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历史沿革1、荥阳,在荥水之北,旧城址在今古荥镇。
2、北魏太和年间(477—499年)移治至大索城(即现在的荥阳县城)。
3、现荥阳县,由原荥阳、荥泽、成皋(汜水)、河阴、京县等演变来。
4、夏代属豫州,大禹导河治水于此,荥阳也由此得名。
5、商代帝仲丁(商汤以后第十王)迁都于嚣(音敖),城址在广武西北古敖山上,今巳沦入黄河。
6、周代西周初,武王封其弟虢叔于制,称东虢国。
东虢故城在今上街附近。
7、春秋属郑国。
战国韩哀侯灭郑后,属韩国。
当时称今郑州古荥镇为荥阳,称今荥阳为成皋。
8、秦代公元前249年,秦伐韩取成皋后,属三川郡,置有敖仑。
9、汉代汉初,改三川郡为河南郡,置荥阳县。
又在京襄城置京县,虎牢置成皋县,均属河南郡。
东汉废成皋县为关。
10、魏晋南北朝时代三国魏正始三年(242年)分河南郡置荥阳郡,复置成皋县,属河南郡。
北魏太和中,荥阳郡、县移治至大索城。
在虎牢置司州,后废州置东中府。
东魏改置北豫州,辖有荥阳、成皋、广武三郡。
北齐改荥阳郡为成皋郡,废京县并入荥阳县。
北周复置荥阳郡。
11、隋代隋初,废成皋郡,并改成皋为汜水县,治虎牢,属荥阳郡。
开皇四年(584年)置广武县,仁寿元年(601年)又改名为荥泽县。
12、唐代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在虎牢置郑州荥阳郡,以汜水县附郭,并分置成皋县。
贞观初,又废成皋县并入汜水县,贞观七年(633年)徒郑州治管城。
武则天时,改荥阳为武泰县,改汜水为广武县。
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复旧名。
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车)从汜水、荥泽、武陟三县划分出河阴县,管河阴仓,属河南郡。
13、五代荥阳,汜水,河阴,荥泽因袭仍旧,分属郑州和孟州管辖。
14、宋金时代北宋时,属京西北路。
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改汜水县为引庆关,为巩县东境。
南宋时,属金南京路。
15、元代属河南省汴粱路。
16、明代属河南布政司开封府郑州管辖。
太祖洪武初(1368年)复置汜水县。
三年(1370年)因受水患,河阴县治由大峪口徒于广武城。
17、清代初属开封府。
雍正二年(1724年)升郑州为直隶州,辖荥阳、汜水、荥泽、河阴四县。
十三年(1735年)改归开封府。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仍升郑州为直隶州。
辖县同前。
18、民国时期民国二十年(1931年)并荥泽、河阴二县为广武县,治于广武城。
19、解放后的荥阳县荥阳县于1949年8月解放。
年底汜水县、广武县合并为成皋县,县政府设在广武,1950年迁至汜水。
1954年,荥阳、成皋合并为荥阳县,县政府设在荥阳城。
荥泽湖的面积有多大?它包括今荥阳县刘沟大队以北及武陟县东南角,荥阳县东北角(原河阴县、荥泽县),原阳县南部,郑州北部,中牟县,以及包括今黄河河道在内的广大低洼地区。
荥泽湖水的来源主要是黄河及黄河北的济水河,济水冲入黄河,南溢后流入荥泽。
荥泽以西有枯河(古代称旃然河)、索须河、贾鲁河、京河等,均流入荥泽。
古代的黄河并不流经郑州以北,在广武以西向东北流去,经新乡倾注大海《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覃怀《书禹贡》覃怀底绩,《孔传》覃怀,近河地名,《疏》地理志河内郡有怀县,在河之北,盖覃怀二字共为一地,《蔡沈书传》覃怀,地名,地志河内郡有怀县,今怀州也,曾氏曰,覃怀平地也,当在孟津之东,太行之西,沫水出乎其西,淇水出乎其东,《金履祥尚书注》覃,大也,怀,地名,太行为河北脊,其山脊诸州皆山险,至太行山,尽头始平方田皆腴美,俗谓小江南,古所谓覃怀也,即今怀州,《王鸣盛尚书后案》今怀县故城,在河南武陟县西,即覃怀也。
武陟县汉怀县,隋置武陟县,寻废,移修武县来治,唐又改曰武陟,宋金时亦作武涉,明清皆属河南怀庆府,今属河南河北道。
武德县秦置,晋省,故治在今河南武陟县东南。
隋置,唐初省,故治在今广东琼山县东南。
汉州县,隋改邢丘,又改安昌,唐又改为武德,宋省,故治在今河南沁阳县东南四十里。
唐置,寻省,故治在今广西象县西。
北修武县后魏置,北齐废,故城在今河南修武县北。
修武县古宁邑,《韩诗外传》周武王伐纣,勒兵于宁,因名修武,《韩非子》“秦昭王去邯郸,西攻修武,”汉置县,后魏分置北修武于山阳,因名此为南修武,隋改获嘉,今河南获嘉县治。
春秋晋南阳邑,汉山阳县,东魏置西修武县,寻废,北齐自今获嘉县移修武县治于西修武,隋曰修武县,寻移今武涉且界,唐移于浊鹿城,在今县东北,后又移还西修武,即今治,明清皆属河南怀庆府,今属河南河北道,道清铁路经之。
宁:春秋晋邑,今河南获嘉县,《左传文公五年》晋阳处父聘于卫,反过宁,《杜注》宁,晋邑,汲郡修武县也。
广宁郡:东魏置,北周废,故城在今河南修武县东南。
吴泽陂在河南获嘉县西北,《左传定公元年》魏献子田于大陆,《杜注》大陆,疑即汲郡吴泽陂,《获嘉县志》陂在县西南十三里,名三桥陂,亦名太白陂。
南阳在河南获嘉县北,《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于是始启南阳,《史记秦纪》秦昭襄王三十三年,魏入南阳以和,《集解》徐广曰,河内修武,古曰南阳,《通鉴地理通释》南阳有二,修武即魏之南阳也,南阳郡,今邓州也。
小修武聚在河南获嘉县境。
《汉书高帝纪》:出城皋玉门,北渡河,宿小修武。
1、钱穆著述的《中国文化史导论》中说:“中国古代的黄河,流到今河南省东部,一到郑县境,即折向北,经今河南浚县大伾山下,向北流。
”2、《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采撷《尚书》、《汉书》、《史记》、《尔雅》等历史典籍记载,归纳叙述说:“大伾山,在河南浚县东南,亦曰黎山,《书禹贡》至于大伾。
《汉书注》臣瓒曰:…今黎阳东邻河,乃大伾也。
‟按伾《史记》作邳,释文云:或作岯。
又名黎阳山,青坛山。
《尔雅》一成曰伾。
孙安国曰:…山再成曰伾。
‟今观其形,当以安国说为是。
”西汉时期,又在浚县境内筑金堤,又名金城。
此堤,如今尚存残迹,我们在堤壕村的西边找到了它(见图:堤壕村金堤)。
南起新镇镇申店村南,经道口、嘴头、了堤、临河至白毛入内黄,长约50公里的金堤,相继被后人铲平,如今只剩1600多米长。
贾让《治国策》载:“近黎阳南故大金堤,从河(黄河)西西北行,至西山(浮丘山)南头,乃折东与东山(大伾山)相属。
民居金堤东,为庐舍。
往十余岁更起堤,从东山南头直南,与故大金堤会”又载:“视遮害亭(今新镇镇申店村附近)西十八里至淇水口乃有金堤,高一丈。
自是东,地稍下,堤稍高,至遮害亭,高四、五丈。
往六、七岁,河水大盛,增丈七尺,坏黎阳南郭门,入至堤下。
”由此可知西汉时期浚县境内筑堤之规模。
鲧和禹治水沟通江河之先河的传说十分著名,反映的是禹建立夏朝以前,即公元前2070年以前尧舜时期的情况,大禹建立夏王朝,是实有其人的伟大历史人物。
水利学者一般都肯定大禹治水传说的真实性。
考古界说法不一,有的学者说,夏禹治水成功,从有洪水、治水不成功,到禹治水成功是个大转折。
有的学者则认为龙山时期遗址至今尚没有发现洪水痕迹。
我们在这里所要探讨的是龙山文化时期,年代约为公元前2600~前2000年,距今5000年左右,也就是鲧禹治水以前防洪工程设施的问题。
我国远古人类的中心聚落,都城是为了御敌而建的,但是城墙在客观上还有另外的功能。
古文献记载,“鲧作城”。
(《吕氏春秋·君守》)古人已把“作城”和防洪联系在一起。
水利史学者都强调城墙的防洪功能,“护城河和城墙体系还是与自然斗争的手段,能起到防洪排洪的作用。
”“一旦暴雨成灾,河流泛滥,洪水就会淹没田野,涌向城市。
如有坚固的城墙,就可以事先关闭城市,并用土密塞,把洪水挡在城外。
城外的人口也可以在洪水到来之前入城躲避。
洪水围城期间,护城河自然就成为导水排水的通道。
”(郑连第《古代城市水利》,水利电力出版社,1985年10月)当时已追溯到在今江苏常州市南约7公里的西周淹城。
(见同上书目)。
考古界“陆续发现的早于二里头文化的史前城址,1991年以前有20多座,1995年即增加到30多座,至1997年更达到40多座,现在(按:指1999年)已知有50多座了。
”分布在河南、山东、湖北、湖南、四川和内蒙古等省、自治区,这些城址年代大体相当于公元前3000~前2000年。
现在所知年代最早的城址是:郑州西山仰韶文化城址、湖南澧县城头山最早一期属于大溪文化的城址。
(严文明《农业发生与文明起源·文明起源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龙山文化时期的古城城址都有城垣和城池(护城河)形成防卫体系。
建在平原和靠近江湖的古城除了防御敌人进攻的军事功能之外,还有防御洪水的功能。
长江中游湖北天门市的石家河、荆门市的马家垸、石首市的走马岭、江陵县的阴湘城,湖南省澧县的城头册城和鸡叫城等城址,属于屈家岭文化晚期到石家河文化早期,即相当于龙山文化早期的城址。
(张绪球《长江中游石器时代文化概论》,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其城垣可能都有防洪功能。
石家河城址位于天门市石河镇北约1公里,北靠丘陵,南临北港湖,城址处于两条小河汇合处的三角形地带。
城址界呈长方形,南北长1000余米,东西900余米,城垣夯土筑成,残高有三四米,城垣底宽四五十米,环城壕沟宽广也有数米。
(严文明《农业发生与文明起源·龙山时代城址的初步研究》)城山头城址现存城垣略呈圆形,外径325米。
墙体宽10余米,残高4~5米,夯筑而成,东南西北各有城门。
护城河大部为人工挖成,只利用一段自然河道。
护城河宽30多米,与自然河道相通。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澧县城头山屈家岭文化城址调查与试掘》,《文物》1993年12期)。
黄河流域发现的龙山文化城址河南辉县孟庄、淮阳县平粮台等城也应具有防洪作用。
孟庄城址在辉县孟庄镇,平面呈正方形,每边长约400米,面积约16万平方米。
主墙体底宽8.5米,夯土筑成,另在主墙体内外各加宽约10米的夯土。
城外有护城河,深5.7米。
(袁广阔《辉县孟庄发现龙山文化城址》,《中国文物报》1992年12月6日)四川成都平原,新津县宝墩、温江县鱼凫村、都江堰市芒城村、郫县古城、崇州市双河村及紫竹村等6座古城遗址,其年代都在4000年以前。
从“六座城多数选择在两河之间的较高台地以及城墙的走向顺应水势的特点看,已起到一定的防洪作用,不过,如果遭遇较大洪水,土筑城墙的作用,仍然有限。
(《稻作、陶器和都市的起源》一书中,王毅、蒋成论文《成都平原早期城址的发现与初步研究》)。
龙山文化时期已出现众多由城垣和护城河构成的城市防御工程,在此之后的“鲧作城”传说,不能解释为修护村围子,因为鲧禹治水的年代,是在龙山文化时期之后。
龙山文化时期出现大批的城址,说明当时的聚落结构,已发展到乡村一般的聚落,都邑聚落和由城垣、护城河防御的都市组成,都市是人口和财富集中之地,不仅是敌人进攻的主要对象,而且也是受洪水威胁之地。
根据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口分布状况,可以设想所能采取的防洪措施是:先作城,尔后才有河道防洪工程。
文献记载可信到了西周时期有了堤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