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因错误而精彩
记得有人说过:“教室--学生出错的地方。
”在我们听到的很多课中,老师为了追求课堂表面的圆满,常常会将错误藏着、捂着,或者轻描淡写一带而过,把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掩盖了。
其实,“错误”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只要是学生经过思考,其错误中总会包含着一些合理的成份,而且错误还能暴露老师教学中的疏漏,显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正确,可能是模仿,但错误,却可能是创新。
因此,在课堂中我们该善待错误,让错误呈现出来,再引导他们去比较分析,用这些错误去纠正学生的错误,相信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刻。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精彩的,在师生互动生成的过程中,其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创造的迸发……往往会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道亮丽风景线。
不过,我们却容易忽略另一种“精彩”——“错误”;“错误”也常常会伴随着教学的始终,有它特有的“精彩”之处。
那么,如何认识和对待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错误呢?在我看来:
一、容“错”——千树万树梨花开
我们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情感体验、不同的表达方式,也就有着参差不齐的思维水平,难免就会出错。
出错,是因为学生还不成熟,哪怕确实明显有错,也是正常的,又何况“正确”正是从“错”的辨析、筛选中逐步形成的;出错,是因为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甚至是从错误开始的,有的错往往是学生对既定思维的反判、修正。
正因为出错,才会有点拨、引导和解惑,才会有研究、创新和超越。
对待错误,许多教师视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
或“快刀斩乱麻”,以一个“错”字堵上学生的嘴,接二连三提问学生,直至得出“正确答案”;或亲自“上阵”,把答案“双手奉上”。
或“堵”或“送”,都是置学生的实际于不顾。
可以想到,不拨“乱”反“正”,不让学生经历实践获得体验,阻住了学生迈向“错”的脚步,也就阻断了他迈向成功的道路。
其实,“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布鲁纳语)。
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的教育秘诀之一,就是宽容地、理性地看待孩子的一切,包括“错误”。
这一点,特级教师于永正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他经常外出上示范课,每每告诉那些陌生的学生:“于老师上课最喜欢发言说错的学生,我要给他发特等奖……”其实,这不仅仅是调动学生的发言积极性,还在于于老师一个清晰的教育理念:“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
因此,我们要宽容、理性地对待学生的错误。
不要轻易否定,要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用鼓励的语言去评判。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实践自己的设想;师生间就会有认识上的沟通,心灵的对话,才会出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样一幅生气勃勃、生动活泼的教育画卷。
二、用“错”——为有源头活水来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
”是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们不仅要宽容错误,更要挖掘利用好学生的错误资源,让学生在纠正错误中开启智慧,迈入知识的殿堂。
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尝试、经历磨炼和失误,最终变得聪明起来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教师们通常看到的是错误的消极方面,因此,千方百计避免或减少学生出错。
但是事实上往往事与愿违,处置不当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
其实,学生课堂上的错误正是教学的巨大资源。
心理学家盖耶说得好:“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错误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教师对待错误要有良好的心态和一双独具的“慧眼”,要把错误看成是由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好语文的一剂良药。
因此,教学之中要及时抓住这一宝贵的时机,变学生的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资源。
在《狐狸和乌鸦》教学接近尾声时,我问:“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想对故事里的狐狸和乌鸦说什么?”学生有的劝乌鸦下次不要再轻信别人的“好话”,有的指责狐狸不要再用假话骗人。
有一位学生站起来出语惊人:“小狐狸,你真聪明,我要向你学习。
”我大吃一惊,连忙追问:“为什么?”“小狐狸能动脑筋想出这么好的办法把乌鸦嘴里的肉骗到手,说明它很聪明。
”其他学生一听,也立刻叽叽喳喳地说开来:“一开始的时候乌鸦不理狐狸,但是狐狸一点也不灰心,直到把乌鸦嘴里的肉骗下来。
”“狐狸竟然能把乌鸦嘴里的肉骗下来,说明它很会说话。
”听了学生的这些回答,我知道有的学生受《狐假虎威》一课的影响很大,思维还停留在狐狸在危难中想办法求生很沉着、聪明的印象中。
虽然新课标倡导“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然而,每一篇课文不同的内容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情趣和价值取向。
同样是写狐狸,蕴含的情感是不同的,赞扬狐狸会想办法说好话得到食物,这显然有违编者和文本的本意,与课文主旨背道而驰。
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才会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三、诱“错”——柳暗花明又一村
音乐界有这样一个故事,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当初参加一次世界性的比赛时,曾连续三次中断了指挥,因为他认定乐谱中出现了“错误”。
其实,这正是评委们故意设下的“陷阱”。
事实上,对这个“陷阱”的大胆否定,正验证了小泽征尔作为音乐指挥家的真正实力。
教师也应善于恰当设置一些这样的“陷阱”,让学生在这种真实、饶有兴趣的考验中摔打,这样,他们的选择、辨析、批判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是的,学生的“错误”是宝贵的,课堂正是因为有了“错误”才变得更加精彩。
我们要让“错误”美丽起来。
只有在“出错”、“纠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活的,教学才是美的,教师也才是称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