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专业培训课程(普教)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专业培训课程(普教)
⑴能动性,指具有自觉意识,主动认识事物和自我, 进行选择、评价,并作出反应。
⑵自主性,指具有自主意识、独特个性、能进行自主 活动的人,表现出高度的自主性。
⑶创造性,创造性和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人 的能动性的高度表现,是能动性、自主性的合金。创造 性是对原有思维成果的超越。
第二节 学生众生相
要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教师就得认识和了解学生。 可把学生分为三类,即优秀学生、有争议的学生和退学 生。
应对这部分学生以更多的关心、关怀与理解,而不 是歧视他们,惩罚他们,使他们在学校里也同样能得 到良好的发展。
3、另类学生
教师有时会称这部分学生为“退学生”,有时会称 他们为“偏才”、“怪才”。由于学校中的很多教育 措施都注重寻求一致性,以培养好学生为标准,致使 一部分学生不利于在学校环境中成长,教师或学校领 导既不理解他们,也无法容纳他们。结果这些学生学 习的自信心开始动摇,有的干脆以“退学”了之。
新加坡向来是“以德治国”的典范,把伦理道德 思想作为“做人”的标准,处处以儒家的伦理道德 思想为准绳来教育每一个人。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创造了 光辉灿烂的思想文化,其中伦理道德思想占了极大 的比重,道德教育历来是教育中的核心问题。
学生道德素养的发展一般包括:①道德常识。②道 德态度(要帮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对家庭的 责任感、对学校的责任感、对社会的责任感)。③道 德行为(包括对待个人、家庭、他人、学校、社会、 国家、国际,见P.84)。
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自我
实现的需要 尊严的需要 社交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
(请对照P.98)
罗杰斯认为,人的本质是建设性的。一个能充分发挥 作用的人,有四个显著特征:①有洞察力,②有创造性, ③有建设性,④有选择性。
必须提高对学生主体性的认识,学生是具有自身发展 需求的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好学生
好学生,又可称之为教师的“得意门生”。他们学习 成绩优秀,品行优良,学习态度积极,极富自主性和创 造性。这样的学生在学校通过考试、智力测验等很容易 被鉴别出来。《花季·雨季》的作者、《哈佛女孩》刘亦 婷。
2、有争议的学生
这一类学生是教师争议的对象,他们不太遵守社会或 学校的规范,经常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善于思考想象力 丰富,出乎常理。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 专业培训课程(普教)
教育方法概论
主讲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刘涛
第三章 学生发展
第一节 学生发展的含义
1、学生发展的概念
从教育目标的角度来看,学生发展包含着以下几个方 面的内容。
⑴身体素质的发展
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指的是在那些与生俱来的自然特 点以及生理机能特征的基础上获得发展。
⑵道德素养的发展
3、学生是具有自身发展需要的人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60年代,以马斯洛等 人为代表。马斯洛认为,人的发展动力来自人的需要。 他把人的需要分成两大类、七个层次,即基本需要和心 理需要。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 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心理需要包括:认知需要,审美 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见P.98)
②信息素养的发展。信息素养就是对信息的需求、 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的能力。包括文化素养、信息 意识、信息技能。
③科学素养的发展。科学素养包括了解科学知识的 本质,学会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了解科学、技术与 社会的关系等。科学素养也可概括为四方面的内容: 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对科学方法的理解,对科学事业 的理解,对科学精神的理解。
加强道德教育,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发展是世界各国 教育改革的永恒主题。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我国召开的“面向 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未来的21世纪应 该把道德教育放在全部教育的首位,并以此提出了 《学会关心》的宣言。
美国一向重视道德教育。将“责任公民”的培养 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将“责任心”渗透于学校、家 庭和实践活动中,并在中小学开设专门的道德教育 课程。
③记忆。记忆是人迅速地回想、再认已习得的信息 的能力,包括识记、保持、再现三个方面。
④思维。思维是指理性认识,即人们通常所指的思 考,是人脑对事物所作出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应。
⑤想象。想象是指对已有的表象按一定的要求进行 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过程。是一种具有极大自 由度的思维形式。在科学发现的过程中,想象起着十 分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推崇想象。
具体地说,学生必须具备:①科学的求知欲与强烈 的好奇心,②坚强的自信心,③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 ④虚心,⑤积极的科学态度,⑥合作精神。
⑹文化科学素质的发展
文化科学素质是由多种不同知识有机结合、互为联 系、互为整体、纵横交错、网络化而形成的,它不仅 包括个人知识结构的建立,还包括科学的素养。
①知识的发展。学生必须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构 建一种具有开放性、整合性、变革性的知识体系。
2、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具有巨大的潜能,一般人只使 用了大约10%的大脑功能。爱因斯坦也只用了30%。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 他认为,人除了一般的语言智力和逻辑—数学智力以外, 还有其他七种智力(见P.94)。
杨福家院士认为,学生有没有创造性,关键在中小学, 中小学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要做学生头脑里火种的点火 者(见P.96)。
1、倾听学生
“文化反哺”是指在急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 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现 在,无论在家庭还是学校中,这种“文化反哺”现象 变得愈加明显。
美国人类学家马格丽特·米德把人类社会由古到今 的文化分为三种基本形式。
前喻文化: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指 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后喻文化: 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
⑶认知能力的发展
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指的是认识过程的发展,如感 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的发展。
①感觉。感觉是感官、大脑对外界事物作出反应的 能力。它是认识的感性阶段,是一切知识的源泉。
②知觉。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或外部联 系的综合反映,它要比感觉复杂、完整。知觉是感觉 和思维之间的重要环节。
学生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大部分学生都处于好学 生、有争议学生和另类学生之间,因此,任何认识学 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而进行因材施教就显 得更加重要了。
第三节 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着力发现存在 于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请看P.106的案例)
因此,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理解已成为教育活 动中越来越迫切的要求。
从“文化反哺”的角度看,在以知识经济为主要 特征的信息社会,为了传承文化,培养人、发展人、 造就人,学校一方面需要由教师向学生传递大量人 类所接连下来的知识财富,另一方面,信息社会的 发展,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的拥有者,在教育活 动中,教师倾听学生或向学生学习,教师与学生之 间共享知识已成为可能。
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
倾听学生具体体现在倾听学生的愿望和需求,倾听 学生的思想。
2、向学生学习
在“文化反哺”已成为普遍的情况下,教师向学生 学习已成为可能。
①学生对新事物的了解使他们获得了新知的“话语 权”,
②学生获得前所未有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递的过程,而是师生 间情感交流、沟通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的 过程。
⑷情感的发展
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的心理表现。情感是 认知发展的动力,它制约着人的认知过程。它以兴趣、 愿望、热情等形式构成人的动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 中起着驱动、诱导、调节的作用。
பைடு நூலகம்
⑸个性的发展
“个性”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和教育的影响下而形 成的人的比较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即个人的心理 面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动机、 兴趣、爱好、信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