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农业试题
下图显示我国四个省2004年三种谷物的种植面积。
读图,回答1-2题。
1、①、②、③代表的谷物依次是()
A、水稻、小麦、玉米
B、玉米、小麦、水稻
C、小麦、水稻、玉米
D、水稻、玉米、小麦
2、M省可能是()
A、山西
B、安徽
C、广东
D、甘肃
(2013年赤峰一模)图4示意华北平原北部和华南珠江三角洲地区小麦、玉米和水稻三种常见农作物适宜种植、收获生产活动的时段。
读图,完成3~6题。
图 4
3.甲、乙、丙分别是
A.华南珠江三角洲、春小麦华北平原北部、冬小麦华北平原北部、玉米
B.华南珠江三角洲、水稻华北平原北部、冬小麦华北平原北部、玉米
C.华南珠江三角洲、水稻华南珠江三角洲、冬小麦华北平原北部、玉米
D.华南珠江三角洲、春小麦华南珠江三角洲、冬小麦华北平原北部、春小麦
4.珠江三角洲“商品粮基地”地位的下降,与下列因素无关的是
A.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B.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C.退耕还湖、还林还草等政策使耕地减少
D.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的需求
5.丁所示地区的耕作制度
A.一年一熟
B.二年三熟
C.二年五熟
D.一年三熟
6.比华南珠江三角洲地区光热资源丰富的上埃及盆地,在阿斯旺大坝建成前耕作制度只能一年一熟的影响因素为
A.纬度
B.热量
C.地形
D.水源
(2010·山东卷,7~8)如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示意图。
读图回答7~8题。
7、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气候B.水源C.地形 D.土壤
8、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郊区的农业结构将发生变化。
下列土地利用类型在该地农业用地中的比重最可能降低的是
A.稻田 B.鱼塘 C.果园 D.菜地花圃(2015•重庆卷)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寒露节气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左右。
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9.“露气寒冷,将凝结”是寒露时节的天气现象,可引起我国这种天气现象的气压系统是() A.蒙古高压 B.印度低压 C.阿留申低压 D.夏威夷高压
10.“上午忙麦茬,下午摘棉花”是民间描述寒露时节农事活动的谚语。
在下列地区中,该谚语描述的农事活动场景最可能出现在()
A.珠江三角洲
B.柴达木盆地
C.藏南谷地
D.渭河平原
(2014海南)棉花耐旱,耐盐碱,喜光照。
近年来,阿拉善高原(位置见图3)采用滴灌技术和机械化作业,种植早熟的棉花品种,并引种彩色棉和有机棉。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1.导致该地种植早熟棉花品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热量 B.土壤 C.光照D.水分
12.该地引种彩色棉、有机棉,主要是为了
A 降低运输成本 B、改善生态环境
C、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D、增强产品竞争力
13.该地发展棉花种植业面临一些问题。
其中,机械化作
业可缓解的问题是
A 交通不便 B、劳动力缺乏
C、资金不足
D、土地多盐碱
棉花从古老文明的摇篮印度走出来,几千年间,在世界各地开花
结果,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大约公元前50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了棉花种植。
棉花种植技术传入中国后,自汉至唐,只在今新疆、西南部分地区有零星种植。
南宋末,长江流域种植棉花渐广。
元初,“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
责民岁输木棉十万匹”。
黄道婆在松江传授学自海南岛的技术,改造织机,使这里迅速成为棉纺织中心。
“松江棉布,衣被天下”。
元明时,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纺织技术。
棉花种植迅速发展并超过桑麻,棉花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
—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2)分析限制英国棉花种植的气候条件。
(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