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一语文第一学期文言补充阅读材料

初一语文第一学期文言补充阅读材料

东城区(南)初一语文第一学期文言文补充阅读材料2012/9/5一、《吕氏春秋·孟春纪·去私》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

”平公曰:“解狐非子之雠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雠也。

”平公曰:“善。

”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

”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平公曰:“善。

”又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雠,内举不避子。

”祁黄羊可谓公矣。

【译文】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现在我知道在南阳这个地方正好缺一个行政长官,那我想问一问你,有什么人可以当此重任呢?”祁黄羊回答说:“我认为解狐这个人可以当此重任。

”晋平公十分惊奇:“解狐这个人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大王你只是问我哪一个人可以当此重任,而没有问我谁是我的仇人。

”晋平公赞叹道:“好胸襟。

”于是就任用了解狐为南阳令。

举国上下的百姓没有一个不说好的。

又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现在国家缺少正缺少一个校尉,那我想问一问你,有什么人可以当此重任呢?”祁黄羊回答说:“我认为祁午这个人可以当此重任。

”晋平公十分惊奇:“祁午这个人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大王你只是问我哪一个人可以当此重任,而没有问我谁是我的儿子。

”晋平公赞叹道:“好胸襟。

”于是就任用了祁午为校尉。

举国上下的百姓没有一个不说好的。

孔子听见这件事之后说:“好胸襟啊!祁黄羊说得好,在举荐人才的时候,他对外并不忌讳任用自己的仇人,对内又并不忌讳任用自己的儿子。

”祁黄羊真的可以称得上是公正无私。

附录:《左传·襄公三年·祁奚举荐》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

称解狐,其仇也,将立之而卒。

又问焉,对曰:“午也可。

”于是羊舌职死矣,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

”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

二、《吕氏春秋·季秋纪·审己》子列子常射中矣,请之於关尹子。

关尹子曰:“知子之所以中乎?”答曰:“弗知也。

”关尹子曰:“未可。

”退而习之三年,又请。

关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子列子曰:“知之矣。

”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

”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

圣人不察存亡、贤不肖、而察其所以也。

【译文】子列子曾经射中目标,于是向关尹子请教射箭的事。

关尹子说:“知道你能射中的原因吗?”答说:“不知道。

”关尹子说:“现在还不可以和你谈论大道。

”子列子回去后,练习射箭三年,又向关尹子请教关于射箭的事。

关尹子说:“你知道你能射中的原因吗?”子列子说:“知道了。

”关尹子说:“可以啦,你要奉守它而不要失掉。

”不只是射箭,国家的生存、国家的衰亡、人的贤与人的不肖,都有它的原因。

所以圣人不考察存与亡、贤与不肖,而考察造成这样的原因。

三、《吕氏春秋·仲冬纪·长见》晋平公铸为大钟,使工听之,皆以为调矣。

师旷曰:“不调,请更铸之。

”平公曰:“工皆以为调矣。

”师旷曰:“后世有知音者,将知钟之不调也,臣窃为君耻之。

”至於师涓而果知钟之不调也。

是师旷欲善调钟,以为后世之知音者也。

【译文】晋平公铸造了一口大的乐钟,命令乐工前去检查,他们都认为乐钟的发声很合调,乐师旷说:“乐钟不合调,请重新铸造它。

”平公说:“乐工们都说很合调啊。

”乐师旷说:“后代有精通乐调的人,将会知道这钟声不合调,我私下为您感到羞耻。

”到了乐师师涓这一代,果然听出钟声不合调。

这说明乐师师旷想调好乐钟的声调,他认为后代有精通音乐的人。

四、《吕氏春秋·孝行览·本味》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非独琴若此也,贤者亦然。

虽有贤者,而无礼以接之,贤奚由尽忠?犹御之不善,骥不自千里也。

【译文】伯牙弹琴,钟子期听着它。

当弹琴表现出攀登高峰的志向,钟子期说:“弹琴弹得太好了!就像高山样巍峨。

”过了一会儿,琴声表现出像流水奔腾一样的志向,钟子期又说:“弹琴弹得太好了!就像流水一样浩荡。

”钟子期死后,伯牙摔断了琴,扯断了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

不仅弹琴是这样,寻求贤德的人也是这样。

即使有了贤德的人,如果不以礼相待,贤德的人怎样尽忠呢?这就如同御车的人不好,良马也不能跟随他跑千里远一样。

五、《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

昼寝。

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

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

孔子佯为不见之。

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

”颜回对曰:“不可。

向者煤炱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

”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

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故知非难也,孔子之所以知人难也。

【译文】孔子被困在陈国、蔡国之间,只能吃些没有米粒的野菜,七天没有吃粮食。

孔子白天躺着睡觉。

颜回去讨米,讨到米后烧火做饭,饭快要熟了,孔子望见颜回抓取锅里的饭吃。

过了一会,饭熟了,颜回谒见孔子并且献上饭食。

孔子假装没有看见颜回抓饭吃,起身说:“今天我梦见了先君,把饭食弄干净了然后祭祀先君。

”颜回回答说:“不行。

刚才烟尘掉到锅里,扔掉沾着烟尘的食物不吉利,所以我抓出来吃掉了。

”孔子叹息着说:“所相信的是眼睛,可是眼睛看到的还是不可以相信;所依靠的是心,可是心里揣度的还不足以依靠。

学生们记住:了解人本来就不容易呀。

”所以,对一个人有所知并不难,掌握知人之术就难了。

六、《吕氏春秋·离俗览·高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

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译文】孔子谒见齐景公,景公送给他廪丘作为食邑。

孔子谢绝了,不肯接受,出来以后对学生们说:“我听说君子因有功而接受俸禄。

现在我劝说景公听从我的主张,景公还没有实行,却要赏赐我廪丘,他太不了解我了!”他让学生们赶快套好车,告辞以后就走了。

孔子这时是平民,他在鲁国只当过司寇的官,然而拥有万乘的大国君主难以跟他相提并论,三王的辅佐之臣不比他显赫,就是因为他取舍不苟且的品质啊!七、《战国策·齐三·齐欲伐魏》齐欲伐魏。

淳于髡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

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

田父见而获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

”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译文】齐王想发兵攻打魏国。

淳于髡对他说:“韩国有条黑狗名叫卢,是天下跑得最快的狗,东郭有只兔子名叫逡,则是世上数得着的狡兔。

韩子卢追逐东郭逡,接连绕山追了三圈,翻山跑了五趟,前面的兔子筋疲力尽,后面的狗也疲惫不堪,大家都跑不动了,各自倒在地上活活累死。

有个老农夫看到了,不费吹灰之力捡走了它们。

与此相同,要是齐、魏两国相持不下,双方士兵百姓都疲惫不堪,臣担忧秦、楚两个强敌会抄我们后路,以博取农夫之利。

”齐王听后很是害怕,就下令休养将士,不再出兵。

八、《战国策·魏一·西门豹为邺令》西门豹为邺令,而辞乎魏文侯。

文侯曰:“子往矣,必就子之功,而成子之名。

”西门豹曰:“敢问就功成名,亦有术乎?”文侯曰:“有之。

夫乡邑老者而先受坐之士,子入而问其贤良之士而师事之,求其好掩人之美而扬人之丑者,而参验之。

夫物多相类而非也,幽莠之幼也似禾,骊牛之黄也似虎,白骨疑象,武夫类玉,此皆似之而非者也。

”【译文】西门豹出任邺令,向魏文侯辞行。

魏文侯说:“你去吧,一定使你成功、成名。

”西门豹说:“请问成功、成名也有方法吗?”文侯说:“有方法啊。

对乡邑中的老年人,就先让他们承办诉讼之事;入境之的人,就聘请德才兼备的尊他们为老师;对那些喜好掩盖别人优点、宣扬别人缺点的人,要根据事实进行考察。

事物总是似是而非的,莠草的幼苗像禾苗,黧牛的毛色像老虎,白骨好似象牙,武夫好似玉石。

这些都是所谓似是而非的事物啊!”九、《战国策·燕二·赵且伐燕》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

”乃止。

【译文】赵国准备讨伐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说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鸟飞来啄住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鸟的嘴。

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变成肉干了。

’河蚌也对鹬鸟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成了死鹬。

’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对方,一个渔夫走过来,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

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弊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

所以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

”赵惠文王说:“好吧。

”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十、《战国策·秦二·医扁鹊见秦武王》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

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听,目不明。

”君以告扁鹊。

扁鹊怒而投其石:“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

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译文】医生扁鹊去见秦武王,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诉了扁鹊,扁鹊请求为他医治。

左右大臣说:“君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未必能治好,弄不好反而会使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明。

”武王把这话告诉了扁鹊,扁鹊听了很生气,把治病的砭石一丢,说:“君王同聪明的人商量,又同不聪明的人一道来败坏。

就凭这,可以了解到秦国的内政,如此下去,君王随时都有亡国的危险。

”——选自《左传·吕氏春秋·战国策》(左丘明等著,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2006年7月第1版,2006年8月第2次印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