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读后感》最后一课读后感(一):读了《最后一课》这篇课文,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给无辜的人民带来了什么!或许,有一点还不错,就是战争能让一个人瞬间成长。
但我想,谁都不喜欢这种成长方式吧!?普法战争暴发后,从白发老人到年幼小童,都是那样地爱国!这,使我感动。
我不尽想起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也是如此,为了祖国,不惜一切代价。
虽然地域不一样,种族不一样,时代不一样,但是战争对人民的损害却是一样一样一样地!可恶的侵略者,该死的战争狂,无耻的叛国贼,他们是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对不亲父母,更对不起自我的罪人!我觉得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礼貌的承传载体。
如果母语没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将不复存在。
因为一国人民语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盘散沙。
那么,外语与母语到底哪个重要呢?如今这个社会,不学英语你就别想上高中大学,更别想找个好工作了。
既然外语如此重要,学外语的人多就不奇怪了。
此刻连幼稚园都开设英语课了。
English成了全球通用的国际普通话,其他语种已经受到严重威胁,面临消失的危险这是不能忽视的。
当法国阿尔萨斯被普鲁士侵占,最后一堂法语课便显得格外重要。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正道出了亡了国的法国国民心声。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最后一课读后感(二):《最后一课》透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一部分,从那天早晨上学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这一部分描述了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作者以简洁的笔触,交待了故事的背景和弗郎士的身份、性格特征,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
小说先写弗郎士上学晚了,加之没有复习好功课,害怕挨老师的训斥,因而闪过想逃学的念头。
这一独白式的心理描述,生动地刻画了弗郎士的稚气、贪玩,是个不爱学习的学生。
而后写了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景物的感受。
他感到天晴日暖,听到林边鸟语,看到普鲁士军队在操练,而他认为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搞笑多了。
然而他没有为之所动,而是急忙向学校跑去。
那里一方面突出了弗郎士天真好玩的性格,而另一方面,也正是作者要强调的一面,就是突出了弗郎士的意志力,他最后战胜了想逃学的念头。
之后作者描述了弗郎士经过村政府时的心理活动,展示了他的性格的另一侧面,即对敌人的恨。
当弗郎士看到不少人在布告牌前时,就立即想到: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同时,想到又出了什么事啦?说明这个看来稚气的孩子的内心是爱憎分明的,统治者的罪恶行径他是牢记在心的。
铁匠的话,他以为是和他开玩笑,讽刺他,所以他气急败坏地跑进了韩麦尔的院子。
这说明他是有很强的自尊心的。
铁匠的话也给读者造成悬念,为什么说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吸引读者追读下文。
这部分,在直接描述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韩麦尔老师的严厉,这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主题,有烘托的作用。
此外,作者独运匠心,安排了人们看布告牌的细节,巧妙地交待了故事的背景,而且对刻画性格、情节发展,有一举多得的效果。
第二部分从平常日子到我将永远记住这最后的一课。
是小说的中心部分,主要写弗郎士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热情。
按情节发展,又能够把这部分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平常日子到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写弗郎士跑到学校以后发现的种种不平常现象,渲染出一种严肃、悲愤的气氛。
弗郎士看到教室里用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喧闹,他走进教室,平日严厉的韩麦尔老师和蔼地说在等待他来上课,当弗郎士稍微平静之后,注意到韩麦尔老师这天却穿着只有督学来校视察或是发奖的日子时才穿的服饰;最使他吃惊的是课室里坐着许多本村的人,他们个个看来都很忧愁。
这一切透过弗郎士不一样心境,由粗到细的观察,一步紧一步地烘托了最后一课的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
再一层,从我看见这些情形到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在这一层里,正面揭示了最后一课的严肃好处,点明了主题。
正当弗郎士对这一切不平常的情景感到奇怪的时候,韩麦尔老师说道: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
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
这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期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韩麦尔的话,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含义。
普鲁士统治者禁止阿尔萨斯、洛林人民学习自我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方法奴役法国人民。
韩麦尔老师在这种状况下,连连强调这一课无论是对老师对学生说来都是最后一课。
这样,最后一课本身就是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
在杯具命运的打击下,弗郎士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
这是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作者让它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韩麦尔老师的话,在弗郎士感情上引起的共鸣和反响。
听了老师的话,弗郎士的感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表此刻他对这最后一课的珍惜,为再也不能学法语而无限惋惜,为过去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而悔恨。
其次他对于感到厌恶的书和严厉的韩麦尔老师在感情上也变了:书,像是我的老友;老师责罚自我的事,全都忘了;再就是,他刚才还迷惑不解的现象,豁然明白了:韩麦尔老师穿上节日盛装,村里的老人到学校里来,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是为了上这最后一课。
这一段心理活动,证明了老师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也透过弗郎士对老师的怜悯、尊敬和感激之情,证明了孩子的心灵上爱国意识正在成长。
最后一层,从我正想着这些的时候到我真永远忘不了。
这一层,写韩麦尔老师和学生在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下,在最后一课中认真教学的感人情景。
德国侵略者强行剥夺阿尔萨斯、洛林人民学习自我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韩麦尔老师、弗郎士和全体学生、村里的老人们的悲愤和爱国热情。
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语,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
因此,他们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中。
弗郎士珍视这最后一堂法语课,并且把学好自我祖国的语言作为热爱祖国的神圣职责,因而产生了高度的学习热情。
所以,当韩麦尔老师让他背书时,心里想的是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
当他一句话也拼不出时,心里想的不再是害怕挨老师的训斥,而是心里挺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
他有了羞耻感。
弗郎士在学习文法时,他自信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
过去一个字也记不住的文法,此刻觉得很容易懂。
这使他自我都感到奇怪。
当他听到学校屋顶上鸽子咕咕的叫声时,他想到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这联想,表现出弗郎士对敌人禁教法语的卑劣行径的轻蔑和对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
韩麦尔老师对祖国的深情和尽职精神,在最后一课中是极其感人的。
这个平时严厉的老师,当弗郎士背诵不出分词规则时,他不再训斥他,而是沉痛地总结以往的教训: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同时指出自我也有就应自责之处。
总结过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珍视这最后一课。
他针对侵略者禁教法语的阴谋,赞美法语的优点,强调掌握法语的重要好处: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我们务必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这段话,寓意深刻,语重心长,以此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法语,用它作为武器,为法兰西祖国的自由统一而斗争。
韩麦尔老师的高度职责感,使弗郎士感到他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感到他好像恨不得把自我明白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韩麦尔老师为了学生们上好习字课,还别出心裁地在字帖上用圆体字写:法兰西,阿尔萨斯,象征着阿尔萨斯和法兰西祖国永远在一齐。
使弗郎士感到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韩麦尔老师忍受着离开服务了四十年的本乡的痛苦,认真地教好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读后感(三):《最后的一课》的作者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小说家。
他一生中,除一部诗集和一些戏剧外,共写了十三部长篇小说和四部短篇小说集。
《最后的一课})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最后的一课》写于1873年,即普法战争结束的第二年。
1870年7月普法战争爆发,8月份普鲁士军队深入法国境内,在色当大败法军,法国皇帝路易﹒波拿巴投降并当了俘虏。
战后法国和普鲁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将法国东北部的亚尔萨斯和格林两省割让给普鲁士。
《最后的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
主要反映了在普鲁土侵略者的残酷统治下,亚尔萨斯省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他们敌汽同仇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小说中表现这一重大主题时,既没有正面描述普鲁士侵略者的强盗行径,也没有写抽丁拉夫,敲骨吸髓的残酷剥削,而是写了沦陷区生活的一个小小的侧面:已经被普鲁士侵略者统治两年的亚尔萨斯省人民接到了柏林的命令,不准在学校里教授法文,一律改教德文。
小说透过一个小学生的自述,描述了一个乡村小学接到这项命令后,全体师生和当地群众的强烈反映,深刻地揭示出了小说的主题。
小弗朗茨是一个贪玩的顽皮孩子。
他法文学习成绩差,怕考问,怕挨老师的训斥,经常逃学。
在这天的法文课上,哈墨尔先生情绪沉重地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
这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文课。
老师的话给小弗朗茨极大的震动,使他意识到,他们将要同祖国的语言告别了,此刻他们将要丧失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了。
于是,他开始变得懂事起来,刚才还使他头疼、厌恶的法文课,一下子就像老朋友一样舍不得离开。
他悔恨自我没有学好法文,并在悔恨中对祖国的语言产生了新的认识,新的感情。
要是我能从头到尾把这些分词的规则大声地、清清楚楚地、一字不错地背出来,任何代价我都是肯付的啊!这是多么巨大的思想飞跃,多么深沉的感情变化呀!是啊,连一个爱逃学的顽童都如此地留恋祖国的语言,都如此地憎恶普鲁士侵略者,那么,热爱祖国、不愿做奴隶的成年人的感情则是不言而喻的了。
作者采取这样精巧的艺术构思,比直陈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愤怒和谴责,更具有较强的感人力量。
为了更深刻地揭示小说的主题,作者还别出心裁地在这最后的一课上,安排了一些校外的村里人到课堂里来。
他们有前任村长,有退职邮差,还有像霍瑟老头那样的老年人。
这些群众在敌人的残酷统治下,饱尝了沦为异国奴隶的苦痛,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是十分真挚而强烈的。
他们到学校来听课,不仅仅表现出对哈墨尔先生在本乡任教四十年的感谢,而更重要的是证明他们对失去的祖国的无比热爱和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愤怒抗争。
小说曾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在哈墨尔先生教小班学生练习拼音时,课堂内所有的人都一齐颂唱的情景。
那个霍瑟老头,戴上了眼镜,两手捧着识字课本,也和小孩们一齐拼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