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等量代换教案

等量代换教案

《等量代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交流、验证等活动,能用一个相等的量去代换另一个量,初步体验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2、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等量代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应用价值;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原理,体会等量代换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能够将等量代换思想灵活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天平称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师讲故事《曹冲称象》的故事。

多聪明的曹冲啊!当时他只有7岁,之所以他能成功地称出大象的重量,受到官员们的称赞,就是因为他运用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考方法——等量代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等量代换”的方法解决问题。

2、等量代换的例子在生活中有很多,比如说一张十元的钱可以等值代换10张一元的钱。

……
请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2、初步运用“等量代换”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师:要想很好地落实目标,运用“等量代换”的方法解决问题,我们一定要认识一个新朋友,出示:天平。

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
生根据已有知识自由回答。

师:这是天平,如果天平平衡了,说明两边的重量相等。

师:今天,“天平”将和我们一起学习“等量代换”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看书109页,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汇报条件和问题。

师:在本例题中,我们假设每个苹果同样重,那么1个西瓜与几个苹果同样重呢?这节课,我们将和曹冲一样运用“等量代换”的数学思考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2、请看自学提示:
(1)、认真观察,寻找其中等量的关系,思考:一个西瓜4千克,4个苹果1千克,一个西瓜的重量等于几个苹果的重量?
(2)、带着自己的思考方法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说清楚思路,然后选代表汇报。

师强调:观察后,先自己思考,有方法后再与小组讨论。

生学习,师巡视。

3、学生汇报:
师引导学生说算理:一个西瓜和4千克砝码同样重,4千克砝码和多少个苹果同样重呢?
学生汇报:如果第二个图中天平的右边变成原来的4倍,左边也要变成
原来的4倍(即16个苹果),天平才能保持平衡,所以一个西瓜和16个苹果同样重。

师:用算式怎样计算呢?
生汇报,师板书:4×4=16(个)
师:你认为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因为一个西瓜和16个苹果都重4千克,初步渗透要抓住一个中间量。

(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课件展示寻找中间量的过程。


师小结:我们把一个量用它相等的量去代换的过程,叫做等量代换
4、举一反三:
完成课本第109页的“做一做”
出示图让学生说一说图意再独立完成
反馈展示算理:要求2头牛和多少只羊同样重,首先要知道2头牛和多少头猪同样重,再利用猪和羊的质量关系进行等量代换。

或者先将1头牛代换成羊,就可求出2头牛可换几只羊了。

总结:上面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特点?解决这样的问题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师生总结方法:
1、仔细观察,寻找中间量。

2、知道要求的量= 几个中间量;一个中间量= 几个其它量
师:好,我们就用得出这种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拓展应用:
1、师:八戒想用一本书换12支自动笔,他认为这样很划算,1个可以换12个。

看到这些信息,你认为八戒说得对吗?(课件出示)
引导说出理由。

师小结:是的,我们今天所学的“等量代换”中的“等量”,可以是同等质量,也可以是同等价钱、同等数量……
2、111页4题:1只鸡和1只鸭,谁重一些?
3、111页3题。

四、总结拓展:
1、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课外拓展:
(课件出示)古代的等量代换。

师:在没有货币的远古时期,人们就已经运用等量代换的知识来换取自己所需的物品了,课下同学们可以进行深入研究,了解了解我们中国商品社会的发展历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