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成语,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是汉语言文化中独特、神奇,富有魅力的资源。
它的背后蕴藏着精彩深刻的历史,凝结着先人的智慧,悄悄记载着社会的变迁。
寥寥几字,三言两语,却意韵悠长,耐人咀嚼。
也正因为如此,平时注意积累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成语的理解和运用是现代小学生语文学习中的薄弱环节。
用好成语,不仅可以利用成语典故对学生进行教育,增加学生的文化积累,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思维、说话、写作的能力都大有脾益。
那么,怎样去记忆和积累成语呢?实践证明,从用法上、从结构形式上、从成语的来源上、从成语的感情色彩上进行归类整理,或以主题归类积累,就能加强我们的记忆,写起文章来,就可以做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现在为大家提供几种记忆成语的方法:结合我班的语文学习现状——说话、作文词汇贫乏,缺乏文采的问题,本学期,我把“成语的积累和运用”作为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在课内外做了一些尝试。
一、课堂上积极引导,成语大显身手。
教材中,蕴涵成语的资源非常丰富,值得好好利用。
因此,课堂上有很多机会让成语大放光彩。
课前预习时,就让学生先画出文中出现的成语,通过查阅辞典、请教等形式达到初步理解、读熟记老的程度;在进行课堂交流时,教师引导、鼓励运用成语。
如:概括课文内容时,尽量用成语,因为成语能够用简短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含义。
今天我在教学《牛郎织女》一课时就有这样的做法。
学生读文后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牛郎的幼年生活是怎样的。
学生找出了文中的相关语句。
我追问,这样的情况可以怎么说?在启发下,学生说出了:孤苦伶仃,衣食无靠等词语,我把他一一写到黑板的右侧。
因为经常这样有意识的说成语,写成语,现在黑板的右侧已经成了隐形的成语专栏了。
而当这样的成语一被写出,学生会迅速记录,这已经成了大家的习惯。
此外,还语文课堂上我常常“引经据典”,尽量使用成语或典故。
评价人物用成语,介绍文章用成语,总结课文用成语。
不但说,还边说边在黑板上写。
此外,我还引导学生说成语,用成语。
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中,有一段话用白描手法叙述了肖邦日夜创作的情景。
读完这段话,我对学生说,这段话让我想到了许多成语,当我说出“废寝忘食”一词后,学生的灵感也被激发,大家先描述肖邦工作的其他情景,再用成语进行概括。
由一个次引出了许多成语。
对于课堂发言中能够运用成语,准确生动的进行表达时,我都会高度赞扬,并请他上台写下自己所用的成语。
作文中鼓励使用,成语优先受表扬。
在学生的作文中,我鼓励他们用成语,凡是有用的好成语,都要圈化出来,学生没有表达出来,我还会在旁边写上某个成语,提示使用。
但是,并非通篇都是成语就是好,教师加以引导,是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到“度”的问题的。
积累成语,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课内外结合,举一反三,成语积累受益多从成语的来源分析,许多成语来自于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寓言和生活经验的总结。
例如:学富五车、精卫填海、买椟还珠、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等。
还有一些成语来自文学经典。
如来自《诗经》的“窈窕淑女”、“夙兴夜寐”、“信誓旦旦”来自《论语》的“巧言令色”、“温故知新”,来自古诗句的成语,如:浓妆淡抹、雾里看花等。
语文教材中就有“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类的文章。
学习此类文章,除了要讲透成语的意思之外,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由《负荆请罪》的故事带出“完璧归赵”、“鸿门宴”“和为贵”“唇亡齿寒”等相关的历史故事和成语。
学习学生的积累快乐而且有效。
小学语文课本的单元练习中,常常有把意思相近的成语放在一起,让学生读读背背,有的与本单元的课文内容紧密相关,如第十册第七单元有《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单元练习中就安排了许多关于《水浒传》的成语:官逼民反、逼上梁山、替天行道……有的还配有插图,既便于理解,又有利于记忆。
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学生对成语的积累既有达到了量的目标,又暗示了学习成语的办法。
我让学生也整理自己的“成语宝库”,自己定主题,写上一串成语,或是写一个成语考考朋友和父母,看谁列出的相关成语多,这个相关,可以是意思相近,也可以是内容上的关联,或是某个字同,或是意义上的联想。
说出一个成语,学生就要清晰的表达出,为什么由此联想到了另外一个成语。
这种活动对成语的积累,思维能力的培养,对语言表达的锻炼,都非常有效。
此外,在学生的摘抄中,要求必须有“成语摘抄”一栏。
学生不但读、背,而且写,这对准确使用是有帮助的。
多彩活动,成语积累乐趣多。
成语接龙游戏是随时可以开展的活动,有趣,有益。
举行成语故事会,不但帮助学生肚子里存了货——记得了许多有历史味道的故事,记住了许多历史人物,进行了自我教育,而且能够锻炼胆量,培养了学生大胆、绘声绘色地说话的能力。
“成语先生游戏”对鼓励学生在观察中积累很有效。
我让学生要留心校园生活,用成语来交流自己所看到的现象。
例如,某个同学说看到一个小同学因为找橡皮弄翻了桌上的墨水,墨水又把前排同学的衣服弄黑了。
这就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另一个同学说看到一个男孩打了另一个男孩就跑,没想到摔了一跤,那个被打的男孩跑过来扶起打他的男孩,这真是“以德报怨”呀。
多彩的游戏使成语积累变得乐趣多多。
厚积薄发,成语放光彩。
通过多种形式的指导,现在我们班的积累成语已经形成了较浓厚的氛围,我也明显感觉到学生说话作文的“文化含量”多了,说话水平提高。
在他们的课堂发言中,成语让他们“唾金吐玉”,习题中,成语使他们“妙语如珠”,作文中更是可见成语“花开遍地”。
在说成语,用成语中,学生不但感受到了成语的独特魅力,而且体会到了成语带来的“现实好处”,那就是语言应用表达能力的提高。
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平时,注意积累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那么,怎样去记忆和积累成语呢?实践证明,从用法上、从结构形式上、从成语的来源上、从成语的感情色彩上进行归类整理,或以主题归类积累,就能加强我们的记忆,写起文章来,就可以做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现在为大家提供几种记忆成语的方法,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介绍几种积累成语的方法:一、集合法就是把含有相同特点的成语集合在一起进行积累掌握的方法。
1.可以把含有相同部分的成语集合在一起,如:天长地久、天翻地覆、天高地厚、天花乱坠、天南地北、天昏地暗、天涯海角等,都以“天”开头;再如:平心静气、平易近人、平分秋色、平铺直叙、平步青云等,都以“平”字开头。
2.可以把用反义词组成的成语集合在一起,如:南辕北辙、声东击西、大惊小怪、出生入死、前呼后拥、左思右想等。
3.可以把重叠的成语集合在一起积累,如:浩浩荡荡、冒冒失失、隐隐约约、地地道道、家家户户等。
二、接龙法就是用把一词的词尾同另一词的词头接起来的形式积累成语的一种方法。
如:“光明正大—大同小异——异曲同工——工工整整——整装待发——发号施令——令行禁止……”这种方法还有利于培养积累词语的兴趣,寓学于游戏之中。
三、讲述故事法即用讲述故事的方法来积累成语。
有些成语是一个小故事或一则寓言的概括,有些成语来源于一则典故。
能讲述这个故事,这个成语就记牢了。
如:狐假虎威、刻舟求剑、闻鸡起舞、指桑骂槐、毛遂自荐、指鹿为马等.介绍几种应用成语实例:一,关键字决定关键义例1:厂长动情地说:“为了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我们将采用一种新的对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解析:“功败垂成”中,“垂”的词义是“将要,接近”,事情就要成功的时候却遭到了失败。
多含有惋惜之意。
如果知道“垂”的意思,那么也就知道这个成语用错了。
例2:显然,打造“信用政府”和发展“民营经济”这两大热点,在民众的关注下不期而遇了。
解析:“不期而遇”中,“期”的词义是“约定”,没有约定就见面了,这个意思和语境中“民众的关注下”相矛盾,因而用错了。
褒义和贬义辨析例3:假以时日,我们可以巧立名目,开发大批新颖别致的旅游项目,为景区再添光彩。
解析:“巧立名目”指变法儿定出些名目来达到某种不正当的目的,语体色彩是贬义,跟语境“为景区添光彩”的说法相悖。
二,某些成语具有特定的描述对象例4:清晨,我来到天安门广场,当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在场的群众自发唱起庄严的国歌,强烈的爱国热情使我感同身受,心潮澎湃。
解析:“感同身受”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恩惠。
用在代替亲友恳求别人时用来表示谢意。
根据语境,“爱国热情”作感同身受的宾语,不通。
例5:文艺演出现场,身着盛装的表演者光着脚、微笑着,一边跳着傣族舞,一边向人们泼水致意,在场群众纷纷拍手称快。
解析:“拍手称快”的词义是“鼓掌欢呼,表示非常高兴。
多用于表示正义得到伸张时或事情的结局称人的心意”,泼水节泼水,并不存在正义得到伸张的意思,因而用错。
三,避免望文生义例6:他最近出版了―本文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这样的书,读起来确实累人。
解析:如果望文生义,则“文不加点”似乎是文章没有点读的意思,在这个句子里仿佛说得通;但实际上文不加点的意思是“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
因而要注意部分成语因为古汉语和现代汉语词汇释义有区别,因而有特定含义,复习的时候要细致,不能望文生义。
由古汉语文化背景所决定的特殊含义例7: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在网吧里,从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解析:“豆蔻年华”在古汉语里特指女子十三四岁时,唐朝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课文《扬州慢》里也出现过“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了解了这个常识,就知道此题成语肯定用错了。
例8:他心爱的书籍,经过再三处理,还是没有地方放置,只能堆在地上或塞在床下,生活的屈辱和窘困,无出其右。
解析:秦汉之前以右为尊,这是课文里出现过的(“以相如功大,位在廉颇之右”)古汉语中说“无出其右”,就是没有人能超过他的意思,含褒义。
这里说“生活的屈辱和窘困”,明显不能搭配.用这些方法与例子,可以帮助大家较快地掌握、积累更多的成语.从上文也可以看出,作为汉语中的活化石,我们把握成语的释义和用法,千万不能只停留在应试的层面,而应该从语言、文化等背景中去作立体的理解,这样,不仅掌握了更多的语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古代文化,为自己积累语言素材和写作材料打下了很好基础,真正做到了全面提升自己的语言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