旬每读逐一注释解疑,以期无晦滞之处,使学者能读其论而明其义,识其理而知其法。

该书后附方及方解,不分六经,而采用每方后以《伤寒论》相应的条文为经,又汇集后世医家及自已的经验为纬,条分缕析,井然有序,实便于临床应用,诚为深入浅出之作。

陈氏《伤寒论章句》虽流传未广。

其知名度及影响“不及柯韵伯、张令韶、张隐庵,但是陈氏运用考证方法来研究《伤寒论》,在伤寒学术史上独占一席,其成就自不可没”。

“1清代长乐陈有流撰著《伤寒论注》一书(见《长乐县志》卷二十七),亦为注释《伤寒论》的读物。

民国期间,福建医家颇受清代研究伤寒学兴盛之风影响,多有著述。

福建上杭名医包识生,民国时期曾活跃于上海中医界。

包氏学术宗仲景、尚经方,注重整理和探求伤寒原本经文,以研讨仲景立法制方之意,故其论著中,除订正个别字句外,绝不更改《伤寒论》条文的次序和原书的体例,力求维护《伤寒论》原本的系统性和完整性”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