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分析课件
(二)非典型伤寒
1.轻 型 :
患者一般症状较轻,体温多在38℃左右。 病程短,1~2周即可痊愈。
2.暴发型:
起病急,中毒症状重,患者可出现超高热 或体温不升,血压降低,出现中毒性心肌 炎、肠麻痹、休克与出血倾向等。预后凶 险。
3.迁延型
起病与典型伤寒相似,但由于人体免疫 功能低 下,发热持续不退,热程可达5 周以上。
第1周淋巴组织增生肿胀呈纽扣样突起 第2周肿大的淋巴结坏死 第3周坏死组织脱落,溃疡形成,可有并发症 第4周溃疡逐渐愈合。
特征性病变
以巨噬细胞为主的 细胞浸润。巨噬细 胞有强大吞噬能力, 可见胞质内含有吞 噬的淋巴细胞、红 细胞、伤寒杆菌及 坏死组织碎屑, 称为“伤寒细胞”。
若伤寒细胞聚积成 团,则称为“伤寒 小结”。
血循环
第二次菌血症 (第1-2周)
内毒素及内源性致热原
(IL-1、TNF等)
临 床 症 状
五、病 理 解 剖
• 病理特征:伤寒最特殊的病理特点是全身单核-巨 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
回肠下段的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滤泡 的病变最为显著。
• 病理过程:髓样肿胀期 坏死期 溃疡期 愈合期
肠道病理改变与四周病程关系
怎么样
治疗 预防 --关键
搞清楚三 件事
一、概
述
• 伤寒(typhoid fever)是由伤寒杆菌引起 的经消化道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 主要的病理特点全身单核-巨噬细胞增生性 反应。
• 主要病变部位 回肠末段集合和孤立淋巴结
• 临床特征长程发热、全身中毒症状、相对 缓脉、肝脾肿大、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等。
伤寒
一、概述 二、病原学 三、流 行病学 四、发病原理 五、病理解剖 六、临床表现 七、实验室检查 八、诊断 九、治疗 十、预防
学习内容
学习要点
掌握伤寒病的 诊断、治疗和 预防。熟悉伤 寒的并发症及 鉴别诊断。了 解伤寒的病原 学及病理变化。
是什么
概念 表 象 特征 --基础
为什么
病原学
流行病学 病理变化 临床表现 --依据
(六)并发症
1.肠出血:为常见并发症,多见于第2-3周(2%~8%) 2. 肠穿孔:为最严重并发症.第2~4周多见(3%~4%) 3.中毒性肝炎:第1~3周 4.中毒性心肌炎:第2~3周 5.支气管炎及肺炎:多为继发感染 6.溶血尿毒综合征:第1~3周。贫血、黄疸、肾衰。 7.其他:中毒性脑病、急性胆囊炎、骨髓炎、肾盂
2.极期
相当于病程第2~3周,其主要表现如下:
(1)高热 体温转为稽留高热 (2)神经系统中毒症状 患者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耳 鸣、听力减退。重者可有谵妄、抓空、昏迷。 (3)相对缓脉 部分患者尚可出现重脉。并发中毒性心 肌炎时,相对缓脉不明显。
(4)皮疹 约半数患者在病程第一周末于前胸、腹部出 现淡红色丘疹(玫瑰疹),直径达2~4mm,压之退色,散 在分布,量少,一般仅数个至十数个,多在2~4日内消退。
玫瑰疹经镜检显示 单核细胞浸润和毛 细血管扩张。
六、临 床 表 现
潜伏期 一般7-23天,平均10-14天。
轻型
典型(普通型)
临床分型
迁延型 逍遥型
临床分期
初期
暴发型
极期 缓解期
恢复期
并发症
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 肝炎、溶血尿毒综合征等
(一)典型伤寒
典型伤寒病例分期
1.初期
相当于病程第1周。病多缓起,体 温呈阶梯状上升,于5~7日达39.5℃或 以上,伴有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咳嗽 等。部分患者出现便秘或腹泻。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粪-口途径(主要) 尿-口途径(罕见)
普遍易感 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水和食物污染--暴发流行
日常接触—散发流行
终年均有,夏秋季多见 遍布于全世界,以亚热带和热带 地区多见 儿童及青壮年多见
四、发 病 机 制
• 伤寒的发病主要取决于伤寒杆菌的感染量、 致病性、人体的免疫力。伤寒杆菌的内毒素 是伤寒发病的重要因素。
应多阴性。
(四)老年伤寒
• 临床表现不典型 – 体温多不高 – 神经系心血管系统中毒症状重 – 易并发支气管炎和心功能不全 – 胃肠功能紊乱和记忆力减退 – 恢复慢,病死率高
(五)复发与再燃
1.复发 患者进入恢复期热退1~3周后,发热等 临床表现重又出现,但较初发为轻,病 程较短(1~3周)。
2.再燃 当伤寒患者进入缓解期,体温波动下降, 但尚未达到正常时,热度又再次升高, 持续5~7天后退热,常无固定症状。
• 主要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
伤寒杆菌
二、病 原 学
• 沙门氏菌属D群 • G-短杆状,2~3 μm ×0.6~1μm • 有鞭毛、无荚膜、不形成芽孢 • 为需氧及兼性厌氧菌 • 在含胆汁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 主要致病因素为内毒素
鞭毛抗原(H) 菌体抗原(O) 表面抗原(Vi)
.外界抵抗力较强:
4.逍遥型
起病时毒血症状较微,患者可照常工作。
5.顿挫型
起病较急,开始症状典型,但病程极短, 于1周左右发热等症状迅速消退而痊愈。
(三)儿童伤寒
• 年龄越小越不典型;病情轻、病程短、病死率低 • 急性起病,弛张热多见;婴幼儿惊厥、脉速; • 胃肠道症状突出;婴幼儿呕吐、腹泻; • 肝脾肿大明显;玫瑰疹和相对缓脉少见; • 容易并发支气管肺炎;肠穿孔、肠出血少见; •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一般不少、甚或增多;肥达反
耐寒冷:水、食物中存活
2~3周、粪便中1~2月、 牛奶中可生长繁殖;20℃长期保存。
对光、热、干燥、一般 消毒剂敏感:日照数小
时、60℃15`或100℃立即 死亡。饮水余氯0.2~ 0.4mg/L迅速死亡。
三、流 行 病 学
传染源
病人(全程均有、2-3周最强)
带菌者:潜伏期、恢复期、
慢性带菌者(排菌>3个月 、数年或终生)
潜伏期
发病机制
伤
OH-
寒 杆
口
胃 小部分
小 肠黏膜 肠
菌 H+
大
部
分
被
消 灭
由
粪
便
排
出
肠肠 道系 淋膜 巴淋 组巴 织结
原发性菌血症
胸导管
肝脾
血循环
胆囊 骨髓
肾等
髓样肿胀
单核 巨噬
增生坏死
细胞
系统
组织
吞噬
随胆汁排泄
繁殖
(第2-3周)
使已致敏 的肠道淋ຫໍສະໝຸດ 由巴组织产尿
生严重的 炎症反应-
液
-- 溃疡
排
出
(5)肝脾肿大 半数以上病人于起病1周前后脾脏肿大 (6)消化系统症状 腹胀、腹部不适、右下腹压痛、便 秘或腹泻等。
3.缓解期 相当于病程第3~4周。体温开
始波动下降,各种症状逐渐减轻,脾脏开 始回缩。但本期内有发生肠出血及肠穿孔 的危险,需特别提高警惕。
4.恢复期 相当于病程第4周末开始。体
温恢复正常,食欲常旺盛,但体质虚弱, 一般约需1个月方全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