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垃圾分类做法

农村垃圾分类做法

一、二次四分减量化
创新农民可接受的垃圾分类方式,将原先普遍采用的四类分类改为二次四分法。

即农户在家对垃圾进行初次分类,分类标准简化为“会烂”和“不会烂”两类,便于有效区分垃圾种类。

每个村雇请若干名保洁员,由保洁员上农户家门口收集垃圾,并从“不会烂”的垃圾中进行“能卖”和“不能卖”两次分类。

“会烂”的就地堆肥处理,“能卖”的垃圾由再生资源利用公司上门有偿回收,既“不会烂”也“不能卖”的垃圾按原模式填埋或焚烧。

通过二次四分法,既解决农户一次分类不到位的问题,又减少需填埋垃圾总量,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由政府给农户发放标准化“两格”式垃圾桶,分别放“会烂”垃圾和“不会烂”垃圾,“会烂”垃圾约占70%,还有10%-15%垃圾“能卖”,最后只有15%-20%左右的垃圾进填埋场或焚烧。

据金东区去年8月至今年8月实际测算,有近70%的生活垃圾留在了村里堆肥,10%-15%的实现资源化利用。

按金东区镇村常住人口38万测算,年产生活垃圾量约为9万吨,如果实现85%的减量,一年可减少垃圾7.7万吨,能节省垃圾清运、处理等费用2300多万元。

据江东镇十八里垃圾填埋场反映,全区每天运进填埋的垃圾总量,从原来的50多车减少到7车左右(每车4吨)。

澧浦镇后余村是全区试点村,过去每个月要外运垃圾6次,实施垃圾分类后减少到了每月1次。

永康市原来每天垃圾处理量990吨(焚烧870吨、填埋120吨),全年达36.1万吨
(不包括建筑垃圾),其中农村垃圾约26万吨。

开展垃圾分类减量处理后,全市每天垃圾进城处理量减少了700吨,随着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工作不断完善,全年可就地处理减少垃圾总量22万吨,减量85%左右。

例如花街镇垃圾分类工作铺开以来,受益农户1.3万户,受益群众4.6万人(其中本地人口2.8万人,外来人口1.8万人)。

据初步计算,花街镇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2车(每车载6吨,共计72吨,运送垃圾至填埋场运费为每车100元),通过开展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后,每天减少垃圾62吨、节约运费近1万元,每年可减少垃圾2.2万多吨,节约运费约360万元。

同时,用两格垃圾桶,桶壁没有粘性,方便倾倒,可以不用塑料袋,减少环境污染,也降低运行成本。

实行二次分类,既方便农户垃圾分类,也节省了一大笔开支。

二、堆肥发酵资源化
为解决“能烂”垃圾的环境污染问题,采取集中堆肥发酵处理。

可堆肥垃圾处置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阳光垃圾堆肥房,一种是建靠机器发酵的堆肥站,以前者为主。

按照行政村人口,采取“一村一建”“多村合建”“村企联建”和“村校共建”方式,建设“两格”式阳光垃圾堆肥房,统一材料、统一外观,标准化建设。

堆肥房屋顶安装透明玻璃,利用自然光提高堆肥温度,利用生物技术进行有氧发酵,无臭无蝇,堆肥期为2个月。

垃圾堆肥后,由专业公司、农业合作社用于制作有机肥或直接还田增肥。

1吨垃圾,经过堆肥房处理后,只剩下0.2吨至0.3吨有机肥,这种有机肥,氮磷钾含量都很高,适合做蔬菜瓜果的肥料。

良好的前景吸引了多家企业参与垃圾堆肥资源化
利用工作,如永康市鼎昆有机肥厂利用可堆肥垃圾替代牛粪生产有机肥,解决了有机肥原料不足的问题。

三、运维资金多元化
建立“财政直补、社会参与、以奖代补”多元化资金筹集模式,提供财力可承受的政策资金保障。

县(市、区)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给予奖励补助,每个行政村一次性补助10万元,用于建设太阳能垃圾处理堆肥房;配套设施如分类垃圾桶、垃圾车、宣传经费等投入,按在册人口人均20-60元标准补助。

保洁员工资、堆肥房设施维护等后续管理费用,每年由市、区两级财政按l:1.5比例安排共5000万元专项资金,平均每村每人每年约84元。

除财政资金外,各地各村都设“共建美丽家园维护基金”,农户每人每年上交10-30元,约每人每月1-2.5元,商户每年200-500元。

加上部分企业的捐助,维护基金用于垃圾分类的长效实施、农户的奖励等,开支情况定期在村务公开栏公示。

在金东区塘雅镇附近,原先的垃圾中转站,如今成了10村联建的垃圾处理房,分14个垃圾房,其中2个为共用的不易腐烂垃圾房,另外12个堆肥房,每扇门上都标注了村庄名字,占地约1亩,不算土地成本,建设费用60多万元,比每村单独建,要便宜很多(节省建设费用30%、节约用地70%)。

四、管理体系制度化
为了保证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长期持续运行,金华市构建了县(市、区)、镇(乡)、村、户四个层面的制度运行体系,层层落实责任。

各地由农办负责管理,镇(乡)成立保洁服务站;村两委班子
划分责任片区、党员干部联系农户,实行垃圾分类网格化管理。

建立“村日自查、镇乡月查、农办季抽查、县(市、区)年度考核”环环相扣的督查体系。

建立村民自治自律制度,农户门前“三包”、卫生费收缴等写入村规民约,村民自我管理、民主监督。

建立评比激励制度,开展洁净庭院、美丽家庭等评比,激励先进,张贴垃圾分类红黑榜,鞭策后进。

在垃圾分类推广初期,不少村民的卫生习惯难以扭转,常常不能按要求进行分类,一开始,村干部都要挨家挨户去看垃圾桶,看到分类不对的,要重新指导。

因农村是个熟人社会,在实行环境卫生“荣辱榜”制度后,村民都自觉起来。

金东区将垃圾分类列入“美丽家庭”创建活动,通过评出“示范户”带动垃圾分类工作,用了近一年时间,逐渐让村民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