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入文字]
曹丕篡汉的牌坊:《受禅表》
受禅表
此碑亦称《受禅碑》。
三国魏隶书黄初元年(220)立。
纵270 厘米,横140 厘米,22 行,行49 字。
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冬十月乙卯,逊位于魏王曹丕,丕随即登基称帝并改元大魏黄初。
十月辛未,刻立此碑以纪其受汉禅让之事。
《受禅表》与著名的《上尊号碑》并立于许昌南曹魏故城汉献帝庙中(其地在今古城村),庙久废。
《受禅表》与《上尊号碑》同为魏初巨制,不但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书法亦久为世重,故自唐宋以来,迭经著录。
其结构方严整肃,用笔刚健斩截,意气雄伟排宕,且不失汉末名碑如《熹平石经》、《张迁》、《礼器》等骨气洞达、探穆渊雅的大家风范。
明郭宗昌《金石史》评其书法同《劝进》,虽小远汉人,雍雍雅度,衫履自饰,亦复矫矫。
赵崡亦谓此碑隶法大都与《劝进》同。
王世贞曰:。
余始喜明皇《泰山铭》,见此而恍然自失也。
汉法方而瘦,劲而整,寡情而多骨;唐法广而肥,媚而缓,少骨而多态。
汉如建安,晋三谢,时代所压,故自不可超也。
此语得评书三昧。
(《石墨镌华》)从汉字字体的演变来看,汉末魏初之际,正是由隶变楷的过渡时期.魏初诸刻,承袭汉末《熹平石经》、《鲜于璜》、《张迁》等碑遗绪,在笔法上更有新的突破.具体表现在落笔逆锋减少,而变之以单刀直入;收笔重顿后迅速提起使成方波,这已经是萌芽时期的楷书的一种特殊笔法。
前人对此己多有论及。
如清孙矿评《受禅表》和《上尊号碑》说:二碑余皆有之,虽磨刓甚,然字犹半可识,真斩钉截铁手也。
率更正书险折法,多从此变出。
杨守敬《学书迩言》亦谓《孔羡》、《范式》、《上尊号》、《受禅表》下笔如折刀头,风骨凌厉,遂为六朝真书之祖。
与之稍晚的魏《王基碑》以及吴《谷朗碑》,则更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折刀头的笔法,字形上亦更似后世的楷书了。
故前人论该碑开魏晋六朝楷书之先河,无疑是确当的。
此碑无书者姓名,唐刘禹锡说是王朗撰文,梁鹄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