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教程》辅导及习题(第一至四章)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一、基本概念1.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科学,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文学史五个分支。
2.文学理论: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主要由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四个方面构成。
3.文学批评:以一定的文学理论为指导,对以文学作品为主体的具体文学现象进行分析、鉴别、判断和评价的精神活动。
4.文学史:以一定的文学理论(尤其是文学史理论)为指导,对文学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程进行描述,对这一过程中重要的文学现象(思潮、流派、重要作家作品等)进行分析研究,并揭示隐藏其内的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学科。
5.文学活动:属于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类型,指围绕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为中心而展开的所有活动之总和,主要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要素构成。
6.文学哲学7.文学心理学8.文学符号学9.文学社会学10.文学价值学11.文学文化学12.文学信息学二、练习自测选择题:1. 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文艺家是:A. 艾布拉姆斯B. 韦勒克C. 沃伦D. 弗雷泽2. 面对创作—作品—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艺术消费这一文学活动系列,把社会学的、心理学的等多种视角和方法融合在一起的理论是:A. 文学哲学B. 文学文化学C. 文学符合学D. 文学价值学3.19世纪法国文学史家丹纳提出文学艺术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在于:A.种族、环境和时代B.阶级、环境和时代C.政治、经济和时代D.民族、阶级和时代三、论述题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2.文学理论有哪些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3.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应该具有什么性质?四、案例分析文学理论的实践性:新时期关于“朦胧诗”的论争1980年8月,《诗刊》发表了章明的《令人气闷的“朦胧”》,对这批诗人进行严厉的批评,就诗的“晦涩”、“难懂”展开对这一诗潮的争论,由此确认了对“朦胧诗”的命名。
关于“朦胧诗”最为著名的还是“三个崛起”,它们对青年一代诗人进行了肯定性的评价:1980年5月7日,《光明日报》发表北京大学教授谢冕的文章《在新的崛起面前》;《诗刊》1981年第3期发表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的文章《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1983年初,兰州的《当代文学思潮》发表徐敬亚的重头文章《崛起的诗群》,从“朦胧诗”的艺术表现手法(如结构、节奏、韵律等)方面对"朦胧诗"进行具体分析,从而提示出“朦胧诗”所具有的较高的艺术水准。
这些文章把“朦胧诗”的出现看成诗界的一次划时代变革:“朦胧诗”的崛起被理解为是中国诗人第一次以个人的声音表达思想和情感,表达对社会历史的独特思考,它有力地冲破了那些不合理的陈规旧范,诗不再是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不再是为政治服务的工具。
关于“朦胧诗”的论争就成了当代文学中最为著名的一段学术争鸣,在某种程度上,它预示着尘封了多年的文坛的寂寞的打破,也为新时期美学和文学理论界的活跃开了先声。
随后的几年之间,文论界开始了引进西方文论和重提中国古文论的热潮,终于在1985年达到高潮。
1985年也被称为“文学理论年”和“方法论年”。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一、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2.文学活动论3.本质力量对象化4.文学反映论5.交往行为理论6.中国特色7.当代性二、问答题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如何形成的?2.马克思使用“艺术生产”这一概念,有哪几种含义?3.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说明。
4.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理解的特点。
5.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一、基本概念1.生活活动2.文学活动3.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4.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5.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6.文学本体论7.陌生化8.巫术仪式发生说9.宗教发生说10.游戏发生说11.模仿说12.劳动说13.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在发展上的“不平衡关系”二、练习自测选择题:1. 提出“人是目的”理论的西方文艺理论家是:A. 费尔巴哈B. 康德C. 席勒D. 歌德2. 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话语理论并对文学活动中四要素之一的作者做了谱系学研究的是:A. 阿多诺B. 杰姆逊C. 哈贝马斯D. 福科3. 提出“陌生化”概念,强调作品语言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认为文学创造的过程就是通过“扭曲”的语言使现实生活变得陌生化的过程的是:A. 女权主义B. 结构主义C. 俄国形式主义D. 英美新批评派4. 提出“隐含的读者”的概念,开启了接受美学由接受研究向效应研究的内在转变的是:A. 姚斯B. 伊瑟尔C. 哈贝马斯D. 兰瑟姆5. 德国美学家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一书中认为,艺术起源于:A. 巫术B. 宗教C. 游戏SD. 劳动6. 提出:“宗教力量对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并以此分析了资本主义率先在西欧发生的原因的是:A. 列维—斯特劳斯B. 马克斯·韦伯C. 普罗普D. 弗莱三、论述题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样的位置?2.简述生活活动所具有的美学意义。
3.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请简述之,并指明它们的片面性。
4.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5.试辩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
四、案例分析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陶渊明的诗与他的生活陶渊明不仅是诗人,也是思想家,他的诗带有浓郁的哲理意味,沈德潜说诗“贵有理趣”。
陶诗便是最富有理趣的。
他的诗不是从抽象的哲理出发,而是从生活出发,将生活中的感受升华为哲理思索,又将这哲理连同生活的露水和芬芳一起诉诸诗的形象和语言。
所以他的诗既有哲人的智慧,又有诗人的情趣,隽永厚朴,耐人寻味。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为了那“此中有真意”的境界,“久在藩篱中,复得返自然”。
他是中国文人中惟一一位摆脱了官场的烦乱,现实的喧嚣,义无返顾地返归自然的诗人。
在自然中,生活化为诗意的美,劳作带有了诗意的情趣。
正是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产生了“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诗意之美。
正是那“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劳作使得陶诗和他的生活完全打成了一片。
生活是诗的素材,诗是生活的升华,生活活动本身所包含的诗意情感被他表现得淋漓尽致。
只“带月荷锄归”一句,便将劳动的辛苦、忙碌扫得一干二净,带给人一种新鲜的感觉。
正如宋施德操所说“渊明随其所见,指点成诗,见花即道花,遇竹即说竹”。
正是因为陶渊明的“无心于非誉,巧拙间”才使得他能于生活中处处发现自然万物的诗意情感。
正如元好问所说的“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一、名词解释1.文学的含义2.文学的文化含义3.文学的审美含义4.文学的通行含义5.审美意识形态6.文学的无功利性7.文学活动的功利性8.形象9.理性10.情感性11.认识性12.语言与言语13.话语14.话语蕴藉15.含蓄16.含混文学、话语、话语蕴藉、二、问答题1.文学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2.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是什么?3.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4.什么是话语蕴藉?试结合具体作品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5.当前在文学含义和属性问题上有哪些代表观点?教材把文学视为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它表现在哪几点上?6.文学作为话语,包含了哪几个要素?三、选择题测试:1. 提出“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的中国古代文论家是:A. 刘勰B. 陆机C. 曹丕D. 钟嵘2. 在西方,文学从广义的文学中独立出来,审美的文学观念从文化的文学观念中分离出来,大约是在_______时间完成的。
A. 16世纪B. 17世纪C. 18世纪D. 19世纪3. 刘勰在________中提出“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的文论观。
A.《诗品》B.《文赋》C.《文心雕龙》D.《诗话》四、案例分析:文学语言的话语蕴藉清代叶爕分析杜诗“晨钟云外湿”(《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晨钟"为物而"湿"乎?"云外"之物,和啻以万万计,且钟必于寺观,即寺观钟,钟之外,物亦无算,何独湿钟乎?然为此语者,因闻钟声有触而云然也。
声无形,安能湿?钟声入耳而有闻,闻在耳,止能辨其声,安能辨其湿?曰"云外",是又以目始见云,不见钟,故云"云外"。
然此诗为雨湿而作,有云然后有雨,钟为雨湿,则钟在云内,不应云"外"也。
斯语也,吾不知其为耳闻耶?为目见耶?为意揣耶?俗儒于此,必曰:"晨钟云外度。
"又必曰:"晨钟云外发"。
决无下"湿"字者。
不知其于隔云见钟,声中闻湿,妙悟天开,从至理实事中领悟,乃得此境界也。
--叶爕《原诗.内篇》叶爕的这段分析指出了文学语言的通感手法,以及由此造成的文学语言的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联系,这形成了全诗一种清空雄厚的境界,这就是中国诗歌的独特的意境,而这些都来自于文学语言的话语蕴藉性。
文学话语不同于日常话语和科学话语的特殊性在于它的话语蕴藉。
也即有各种修辞方法而形成的文学语言的含混和多义,从而形成了无限的解读的可能性。
“晨钟云外湿”就是用了通感的修辞。
“钟”有晨昏之分,“云”有内外之分,“湿”的到底是钟还是钟声,另外,钟声会湿吗?如果我们以日常的经验来判断,这当然是不可能;如果我们以科学原理来考察,这也是荒诞无稽的。
所以,按照逻辑思维,通感是不可能的,或者是不正常的,至少是不严谨的。
但是审美知觉中,通感不仅是可能的、真实的,而且是审美感兴的重要因素。
所谓“隔云见钟,声中闻湿”,就是视觉向听觉里的挪移,就是“通感”。
按照普通逻辑,“通感”是不合理的。
“声无形,安能湿?钟声入耳而有闻,闻在耳,止能辩其声,安能辨其湿?”“斯语也,吾不知其为耳闻耶?为目见耶?为意揣耶?”这就是普通逻辑的困惑。
但是叶燮指出,在审美感兴中,“通感”是合理的,真实的,是以“至理实事”为基础的。
叶燮说这是“妙悟天开”,“妙悟”就是审美感兴、审美直觉,而审美感兴和审美直觉所体现的正是文学语言的话语蕴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