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八-----混合气体的检验复习过程

专题八-----混合气体的检验复习过程

专题八-----混合气体的检验专题八----混合气体的检验一.知识必备1.检验气体仪器名称:①U型管②干燥管③洗气瓶(“多功能瓶”)④硬质玻璃管物质选用试剂和装置化学方程式水蒸汽①或者②中放氢气④中放①或者②中放二氧化碳③中放一氧化碳④中放③中放氯化氢气体③中放溶液2、去除杂质(气体)仪器名称:①U型管②干燥管③洗气瓶(“多功能瓶”)④硬质玻璃管物质选用试剂和装置化学方程式氧气④中放或者用水蒸汽①或者②中放固体或碱石灰或者③中放(最常用)氢气④中放氧化铜二氧化碳①或者②中放固体氢氧化钠或碱石灰或//③中放一氧化碳④中放氯化氢气体③中放例如.如何检验下列物质CO、CO2CO2、HCI,H2O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H2、HCI,H2O例如.如何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CO(CO2) CO2(CO) CO2(HCI,H2O)H2(HCI,H2O)注:1.如检验混合气体中的水蒸气一般放在检验.2.如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水蒸气一般放在除..练习训练一1、含有少量水蒸气、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氮气,欲得纯净氮气,可使混合气体先通过足量,再通过,最后通过。

2、除去N2中混有的少量H2、CO2、水蒸气时,采用的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①通过浓硫酸②通过灼热CuO ③通过NaOH溶液④通过浓盐酸A、③②①B、①②③C、②③④D、④①③3. 下列括号内的气体是需要检验的杂质,检验方法合理的是()4.有一混合气体由HCl、CO、H2、H2O、CO2组成,将其依次通过①足量氢氧化钠溶液,②浓硫酸,③灼热氧化铜后,剩余气体是()A、没有气体剩余B、只有CO2剩余C、只有H2O 剩余D、H2O和CO25、现有CO、CO2、H2、水蒸气四种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

⑴若只验证混合气体中的CO和H2,现设计实验装置图如下。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请回答:①使用装置A 的目的。

②使用装置B的目的。

③若A、B装置顺序对调,将会导致。

④若A、E装置顺序对调,将会导致。

⑤若D、E装置顺序对调,将会导致。

⑥F装置的作用是。

⑵若要验证混合气体中这四种成分,在上述实验装置的基础上,还应补充哪些装置(从上述装置中选择并用字母表示),请将完整的实验装置图的顺序排列出来6、要验证混合气体是由CO、CO2、H2、水蒸气四种气体组成,现设计实验装置图如下(注:无水CuSO4粉末遇水变蓝).请回答下列问题:① C装置的作用是.若去掉C装置,还会导致.②D装置的作用是.③若F、G装置顺序对调,将会导致.澄清石灰水G无水硫酸铜A 澄清石灰水B足量烧碱溶C足量浓硫酸D加热氧化铜E无水硫酸铜F混合气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4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5④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是 .7.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水蒸气通过灼热的焦炭后,得到的混合气体主要成分产生了兴趣。

同学们决定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提出猜想】该混合气体主要成分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氢气和水蒸气。

【查阅资料】a .无水硫酸铜遇水由白色变为蓝色。

b .碱石灰是固体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

c .氢气、一氧化碳均能在加热的条件下与氧化铜反应。

【实验过程】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图所示装置,并进行了实验(部分夹持仪器已略去)。

(1)装置A 中无水硫酸铜变蓝,装置B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由此得出的结论为 。

写出装置B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装置C 和D 中的药品分别为 。

(3)同学们通过观察装置E 、F 中的现象后,证明了混合气中含有氢气。

为了证明第四种气体的存在,装置G 中的药品、现象和结论是 。

【实验结论】猜想正确。

【实验反思】 经过讨论,同学们将上图中装置C~H 进行了简化,改进后的装置如下图所示。

(3)干燥管中碱石灰的作用为 。

(4)同学们为了验证通过干燥管后气体的成分,继续进行的实验为: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 在尖嘴处点燃气体, 。

②。

8、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塑料袋有用聚乙烯制成的,也有用聚氯乙烯制成的。

小明同学现对在超市买东西时带回来的塑料袋进行探究,以验证其成分。

查阅资料:聚乙烯燃烧生成CO2和H2O;无水CuSO4是白色粉末,遇水变蓝色。

聚氯乙烯燃烧除了生成CO2和H2O之外,还会有HCl气体产生。

实验探究:小明将以下实验装置按ABCD顺序连接好,然后进行探究。

(1)连接B、C装置时,正确的接口顺序是c(或b)接(填“d”或“e”)。

(2)在实验过程中,若B、C、D都产生明显现象,则B装置的作用是,C瓶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D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连接实验装置时,能否将装置C、D顺序调换?请简述理由。

答:,理由是。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6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4)从化学学科的角度分析,你认为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的好处是 。

9、实验表明浓硫酸与焦炭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发生反应。

经查阅资料得知:①SO 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SO 2可使品红溶液的红色褪去,而CO 2不能; ③SO 2可与酸性的KMnO 4溶液反应使其褪色,而CO 2不能; ④CuSO 4为白色粉末,遇水可生成胆矾。

在对该反应的产物的探究中需用下列A 、B 、C 装置:请根据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浓硫酸与焦炭在加热的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 C + 2H 2SO 4(浓)= X ↑+ 2SO 2↑ + 2H 2O 则生成物X 的化学式为 。

(2)若要证明产物中有水,则要用 装置(填装置的编号)。

(3)若按B 、A 、C 的顺序组装,不能证明产物 。

(4)若按C 、B 、A 的顺序组装,则能证明产物 。

(5)若要证明这三种产物,正确的组装顺序是 ,装置B 中的品红Ⅰ的作用是 ,品红Ⅱ的作用是 。

10.计算 某同学为探究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先后进行了三次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项目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所取合金的质量/g 12 12 20所加稀盐酸的质量100 120 80/g生成CO2的质量/g 0.44 0.44 0.44根据该同学的实验,试回答以下问题:(1)上表三次实验中,恰好完全反应时,稀盐酸溶液与石灰石的质量比(2)该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3)第三次实验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结果保留至0.1%)。

专题八----混合气体的检验练习训练二1、根据下列装置图,按要求回答问题:a b⑴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装置序号),若用C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气体,气体应从导管进入(填a或b)。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8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9⑵实验室制得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氯化氢和水蒸气杂质,要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的杂质,可将其依次通过足量的 (填装置序号)。

⑶如右图所示,向收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内加入浓 氢氧化钠溶液,充分振荡后打开弹簧夹,看到的现象 是 。

2.一次性塑料包装袋造成的环境污染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许多城市已经开始推广使用纸制食品袋。

同学们经查阅资料得知,纸袋的组成成分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于是他们利用以下装置进行实验测定。

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中C 装置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中选择纯净的氧气而不用空气的原因是(3)为分别吸收纸袋充分燃烧的产物,并通过清晰可见的现象检验吸收是否完全,以上实验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是:A →( ) →( ) →( ) →( )(填写装置的字母代号)装置 实验前装置的质量 实验后装置的质量B200.0 g200 0g(4)将实验装置正确连接之后,确认气密性良好。

充分燃烧16.2g纸袋样品,测得相关实验数据见右表(假定燃烧产物被完全吸收,灰烬质量忽略不计)。

通过分析和计算可推断得出,纸袋样品中(填“含”或“不含”)氧元素,其碳、氢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的最简整数比为。

3 、某气体X可能是由H2、CO、CO2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为了解其组成情况,某同学设计了如下装置进行实验。

请根据下表中对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的描述,推测气体X的组成情况,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气体X 的组成有关的化学方程式A中液体B中黑色粉末C中液体①不浑浊变成光亮的红色不浑浊A或C中液体变浑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H2还原CuO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不浑浊变成光亮的红色变浑浊③变浑浊变成光亮的红色不浑浊C 210.0g 234 2gD 220.0g 229.0gE 210.0g 212.2g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0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11 ④ 变浑浊 变成光亮的红色 变浑浊 CO 还原CuO 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b 口导出的气体中还含有部分CO 气体,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气体由H 2、CO 、CO 2、H 2O (气)混合而成,为了用实验来验证其中的四种气体,从下列图中选用合适的装置(有的可重复使用)。

(1)若气流方向是从左到右,各装置连接的顺序为(填导管口字母):混合气→( )接( )( )接( )( )接( )( )接( )( )接( )( )接( )。

(2)为了验证H 2,必须先经_______装置除去_________,再接_________装置,然后连接______装置,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才能确认。

(3)甲、乙、丙装置中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丙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