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题级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 D )A、指导性B、实践性C、先进性D、与时俱进2、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的特点是:( C )A、革命性B、阶级性C、实践性D、科学性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问题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4、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唯一特性是:( D )A、普遍性B、特殊性C、科学性D、客观实在性5、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 B )A、实践B、运动C、静止D、空间和时间6、近代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在概念中运动”。

这是:( B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7、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C )A、客观实在性B、自觉能动性C、直接现实性D、社会历史性8、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 B )A、物质B、意识C、存在D、实践9、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实践的最基本的形式是( B )A、生产实践B、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C、科学实验D、审美和文艺体育实践10、意识的本质是( B )A、大脑的机能和属性B、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C、大脑的分泌物D、思维的各种现象11、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C )A、意识是主体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制约C、意识受主体状态影响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1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D )A、绝对和相对的观点B、有限和无限的观点C、共性和个性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15、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C )A、事物普遍联系B、事物的一定、变化和发展C、事物发展动力是内部矛盾D、事物发展经过量变到质变1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B )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D、否定之否定规律15、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B )A、事物的变化过程B、事物由旧质转化为新质C、事物的量变过程D、事物的运动过程16、辩证的同一是:( A )A、以对立为前提的同一B、不包含否定的同一C、事物与其自身完全等同D、不包含任何差别的绝对同一17、主要矛盾是指:( D )A、急待解决的、比较明显的矛盾B、促使事物发生根本变革的矛盾C、贯穿于事物发展始终的矛盾D、在复杂事物中居支配地位和起决定作用的矛盾18、运用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原理在方法论上应坚持:( C )A、均衡论B、一点论C、重点论D、二元论19、“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的手”这句话体现了:( B )A、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B、辩证法的部分同整体的联系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事物内部矛盾性的观点20、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D )A、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关系问题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问题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问题21、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C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内因和外因的关系C、共性与个性的关系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22、内因与外因的关系表现为:( B )A、外因决定内因B、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C、内因是客观的,外因是主观的D、内因是内容,外因是形式23、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是:( B )A、量B、度C、质D、关节点24、坚持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必须反对:( D )A、庸俗唯物主义B、折衷主义C、宿命论D、形式主义25、“认为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的观点,犯了哪种错误:( B )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C、庸俗唯物论D、宿命论26、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者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上( A )A、只承认必然性B、只承认偶然性C、即承认必然性,又承认偶然性D、有时承认必然性,有时承认偶然性27、“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 B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2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 )A、实践的观点B、联系的观点C、发展的观点D、矛盾的观点29、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 B )A、纯精神的活动B、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C、日常的活动D、利己主义的活动30、对不可知论及其一切哲学上的怪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 A )A、社会实践B、科学理论C、唯物主义D、客观事物31、整个认识的起点是:( B )A、概念B、感觉C、知觉D、表象32、承认我们一切知识都具有相对性,就会:( D )A、陷入诡辩论B、导致怀疑论C、防止相对主义D、防止绝对主义33、感性认识的局限性是:( A )A、只是对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B、是生动的具体的C、没有客观依据D、是人的感官自生的34、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 B )A、经验论B、教条主义C、诡辩论D、二元论35、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和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是承认了:( C )A、真理的不确定性B、思维的非至上性C、真理的绝对性D、真理的相对性36、“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的有限的近似正确的认识”,这种观点是:( A )A、辩证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绝对主义D、相对主义3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本质上是:( A )A、反映论B、唯理论C、经验论D、先验论38、唯物主义真理观和唯心主义真理观的区别是:( A )A、是否承认真理的客观性B、是否承认真理的绝对性C、是否承认真理的相对性D、是否承认真理的具体性39、“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辩证思维方法是:( A )A、归纳与演绎B、分析和综合C、抽象和具体D、历史与逻辑的统一40、“把事物的各个部分、侧面和属性放到矛盾诸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考察”的辩证思维方法是:( B )A、演绎B、分析C、思维具体D、系统方法41、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 B )A、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B、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C、社会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社会运动是受偶然性支配的4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依据是否认:( C )A、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B、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43、历史唯心主义的本质在于它肯定:( D )A、人类的精神作用B、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C、人们对理想的信仰与追求D、社会意识是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44、在历史的真正创造者问题上,下述哪个观点是正确的:( C )A、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B、伟人的活动是全部世界历史的灵魂C、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D、无伟人就无历史45、连接自然与社会的纽带是:( B )A、人类精神B、劳动C、生产工具D、感官47、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 C )A、地理环境B、人口条件C、生产方式D、科学技术48、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 A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C、劳动资料与劳动者的统一D、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分配方式的统一49、生产力的主导因素或首要的生产力是:( B )A、科学技术B、劳动者C、劳动对象D、劳动资料50、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 C )A、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物与物之间的关系C、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D、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51、生产资料包括:( C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B、生产工具和劳动者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D、科学技术和劳动产品52、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D )A、劳动者B、劳动对象C、劳动资料D、科学技术53、区分国家类型的根据是:( C )A、人口多少B、领土多少C、国体D、政体54、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D )A、政治法律思想B、道德观念C、宗教信仰D、国家政权55、社会意识的发展主要取决于( D )A、统治阶级的意志B、多数人对它的态度C、强大舆论的压服D、社会的实践活动56、社会意识形态中阶级性最强的是:( D )A、艺术B、道德C、宗教D、政治观点和法律观点57、划分经济社会形态的标准是:( D )A、生产力B、上层建筑C、实践D、生产关系的性质58、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 A )A、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B、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C、人们进行自觉的革命活动D、先进思想理论的形成59、直接决定社会形态的性质的是:( C )A、生产力B、生产关系C、上层建筑D、科学技术60、区分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是:( C )A、生产力B、科学技术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D、国家政权61、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 B )A、生产关系的发展B、生产力的发展C、上层建筑的发展D、经济基础的发展62、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C )A、血缘关系B、思想关系C、生产关系D、法律关系63、社会革命的根源是:( D )A、人口太多B、少数英雄任务组织的暴动C、阶级斗争D、社会基本矛盾及其激化64、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 A )A、社会基本矛盾B、社会文明的发展C、阶级斗争D、社会革命65、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性质决定于:( A )A、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B、它是否同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相适应C、它是否反映统治经济的利益D、它是否有利于公有制的巩固和发展66、社会基本矛盾是( D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B、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C、生产和消费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68、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 C )A、社会政治制度B、社会的经济制度C、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D、社会道德发展水平69、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时衡量社会进步的:( B )A、唯一标准B、根本标准C、普遍标准D、特殊标准70、一定的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 B )A、政治法律制度和军队警察等武装力量B、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C、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D、政权和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71、在社会生活中,如果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这表明:( A )A、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符合B、上层建筑直接影响了生产力C、上层建筑是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D、国家政权成了上层建筑的核心72、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因为( C )A、生产力是第一性的,生产关系是第二性的B、自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C、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D、自然关系决定社会关系7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 C )A、某些社会发展的共有规律B、只对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作用的规律C、在一切社会中都起作用的规律D、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规律7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是( D )A、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B、人民群众有无穷的智慧C、人民群众的活动总是合理的D、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承担者75、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A )A、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B、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C、一切政治关系的总和D、人类追求幸福的本性76、人将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决定因素是:( B )A、人有意识B、人的劳动C、人的自由D、人有理性77、商品是( A )A、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B、任何社会的劳动产品C、任何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D、不要求等价补偿的物品78、商品的二因素是( D )A、价值与价值量B、使用价值与效用C、价值与交换价值D、使用价值与价值79、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 B )A、成正比B、成反比C、反方向变动D、同方向变动80、劳动的二重性是( D )A、两次劳动;B、一次劳动;C、两种具体形式的劳动;D、同一劳动的两个不同侧面81、商品经济存在的两个基本条件是( B )A、劳动者和生产资料B、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分工C、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D、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82、货币的五种职能中最基本的是( C )A、世界货币和贮藏手段B、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C、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D、价值尺度83、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 D )A、商品价格经常高于商品价值B、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C、商品价格总是与商品价值不一致D、商品价格始终围绕价值上下波动84、决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灭亡的根本矛盾是( D )A、私人权力与社会权力的矛盾B、生产目的与生产手段的矛盾C、生产目的与生产手段的矛盾D、资本主义基本矛盾85、经济危机是( D )A、社会化大生产共有的经济现象B、商品经济共有的经济现象C、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特有的经济现象D、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特有的经济现象二、多选题1、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D )A、共性和个性B、整体和部分C、抽象和具体D、普遍和特殊2、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有(BD )A、把感觉当作主客观之间的桥梁B、把感觉当作主客观之间的屏障C、把理论当作实践的指南D、把理性夸大为脱离物质的绝对3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是指(BD )A、劳动价值论B、剩余价值论C、科学社会主义D、历史唯物主义4、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反对(ACD )A、教条主义B、形式主义C、哲学无用论D、哲学万能论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AC )A、物质是运动基础B、运动是物质基础C、运动是物质的属性D、物质是运动的属性6、把运动与静止割裂开来,必然导致(CD )A、相对主义B、诡辩论C、形而上学的不变论D、庸俗唯物论7、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的构成有(ABC )A、实践主体B、实践客体C、实践手段D、实践过程8、实践的基本形式有(ABC )A、生产实践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C、科学实验D、文艺和体育活动9、“先有计划,后做工作;先有图纸,后造房子”,这说明( C D )A、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B、物质存在形态的多样性C、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D、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1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 C D )A、移入人的头脑被改造的物质的东西B、一种特殊的物质C、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D、人脑的机能和属性11、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是(ACD )A、个性中包含共性B、个性寓于共性之中C、共性寓于个性之中D、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12、辨证的否定是(ABCD )A、事物的自我否定B、事物发展的环节C、事物联系的环节D、扬弃13、下列说法揭示因果关系的有(ACD )A、无风不起浪B、冬去春来C、摩擦生电D、天才出于勤奋1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结构由以下几方面构成(ABC )A、认识的主体B、认识的客体C、认识的中介D、实践15、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是因为(ABCD )A、实践是认识的源泉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6、下列属于唯物主义知行观的命题是(ABD )A、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B、知先行后C、知行合一D、“知行相资以用”、“并进而有功”1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CD )A、主要和次要的关系B、有限和无限的关系C、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D、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18、理性认识的形式包括(ABC )A、概念B、判断C、推理D、知觉19、判断一个认识是否为真理,就看(BD )A、它是否有用B、它是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C、它是否是公认的D、它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20、辩证思维方法主要包括(ACD )A、归纳和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和具体D、历史与逻辑的统一21、唯物史观认为(ABD )A、劳动创造了人B、劳动是连接自然与社会的纽带C、劳动是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渡的中介D、劳动是揭开人类历史之迷的钥匙22、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因为(BCD )A、生产方式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改变标志B、生产方式是社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基础C、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制度的更替2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ABC )A、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B、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D、实践决定了社会规律的特点24、社会基本结构是(ABC )A、社会的经济结构B、社会的政治结构C、社会的意识结构D、生产力系统结构25、下列范畴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的有(BCD )A、生产劳动中的主体和客体B、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交换与分配的关系C、人们在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26、生产力的要素包括(ABC )A、劳动资料B、劳动对象C、劳动者D、科学技术27、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指(CD )A、它是直接的生产力B、它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C、它是潜在的生产力D、它渗透到生产力基本因素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8、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有(AB )A、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B、有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C、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D、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29、生产关系是一种(AB )A、社会关系B、物质关系C、思想关系D、政治关系30、构成政治上层建筑的基本要素有(ABD )A、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B、政治法律设施C、政治法律思想D、政治组织31、下列思想体系不属于上层建筑的有(ACD )A、逻辑学B、哲学和宗教C、自然科学D、语言学32、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ABCD )A、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B、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C、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D、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3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的表现是(ABD )A、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关系不能长久第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C、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发展方向只能其影响作用D、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化方向35、社会主义改革的重大作用表现在(CD )A、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B、根本变革了旧的经济体制C、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D、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更加适合生产力的状况36、群众路线是指(ABCD )A、一切为了群众B、一切依靠群众C、从群众中来D、到群众中去37、社会进步是指(ABC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物质文明的发展C、精神文明的进步D、生产关系公有制程度提高38、共产主义是(ABD )A、一种科学理论体系B、人类最理想的社会C、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D、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实践39、商品的使用价值是(AB )A、由商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B、由交换决定的C、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D、价值的决定因素40、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CD )A.个别劳动B.社会劳动C.具体劳动D.抽象劳动41、商品的价值是(ACD )A、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B、商品的自然属性C、体现在物上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D、商品的社会属性42、商品的价值是(AD )A、抽象劳动的结果B、具体劳动的结果C、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D、体现一定的生产关系43、价值规律的内容包括(AC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B、价值的决定与价值的实现44、商品的价格是(ABD )A、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B、由价值决定的C、由使用价值决定的D、受供求关系影响的45、影响商品价格变动的因素有(ABC )A、商品价值的变动B、纸币发行量的变动C、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动D、银行存款利息率的变动4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BCD )A、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结果C、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D、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4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是(ABCD )A.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B.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C.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D.创造出剩余价值48、剩余价值规律(ABCD)A.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手段B.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C.在资本主义社会起主导作用D.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49.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主要表现在(ABC )A.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B.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50.剩余价值与利润这两个范畴之间的关系是(ACD )A.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B.剩余价值是利润的转化形式C.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D.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