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阅读《沧浪诗话·诗辨》(节选)严羽阅读理解及答案
七)、阅读下文,回答1—4题。
(11分)
沧浪诗话·诗辨(节选)
严羽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而古人
未尝不读书、不穷理。
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诗者,吟咏情性也。
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
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近代诸公乃作奇特
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以是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
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
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终篇,不知着到何在。
其末流甚者,叫噪怒张,殊乖忠
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
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可谓不幸
也。
然则近代之诗无取乎?曰:有之,吾取其合于古人者而
已。
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王黄州学白乐天,杨文公、刘
中山学李商隐,盛文肃学韦苏州,欧阳公学韩退之古诗,梅
圣俞学唐人平淡处。
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法以为诗,唐人
之风变矣。
山谷用工尤为深刻,其后法席盛行,海内称为江
西宗派。
近世赵紫芝、翁灵舒辈,独喜贾岛、姚合之语,稍
稍复就清苦之风;江湖诗人多效其体,一时自谓之唐宗,不
知止入声闻、辟支之果①,岂盛唐诸公大乘正法眼者哉!嗟
乎!正法眼之无传久矣。
唐诗之说未唱,唐诗之道或有时而
明也。
今既唱其体曰唐诗矣,则学者谓唐诗诚止于是耳。
兹
诗道之重不幸耶!故予不自量度,辄定诗之宗旨,且借禅以
为喻,推原汉、魏以来,而截然谓当以盛唐为法,虽获罪于
世之君子,不辞也。
[注释]①声闻、辟支之果:属于佛教中的小乘教派,文
中喻为旁门左道。
1.严羽认为一首好诗必须具有□□,而要作出一首好诗必须具有□□。
(2分)
2.本文批评了宋代诗歌创作中存在的现象,认为诗
歌创作应该像盛唐诗歌那样,“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即力求做到(3分)
3.下列选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宋代初期的诗歌创作是在沿袭唐人,作者对此表示
不解和困惑。
B.宋代到了苏轼、黄庭坚,才按照自己的法式来写诗,
学唐人的诗风才有所改变,使
宋诗创作走上了正确的方向。
C.黄庭坚在文字上特别下了大功夫,后来他的诗法盛
行,成为江西诗派的领袖,作者
感到欣慰并予以赞赏。
D.赵紫芝、翁灵舒等人,独独喜欢贾岛、姚合的诗,
渐渐恢复接近了他们清寒苦瘦的
诗风,江湖派诗人也大多模仿这种诗体,并自称是唐诗
的正宗,作者对此感到悲哀。
4.你是否同意严羽对宋诗的评价?以所学过的宋诗为
例,谈谈你的观点。
(4分)
参考答案
1.别趣;别材(2分,各1分)
2.(共3分)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1分)。
诗歌作品的语言、思想、
意念、情趣等各方面要素,组合为一个整体,达到水乳
交融的地步,这才能给人以“透彻玲珑,不可凑泊”的感觉,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2分)
3. D (2分)
4.(共4分)可以朱熹《观书有感》、苏轼《题西林壁》或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等
诗为例,(2分)指出宋代诗歌虽总的成就不及唐诗,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