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瓜恰恰恰打击乐教案【篇一:大班打击乐教案:木瓜恰恰恰】幼儿园教案大全活动目标:1、感受印尼歌曲的风格,熟悉乐曲结构,并根据图谱拍出相应的节奏型。
3、注意看指挥演奏,体验师生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图谱一张,视频音乐,课件,幼儿人手一件打击乐器(圆舞板、三角铁、铃鼓若干)。
活动过程:一、感受印尼歌曲的风格、结构。
1、看视频短片,感受印尼歌曲的风格。
教师:你看到了什么?这是什么地方?小结:印度尼西亚是一个热闹的岛国,那里盛产各种各样的水果,那里的人们热情、善良,能歌善舞。
2、欣赏歌曲,感知乐曲结构。
教师:听了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觉?有没有听到特别的地方?“恰恰恰”是不是从乐曲的开始到结束都有?小结:这首歌曲有两段,前面一段每句的句末有“恰恰恰”,后面一段没有。
二、熟悉图谱,用身体动作演奏。
1、出示图谱,观察图谱,说出图谱上的图标,认识重复记号。
2、身体动作练习。
(引导幼儿用拍手、跺脚、拍肩等动作看图进行节奏练习。
)三、学习用乐器演奏。
1、集体配器。
1)介绍乐器,认识并巩固三种不同乐器的打击方法。
2)尝试根据图谱为乐曲匹配相应的乐器。
2、完整徒手练习演奏。
3、看图谱集体完整演奏。
4、看指挥演奏。
5、面向观众演奏。
幼儿园教案大全【篇二:《木瓜恰恰恰》教学设计】木瓜恰恰恰——音乐学科三年级欣赏课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一)指导思想本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按照“以听觉为中心”的观点组织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活动,进行欣赏课《木瓜恰恰恰》的教学。
(二)理论依据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把握并表现音乐的风格,在对比、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变化。
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
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二、教学背景(一)教学内容分析教材分析:《木瓜恰恰恰》是印度尼西亚流传很广的一首歌曲。
通过欢快、活泼的旋律唱出了卖瓜人的喜悦心情。
由于歌曲运用了恰恰恰的节奏,使歌曲显得非常活泼并富有情趣。
歌曲分三段体,大调式。
歌词非常生活化,表现了卖瓜人挑着瓜到城里去卖的过程。
(二)学生情况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平时上课时纪律比较好,各个都很认真,整体的音乐基础还可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不错,对音乐充满浓厚的兴趣,学生在演唱时不喊唱,认识到气息的作用,演唱时充满感情。
各班的学生情况大同小异,有一小部分学生乐理知识掌握的不错,唱歌的状态,音色也很优美。
大约占整体学生的30%―35%左右,中等生的人数占多数,大约是50%―55%,这批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很浓,但又由于自身的条件原因或其他原因,所以歌唱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底子薄,对于音乐有缺乏兴趣,所以情况不是很好。
音乐方面比较差的同学在班中占15%―20%,其中包括唱歌音准不佳,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视谱不会等。
这些学生对音乐课喜欢,但总是不遵守纪律所以也学不好。
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充分激发这些学生学习音乐,爱好音乐的兴趣,对他们要多鼓励多表现,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的感情。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1. 教学方式:本课主要以听赏的方式实施教学。
2. 教学手段:(1)聆听:引导学生在聆听音乐中关注xx x节奏。
(2)动作表示法:引导学生用轻快的声音和动作表现音乐的风格。
(3)图示:借助图片对印尼地域、名胜、人文、风俗、习惯、音乐等加以介绍,帮助学生走进印尼、了解印尼,拓展视野,为准确的把握歌曲的风格特点做铺垫。
(4)表演:让学生根据情节即兴表演,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
(5 比较:在对比、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变化。
(四)技术准备木瓜、ppt课件、剪辑好的音响片段、相关的图片(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之前与本课相关的学习:了解印尼地域、名胜、人文、风俗、习惯、音乐等。
为准确的把握歌曲的风格特点做铺垫。
在前期欣赏教学中,教师多以图示法、听记法、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从音乐要素入手,比较注重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
但在听觉训练上,还局限于情绪、节奏等,教师对想象、联想启发不够,音乐记忆的积累还不够,尤其对乐曲的曲式结构分析不准确。
以往教学都是让学生听一、两遍后先分乐段,然后再细听,这种在没有对音乐进行分析,学生对乐曲还没有深刻印象的基础上分段,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因此,效果不好。
本节课借助图片对印尼地域、名胜、人文、风俗、习惯、音乐等加以介绍,帮助学生走进印尼、了解印尼,拓展视野,为准确的把握歌曲的风格特点做铺垫。
问题:不能掌握歌曲的风格特点。
对策:印尼歌曲唱起来的感觉很拖、很连,而且发声有点“扁”,开口音“啊”非常多。
b段高潮处的演唱不是连续的切分音,而是介于切分和三连音之间的一种节奏,更贴近生活中的叫卖。
范唱作为唱歌教学的重要一环,能给学生最直接的影响,对一堂课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以我从范唱做起,真正的歌曲把握风格特点。
三、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在卖水果的情境中,学生能把握歌曲的风格并演唱。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聆听、对比、模唱、的过程中简单分析歌曲节奏特点,表现印尼歌曲欢快、热情的风格特点。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在聆听音乐中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表现xx x节奏,能用自制乐器为歌曲伴奏。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把握印尼歌曲的风格,准确的演唱歌曲。
(二)教学难点准确的演唱歌曲。
五、教学过程一、走进印尼,了解印度尼西亚的风土人情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亚洲的一个国家——印度尼西亚。
你们知道这个地方吗?印度尼西亚简称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所以啊又人们称为“千岛之国”。
咱们现在看到的是什么啊?由于那里的火山十分的活跃,所以又被人们称为“火山之国”,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印尼最著名的旅游圣地“巴厘岛”,那里呀,风景如画,四季如春,被人们称为“天堂岛”,“神仙岛”。
那里更是盛产水果的地方。
你们看这是什么?对,是木瓜。
在集市上到处都可以听到果农们唱着歌卖水果,今天啊我们就要在一首好听的歌曲当中卖水果,那么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借助图片对印尼地域、名胜、人文、风俗、习惯、音乐等加以介绍,帮助学生走进印尼、了解印尼,拓展视野,为准确的把握歌曲的风格特点做铺垫。
二、完整聆听音乐,感受音乐风格,并划分乐段。
(教师带动作范唱)师:我们先来听听歌曲,听一听歌曲的情绪前后有什么变化。
根据前后情绪的变化你会分为几个乐段呢?生:三个乐段师:你是根据什么分成三个乐段的?1、欣赏第一乐段,分析节奏特点。
师:那么我们在来听听第一乐段的音乐(出示一段的简谱),听一听这段音给你带来什么感受?音乐在节奏上又有什么特点?(播放前段旋律)师:我们先来观察一下节奏,你有什么发现?(四个乐句的节奏基本上相同)师:这段音乐可能和我们平时听的音乐有点不一样,哪里最有特点呢?生:有嚓嚓嚓的节奏声。
师:这个嚓嚓嚓的声音在每一句的开始还是末尾?那这个声音是轻快的还是笨重的?【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充分发挥音乐特性,在反复聆听、体验中让学生掌握歌曲,在不断加入要求的过程中让学生学到本领。
一开始时听旋律拍手进教室,然后,提问音乐节奏有什么特点?接着是在“恰恰恰”地方扭胯,最后拿起自己制作的沙球伴奏,就这样一步步把学生引入音乐学习中。
师:刚才你们发现了吗?我在那个轻快的声音嚓嚓嚓的地方做了什么动作?生1:在嚓嚓嚓地方跳舞??生2:扭屁股??师:非常好,扭胯的动作,我们一起来试试,(播放旋律)师:同学们的动作很优美,现在拿起你们自己制作的饮料沙球,就在嚓嚓嚓的地方,用它来伴奏,并加上扭胯的动作。
(播放旋律)【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轻快的声音和动作表现音乐的风格。
师:这回请大家仔细听,我在什么地方随着音乐加上了“恰恰恰”。
(教师口读恰恰恰)师:这一次你们也随着音乐来加上这个轻快的恰恰恰吧。
2、欣赏第二乐段,分析节奏特点师:我们在来听听第二乐段,看看这段音乐在节奏上又有什么特点?(播放【篇三:音乐课木瓜恰恰恰教案】篇一:木瓜恰恰恰教案《木瓜恰恰恰》教学设计尹丹,大连市中山区秀月小学音乐教师.于2000年参加工作至今,工作年限六年.在沈阳音乐学院进修了本科学历.2002年5月参加大连市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大赛舞蹈单项一等奖.2003年在大连市小学音乐学科教学改革观摩会上作课.2004年所编排的舞蹈《小小美人鱼》获大连市中小学舞蹈比赛金奖。
点评:这是一堂以学唱歌曲为主的综合音乐课。
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教学目标明确清晰,通过带领学生对音乐的直接聆听、感受、体验、参与、表演等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学会了歌曲,并能有表情的演唱。
这堂课的突出特点就是通过变换多种教学方式、多种途径,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实现教学目标的。
二、遵循了音乐是音响艺术、听觉艺术的原则,歌曲是听会的,因此教学中教师采用了多次聆听的方式,如听歌曲的情绪、歌曲的内容及随着歌曲舞蹈等,都是为了增加学生聆听歌曲的遍数,歌曲就是在数次听辩中不知不觉学会的,减轻了学生学习新歌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对比聆听是本课的重要方法,音乐具有对比性,如速度的对比、节奏的对比、强弱的对比、旋律的对比、乐段的对比等等。
如聆听《卖报歌》《卖汤圆》《卖糖葫芦》《星星索》。
三、体验式的学习是本课的中心,体验式的学习是音乐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体验是在音乐实践中的体验,音乐实践活动是体验的一个重要渠道,教学的每个环节都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审美体验的实践的机会。
如随音乐舞蹈,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等。
四、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教学活动多样化、趣味化,(水果图片、风光片)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的重难点在趣味化的活动中解决了,双基在审美体验中得到了渗透,学生是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审美能力,课堂中的提问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想象、求异思维的空间,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创造思维。
这篇教案设计的没有什么惊人之处,一堂课也不能承载的太多,更存在许多不足,例如能有教师范唱的环节就会更好些。
总之,人无完人,课无至课。
篇二:《木瓜恰恰恰》教学设计——音乐学科三年级欣赏课教学设计木瓜恰恰恰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一)指导思想本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按照“以听觉为中心”的观点组织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活动,进行欣赏课《木瓜恰恰恰》的教学。
(二)理论依据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把握并表现音乐的风格,在对比、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变化。
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
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