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质量风险及规避方案

质量风险及规避方案

目录第一章市政工程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价、控制 (1)一、质量风险识别 (1)二、质量风险分析 (2)三、质量风险评价 (3)四、质量风险控制 (4)五、应急预案编制及组织体系 (5)六、重大质量风险应急预案 (6)第二章质量管理体系与措施 (17)七、质量目标 (17)八、工程质量管理保证体系 (17)九、质量检测程序 (17)十、质量保证措施 (18)第一章市政工程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价、控制质量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是对建筑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对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价、控制的过程。

风险是一种不确定性,是损益发生的可能性,一般是指损失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后果的危害性。

建筑产品的质量是建筑企业的生命。

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很多,质量风险评估试图从建筑产品的施工周期,分析可能发生质量事故的风险因素,从而对其进行控制,实现建筑产品的质量目标。

胜利南路延长线项目项目的主要质量风险控制为桥梁工程的质量控制。

本项目礼乐河大桥从基础灌注桩,模板、支架、拱架制作及安装,预应力作业,钢箱拱肋加工及安装、混凝土外观质量、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主桥支座安装、墩拱座施工等方面识别、分析、评价和控制本桥的工程质量风险。

一、质量风险识别施工质量风险识别是从施工工艺过程、施工工序操作中发现、总结较容易发生质量事故的因素,从而进行施工质量控制。

施工质量风险识别是进行施工质量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的基础。

二、质量风险分析施工质量风险分析是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质量事故、质量风险源进行原因分析,从而做出风险评价。

三、质量风险评价施工质量风险评价从可能出现质量事故的各类因素中分析、辨别主要因素,次要因素,从而根据发生的概率及损失大小进行不同级别的控制。

四、质量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在做出风险评价之后,对出现质量风险的各类因素总结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避免发生质量事故。

通过对上述各施工项目及相应工序出现质量事故的各类因素、概率、损失进行分析,筛选出重大质量风险源,进行重点控制;发生概率小的,损失较小的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制度,能够进行有效控制,保证施工质量。

(一)、编制目的为确保中电建路桥集团胜利南路延长线工程项目部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确保在发生工程质量事故情况下能够采取快速科学、有序、高效应对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事故损失,胜利南路延长线工程项目部特制定本质量事件应急预案。

(二)、编制依据本预案依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办法》、《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导则》、《公路工程质量管理办法》、《公路工程质量监督规定》、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管理的通知》。

(三)、组织指挥体系我部成立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由总安全总监任组长,生产副经理、各部门、专业施工队负责人为成员。

主要职责是统一指挥、协调质量事故的应对工作。

(四)、信息报送与处理1、突发事件报告时限和程序发生突发事件的责任单位应在30分钟内向项目部应急领导小组组长报告。

我部接到报告后,应急领导小组组长应在突发事件1小时内向项目部领导报告,同时向分局质量安全环保部、分局主管领导报告,本项目部立即组织进行现场调查和先期处置。

2、突发事件报告方式与内容突发事件的报告分为初报、续报和处理结果报告三类。

初报从发现事件后起1小时内上报;续报在查清有关基本情况后随时上报;处理结果报告在事件处理完毕后及时上报。

(1)初报可用电话直接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突发事件的类型、发生事件地点、事件经过、现场状况、对工程影响程度等初步情况。

(2)续报可通过网络或书面报告(传真),在初报的基础上报告有关确切数据,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进展情况、经济损失概况、事件潜在的危害程度及采取的应急措施等基本情况。

(3) 处理结果报告采用书面报告(传真),在初报和续报的基础上,主要报告处理事件的措施、过程和结果,损失的范围和程度、事件潜在或间接的危害、社会影响、处理后的遗留问题,参加处置工作的有关领导,有关部门、单位和工作内容。

六、重大质量风险应急预案(一)钻孔灌注桩质量事故应急预案1、钻孔灌注桩成孔时常见问题原因分析与质量事故应急预案1.1塌孔1.1.1塌孔的原因分析塌孔是一种最常见的事故,在钻孔过程中或在成孔后都有可能发生,究其原因如下。

(1)泥浆稠度小,护壁效果差,出现漏水;或护筒埋置较浅,周围封堵不密实而出现漏水;或护筒底部土层厚度不足,护筒底部出现漏水,造成泥浆水头高度不足,对孔壁压力小。

(2)泥浆相对密度过小,水头对孔壁的压力较小。

(3)在松软的砂层中进尺过快,泥浆护壁形成较慢,孔壁渗水。

(4)钻进时中途停钻时间较长,孔内水头未能保持在孔外水位或地下水位线以上2.0m,降低了水头对孔壁的压力。

(5)提升钻头或掉放钢筋笼时碰撞孔壁。

(6)钻孔附近有大型设备或车辆振动。

(7)孔内水流失造成水头高度不够。

(8)清孔后未能及时灌注混凝土,放置时间过长。

1.1.2塌孔的预防措施(1)根据设计部门提供的地质勘探资料,对于不同的地质情况,选用适宜的泥浆比重,泥浆粘度和不同的钻进速度。

如在砂层中,应选用较好的造浆材料,加大泥浆稠度提高泥浆粘度以加强护壁,并适当降低进尺速度。

(2)在陆地上埋置护筒时,底部应夯填密实,护筒周围也要回填密实。

(3)水中振动沉入护筒时,根据地质资料,将护筒穿过淤泥及透水层,护筒衔接严密不漏水。

(4)由于汛期或潮汐水位变化大时,采取升高护筒,增加水头保证水头压力相对稳定。

(5)钻孔无特殊原因应尽量连续作业。

(6)提升钻头或掉放钢筋笼尽量保持垂直,不要碰撞孔壁。

(7)钻孔时尽量避免大型设备作业或车辆通过。

(8)灌注工作不具备时暂时不要清孔,降低泥浆比重。

1.1.3塌孔的质量事故应急预案(1)如为轻微塌孔,立即采取增大泥浆比重,提高泥浆水头,增大水头压力。

(2)塌孔不深时,可改用深埋护筒,护筒周围夯实,重新开钻。

(3)若发生严重塌孔,应马上用片石或砂类土回填,或用掺入不小于5%水泥砂浆的粘土回填,必要时将钻机移开,避免钻机被埋入孔内,待回填稳定后重钻。

1.2 扩孔1.2.1扩孔原因(1)遇到极软淤泥质或粉细砂土层,造成孔壁塌落而扩孔。

(2)在钻进过程中钻锤摆动过大而造成。

1.2.2扩孔预防措施(1)钻孔过程中平稳进尺,防止钻锤晃动过大。

(2)经常检查钻杆,及时更换不合格钻杆。

(3)采取减压钻进。

1.2.3扩孔质量事故应急预案(1)遇到极软淤泥质或粉细砂土层造成孔壁塌落而扩孔时,应加大泥浆比重到1.3~1.4。

(2)扩孔严重时,在孔内填入粘土,待沉淀密实后重钻。

1.3缩孔1.3.1缩孔原因分析(1)地质构造中有软弱层,在土的压力下,向孔内挤压形成缩孔。

(2)地层中有塑性土层,遇水膨胀形成缩孔。

(3)钻锤磨损,补焊不及时,钻出的孔径往往比设计桩径小。

1.3.2缩孔预防措施(1)根据设计部门的钻探资料,若有软弱层或塑性土时,注意要经常扫孔。

(2)当锤头磨损严重时,要及时补焊,再进行扫孔治设计孔径。

1.3.3缩孔质量事故应急预案出现缩孔后,用钻头反复扫孔,直到满足设计桩径为止。

2、水下混凝土灌注时常见问题原因分析与质量事故应急预案2.1导管进水2.1.1导管进水原因(1)首批混凝土方量不够或导管口距孔底的间距过大,混凝土不能埋没导管底口或导管埋入过浅造成泥浆从导管底口进入。

(2)导管接头不严,接头间橡皮垫被导管高气囊挤开,或导管焊缝破裂,水从接头或焊缝处流入。

(3)在灌注中,上下抽动导管过猛,导管接头处橡胶垫破裂导致水流入导管;若导管为丝扣连接,导管被混凝土罐车撞击弯曲,丝扣滑丝导致进水。

(4)操作不当或机械制动失灵导致导管提升过猛,或测深搞错,导管底口拔离混凝土面,底口涌入泥水。

2.1.2导管进水预防措施(1)准备足量的首批混凝土方量,导管底口距孔底保持在30cm~40cm之间为宜。

(2)使用质量较好的橡胶皮垫,导管有破损的予以补焊或废弃,安装导管时严格把关,使导管水密性达标。

(3)灌注时导管不宜上下抽动过猛,最好不要使用丝扣连接的导管。

(4)拆除导管时,要仔细量测计算,确保导管有一定的埋深。

2.1.3导管进水质量事故应急预案(1)导管进水,当为首批混凝土封底不成功时,应立即将导管提出,将孔底的混凝土用空气吸泥机或抓斗清除,然后下导管重新灌注。

(2)若导管拔出混泥土面,应立即组织施工人员依次将导管拆除并清洗干净,迅速将装有底塞的导管压重插入原混凝土表面以下2.5m的深处,然后再继续灌注,将导管提升0.5m,按照初灌混凝土的要求继续灌注。

(3)由于导管接头原因进水,视具体情况,拔换原管重新下管后,将进入导管内的泥浆用泥浆泵抽出,续灌时混凝土配合比适当增加水泥用量,以后可恢复正常配合比。

2.2.堵管2.2.1堵管原因分析(1)灌注过程中因灌注时间过长,表面混凝土已初凝。

(2)导管内进入异物,导致混凝土在导管内停留过久,或因混凝土离析而发生堵管。

(3)塌落度过小,流动性差,或夹杂大块石头砖块等异物。

2.2.2堵管预防措施(1)灌注前,应对机械设备仔细检修,并准备备用机械。

发生故障立即更换备用机械,同时采取措施加速混凝土灌注速度。

(2)拌合站原材料加强管理,不得混入大块砖石。

(3)严把混凝土质量关,对塌落度小,流动性差,或离析的砼不得灌入,经处理合格后再灌入。

2.2.3堵管质量事故应急预案(1)堵管后视具体情况,若首批混凝土已初凝,将导管拔出,用吸泥机将孔内表层混凝土和泥浆、渣土等吸出,重新下导管灌注。

但灌注结束后,这根桩宜作断桩再予以补强。

另一种处理方法是将已灌注的混凝土作废弃处理,孔内回填片石粘土后重新成孔。

(2)若孔内混泥土尚未初凝,且流动性很好,迅速将导管连同堵塞物拔起,重新下导管配重压入已灌注混凝土内2m,用潜水泵将导管内泥浆抽出,然后继续灌注;另一种是重新下导管二次拔球重新灌注,做法是导管插入原混凝土面以下50cm,料斗内放入足够的首批混凝土量进行二次拔球灌注,当混凝土灌入足以置换完导管内泥浆时,配重再把导管压入原混凝土内1m左右。

后续正常灌注,为保证桩头混凝土质量需超灌2m以上。

但该种处理方法桩基质量难以保证。

根据检测结果需做补强处理。

2.3埋管2.3.1埋管原因分析(1)导管埋入混凝土过深,导管内外混凝土初凝使导管与混凝土间摩阻过大。

(2)提升导管时过猛,将导管拉断。

2.3.2埋管预防措施(1)加速灌注速度,严格控制导管埋深,灌注过程中每隔数分钟上下抽动导管数次。

(2)导管接头螺栓事先检查是否稳妥,感觉导管已很难拔出,适当小幅度活动,不可猛拔。

2.3.3埋管质量事故应急预案(1)若已成埋管故障,插入一直径稍小的护筒至已灌注混凝土中,用吸泥机吸出混凝土表面泥渣,派潜水工下至混凝土表面在水下将导管齐混凝土面切断,拔出安全护筒,重新下导管灌注,此桩需做补强处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