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中的意象鉴赏教案

古诗中的意象鉴赏教案

古诗中的意象鉴赏教案
高二语文
教学目标:
1.理解意象的内涵。

2.学会捕捉诗歌中的意象,并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意象的内涵。

3.根据意象体会诗歌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诗中都有哪些景物?
景物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你能体会到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吗?
孤独、寂寞、凄凉
为什么你会感受到呢?
通过景物。

这首小令是中国诗歌史上意象排列组合的成功典范之一,描写了旅途中秋天傍晚的景色。

在诗人精心选择和渲染得画面中,渗透着浪迹天涯的旅人在秋天的夕阳下的孤独和愁苦。

因其出色的景物描写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被称赞为“秋思之祖”。

但若是这些景物单个出现,我们丝毫感觉不出有什么特别,但为什么一起出现形成画面我们就能感受到孤独和寂寞了呢?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
用形容词。

实际上是融入了作者的感情。

所以意象就是渗透了诗人主观感情的形象。

二、意象的概念
长期的创作实践,各种景、物有了固定的含义特征和感情寄托,这就形成了意象。

意象,就是指渗透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形象。

在历代诗人的笔下,无论是春花秋月、夏雨冬雪还是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正是由于有了“我”的主观情感的渗入,各种自然现象被赋予了人的情愫、理念、遭际、感慨,诗歌才会形成情景交融,“意”“象”合一的艺术图景。

三、重点鉴赏“月”的意象。

1、你能回忆起有关“月”的诗句吗?
分别有怎样的含义呢?(讨论)
2、月的象征含义
1.象征团圆。

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

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象征思念。

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乡。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把月亮当成美好的象征,爱的象征。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
江无月明?”
4.把月亮作为纯洁无暇,没有任何污染的象征,进而引申为晶莹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纯洁对应人心灵的纯洁。

李白《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3、为什么诗人用月来表达以上的象征含义呢?(探讨研究)
这是与月亮的某些特征符合的。

月亮是圆形的,明亮有透明,又有很多与月亮有关的传说故事如嫦娥奔月等,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这些特定的含义比如团员、思乡、相思之情已约定俗成了,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作者选择的意象必然与他的主管感情有内在的联系。

四、方法指导
捕捉意象、把握特点
联系背景、发挥想象
体会情感、体悟意境
五、实践检验:
例1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王维《山居秋暝》)
意象:明月、松、清泉、石
想象: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一轮明月静静地照到松林之中;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反射着皎洁的月光。

情感:感到环境的清幽明净,内心愉悦。

作者借此表达向往自然美的情感。

(愉悦、喜)
例2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意象:杨柳、哓风、残月
想象:醉别醒来将在何处?在杨柳依依的岸边,那时只有凉风残月。

情感:凄清、冷落
例3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姜夔《扬州慢》)
意象:二十四桥、波、冷月
想象:二十四桥还在,但昔日扬州十里盛景已无,只有寒冷的月儿在湖心荡漾。

情感:感伤、痛惜、怀古伤今
六、柳的意象
1、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2、你能举出多少带“柳”的诗句吗
六、补充其它意象
小组讨论,完成以下表格
七、练习巩固
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

2、主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
法;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