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 a r b i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光机系统设计
实验名称:双胶合消色差物镜设计院系:电气及自动化与控制系班级:
姓名:
学号:
哈尔滨工业大学
1, 实验目的
设计一个双胶合消色差透镜,并绘制图形,熟悉应用光学、机械学等相关知识,掌握光机系统设计的流程。
2. 结构特性分析
双胶合消色差物镜光学性能要求: 1) f / 6,焦距540mm ; 2) 视场角1.5°;
3) 镜片材料选择BAK1 和BK7; 4) 20 线对/mm 处MTF>0.4; 5) 工作波长:可见光
3. 初始结构设计
当物体处于无穷远时,P ∞=W ∞=0(孔径角消失),设计消色差系数C=0。
透镜的光焦度分配公式: )v 1
-v 1/(1-2
121)(v c =ψ 12-1ψ=ψ
通过应用光学相关知识,算的双胶合透镜的曲率半径依次为: R 1 =345.231 R 2 =-240.89
R 3 =-1003.25
两个透镜的初始厚度设计各为7mm ,透镜组到成像面的距离设计为近轴光线,由ZEMAX 计算出相应厚度调整值。
图1 双胶合透镜出结构设计
图 2 所示,视场90mm;如图 3 所示,视场角设定为1.5°,图 4 所示,入射光线为可见光;如所示为初始透镜结构图。
图2 设定视场
图3 设置光场
图4 设定入射光
4. 系统优化
设计焦距值为540mm,设定默认优化函数EFFL target 为540,权重为1,选择透镜的三个曲率半径以及相应的厚度作为优化参数,优化结果如图 5所示。
图5 优化结果参数
5. 像质分析
由图6所示,优化后最大的波像差大约为4个波长,尚未达到衍射极限,应为焦平面上的彗差影响所致;同时可见这个透镜相对与可见光的低阶色差比较小,满足设计要求。
图8优化后光线追迹曲线
如图 6所示,优化后存在彗差,由图中度数可得艾里斑半径为8.595μm,
而像差RMS半径为18.570μm,可见此优化结果基本达到设计要求,可以使用。
图7 优化后散点图
最后查看调制传递函数,由图10可见,在20线对处的MTF值为0.4835,符合设计要求。
综上所示,本次双胶合消色差透镜的设计符合达到题目的要求。
在20线对/mm处满足MTF>0.4
6.小结:
通过完成本次光机系统设计的大作业基本熟悉了应用光学、机械学等相关知识和光机系统设计的流程,但由于一些知识点掌握的不好也遇到了很多麻烦,大作业的设计也使本课程做到了加强基础、重视应用、开拓思维、培养能力、提高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