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一部分概述 (4)一、项目背景 (4)二、规划指导思想、目标与基本原则 (4)(一)指导思想 (4)(二)规划目标 (4)(三)规划基本原则 (5)三、规划依据 (5)四、规划范围与期限 (6)(一)规划范围 (6)(二)规划期限 (6)第二部分现状情况分析 (7)一、区位分析 (7)(一)地理位置 (7)(二)交通条件 (7)二、自然概况 (7)三、村庄建设情况 (7)(一)村落布局及现状人口规模 (7)(二)社会经济情况 (8)(三)现状情况 (8)四、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情况 (9)(一)村庄内建筑 (9)(二)文物保护单位 (10)(三)非物质文化遗产 (15)第三部分相关规划与案例研究 (17)一、相关规划分析 (17)(一)武汉市总体规划(2010-2020) (17)(二)武汉市江夏区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 (17)(三)江夏区乌龙泉街道办城镇总体规划(2008-2020) (17)二、案例研究 (18)(一)武汉黄陂大余湾 (18)(二)山西平遥 (20)(三)江苏周庄 (24)(四)小结 (27)第四部分保护体系规划 (28)一、空间布局规划 (28)(一)用地结构 (28)(二)空间布局 (28)二、保护体系规划 (29)(一)保护框架的构成要素 (29)(二)保护总体框架 (31)(三)保护体系 (31)(四)保护措施 (35)三、建筑高度及形态控制 (38)(一)现状分析 (38)(二)高度控制规划目标 (39)(三)高度控制规划原则 (39)(四)高度控制规划 (40)四、支撑体系规划 (42)(一)道路交通体系规划 (42)(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42)(三)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43)五、保护区规划设计方案 (46)第五部分实施保障建议 (48)一、政策支撑 (48)二、法律保障 (48)三、经济支撑 (48)四、管理体系建设 (49)江夏区乌龙泉街勤劳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第一部分概述一、项目背景2012年9月4日,唐良智市长在“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委员会第二次领导小组会议”上要求各区加强对镇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重视,并作出“加快推进武汉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申报和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的重要指示。
为更好落实市领导以及武汉市总体规划对历史镇村保护的要求,保护和弘扬江夏区历史文化,实施江夏区新型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的发展战略,特按照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关于2013年武汉市历史镇村保护规划工作方案的要求,开展本次规划。
二、规划指导思想、目标与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原则,合理确定勤劳村的职能定位,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历史镇村保护的总体要求、推进武汉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指示、推动江夏区新型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的发展战略。
(二)规划目标深化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科学规划,指引空间规划布局、配套设施布局、建设时序和实施等;科学指导保护管理工作,以实现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保证历史文化遗产长久保存和合理利用;发展文化旅游景区,建设市级历史文化名村,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的改善和提高,切实改善村民生活条件。
(三)规划基本原则本次规划坚持以下四个原则:1、规划衔接原则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等上位规划,结合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科学确定村庄规模,优化和合理布局空间要素。
2、科学性原则协调各功能要素之间的布局,实现功能效益最大化。
近远结合、注重实施,正确处理近远期建设的关系,突出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特色发展原则保护历史真实性、环境整体性和文化多样性,以最大限度地真实保护和忠实传递历史文化遗产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突出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和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建设极具历史文化特色的宜居宜游村庄。
4、可持续发展原则在科学有效保护的同时,坚持有利于发展生产、搞活经济,坚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村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三、规划依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524号)(四)《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五)《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六)《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七)《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5-2020年)》(八)《江夏区城镇体系规划(2007年-2020年)》(九)《乌龙泉街总体规划(2007年-2020年)》(十)《江夏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十一)《江夏区乌龙泉街勤劳村村庄建设规划(2007-2015年)》(十二)《武汉市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编制技术导则》(十三)其他相关标准四、规划范围与期限(一)规划范围本次规划的规划范围为勤劳村全域范围,面积5.91平方公里,并以保护范围为规划重点。
(二)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为2013年至2020年。
其中,近期保护规划至2015年,远期规划至2020年。
第二部分现状情况分析一、区位分析(一)地理位置勤劳村位于江夏区乌龙泉街东北部,东、北临梁子湖,南临团结村、立新村及葫芦塘,西接灵山村,距乌龙泉镇区7.3公里。
村内现存1 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即月塘民居,位于李谱湾。
(二)交通条件目前,村内交通主要依靠村内的东西向通村公路,村内交通条件一般;根据上位规划,将通过邻村灵山村规划道路加强勤劳村南北向对外交通联系。
二、自然概况勤劳村属亚丘陵地貌,地质结构稳定,地形南低北高;南部有小面积的水系分布,东部、南部紧邻梁子湖;该地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较充沛,年平均气温16.7℃,最高气温41℃,最低气温-4℃,年平均降雨量1200-1400MM。
春夏季主导风为东、南风,秋季主导风为东北风,最大风力8级。
三、村庄建设情况(一)村落布局及现状人口规模勤劳村村域范围面积5.91平方公里,由8个自然湾组成,分别为程尧湾、罗家湾、柯家湾、上李谱湾、胡一师湾、朱元甫湾、汪家湾及堪家咀湾。
勤劳村总人口258户,村湾布局444人,其中最大自然湾胡一师湾有62户,共251人,最小的自然湾罗家湾9户,共42人。
(二)社会经济情况勤劳村自然环境较好,绿树成荫、山清水秀,空气清晰,无污染物,产业主要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无第二、三产业,农闲时青壮劳动力多外出打工。
第一产业以西田瓜种植为主,另有苗木、南瓜、西瓜等种植业,渔业,农业等。
(三)现状情况1、建设用地情况现状村庄建设用地41.58Ha,占总用地的7.04%。
现状建设用地以居住用地为主,湾组大至依路而建,约每平方公里1个村湾,胡一师建筑较密,朱先甫较稀。
村庄绿化较好,建筑掩映在绿树丛中。
2、交通状况村内交通主要依靠村内的东西向通村公路,并不能满足村民生活需求,村民出行及货物、农产品运输不便,也不利于防灾救灾。
3、公共设施情况现状村庄内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安全设施等严重缺乏,如医务室、商业店铺缺乏,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无排水设施(雨水、污水就地排放)。
综合现状图四、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情况(一)村庄内建筑农村建房缺乏统一管理,建筑布局零乱、朝向各异,土地浪费严重。
建筑以村民住宅为主,多为自建房,建筑质量参差不齐,砖混结构(一类建筑)的少,土坯房{三类建筑)和砖木结构的(二类建筑)占绝大多数;建筑有白墙红瓦、白墙灰瓦,一般为坡屋顶;目前,乱搭、乱盖的现象较为严重,牲畜圈、厕所、厨房等随意搭建,存在卫生、安全隐患。
从建筑不同建成时期来看,古建筑多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成,在上李谱湾内保存有15栋晚晴、民国时期的古建筑,其中保存较好(未垮塌)的有10栋,损坏严重的有5处;近年来新建的建筑较多,部分住宅外墙贴白瓷砖,安装铝合金窗,大面积封闭阳台,缺乏乡村田园气息和农家质朴风味,毫无历史文化气息。
(二)文物保护单位村内现存有1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即月塘民居。
月塘民居为2008 年8 月25 日江夏区人民政府公布的建筑风貌型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始建于清朝、民国。
该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汉市江夏区乌龙泉街勤劳村上李谱湾,紧邻梁子湖西岸,依山傍水;民居周边为田园与丘陵岗地,自然环境优美;主体建筑及附属建筑总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
由于保护不力,古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与改造。
该文物保护单位基本情况如下表:月塘民居基本情况一览表1、历史空间格局上李谱湾是个背山临田的村湾,是从晚清时期传承发展至今的单姓家族村湾,村民皆为李氏家族成员。
民宅沿着山坡而建,其前低后高的布局,既避免了梁子湖冬日的寒风,又易组织排涝。
建筑坐东朝西,沿山坡在村子边缘是村民日日劳作的农田,自然且富有田园风味。
湾前的月塘碧水映人,可谓是武汉地区一处独特的明清民居建筑群。
村落中由于某些区域不靠近溪流,人们便引水或挖塘,这固然是为了饮用、洗涤、灌溉,但也暗合了风水“塘之蓄水,足以荫地脉,养其气”之说。
池塘并不是能随便挖的,因为对它的形状和离住宅的距离,风水中还是有规定的:它不能上小下大如漏斗状;不能小塘连串如锁脸状;不能开凿成方形,因为那样有“血盆照镜”之凶;不能开挖成满月形,因为月圆则亏。
所以村落中的池塘,大多为弯月形,就像李谱湾这口池塘,取之曰“月塘”,讲究的是一种“花未开,月未圆”的美好意境。
比起风花雪月的祝愿,月塘更多的突出了它的实用功能。
每逢雨季,雨水沿着暗道通过这四个出水口流入月塘,在月塘里汇集储存。
待到干旱时,再流向了月塘外的稻田,滋润一方水土。
2、建筑物与环境要素月塘民居建筑属于典型的江夏民居风格。
据专家介绍,江夏民居的形成大致在湖广填四川时期,大批的江西老表进入了今天的江夏境界,故形成了带有一定徽派特色的江夏民居,属江南民居的一个分支,只不过其中渗入了一些汉派特色。
江夏民居主要特征:粉墙黛瓦、木构框架、彩绘门楣、石库大门这些直观印象之外,最典型和突出的特点,应该是硬山墙(马头墙或风火墙)的外墙结构。
马头墙、瓦顶坡面、开井及三合院都是江南民居的显著特点。
江西安微等地因历来重视文化教育(在古时就是考科举,中进士,光宗耀祖),其古民居建筑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理念。
而江夏自古“九分商贾一分民”,以经商居多,商民又多从周边地方迁移而来,如江西、湖南、安徽等地,移植了故土的建筑风格,但因从商后文化底蕴不足,没有完全继承,只是保留了主要建筑结构和框架,更多地建筑细节和人文内涵则被舍弃。
再加上受本土(江夏)民居特点的影响,始形成了如今的江夏民居。
月塘民居建筑屋内木柱雕有花纹图案,巷道、石板路、阴沟均用青石板砌筑。
青砖墙衬托灰黑色瓦的土瓦屋面,大小基本为“连三间”的形式,部分建筑为硬山墙,部分建筑为悬山,还有些古建筑墙上设置有通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