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援助中心实习报告(周记) 篇一:律师事务所实习周记实习周记法学1151李婷 91141151072月1日这一周来,让我体会最为深刻的是周律师对我这几周来在事务所中所草拟的法律文书提出的两点建议。
首先,不要轻言法理。
这个几乎已经成为每一个法学毕业生的通病。
尽管中国是成文法国家,以抽象法条为主,而且不会沿用先例,这意味着不会凡事皆有具体规定或指引。
但是,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至今十多年,在各个经济领域均有大量的法律法规规定和政府规范性文件或操作指南等,只要我们耐心寻找,总会找到直接或间接法条和依据。
所以,除非穷尽法条,否则不要轻易动用法理来解释或解决问题。
因为理论和实践的结果往往出入甚大。
如果动辄运用法理,很容易闭门造车,不着边际,难以取得法官的认同。
其次,随时注意补强和“回溯”。
对当事人提出的目标,依据目前的事实和证据,如果可以达到的,就要考虑补强,即注重寻找理由和证据更充分的法条,收集或创造更多的事实和证据,直至达到对方无法反驳的程度;如果发现有风险或者不能充分证明的,就应当及时评估可能需要付出何等代价和承担何种法律风险。
一旦发现目标和成本太高,就应当及时建议当事人退而求其次,选择替代方案或者及时修正目标。
2月7日看到文书的外观与质量这样的标题,肯定会觉得奇怪。
这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文书的外观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对于这些问题,周律师问了我以下的几个问题。
一份文书尽管是打印的,但与你通常见到的排版四至、字体大小和段落间隔是不一样的,会不会顿时产生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可能是因为劣质复印机的毛病,纸张表面还残留着几道黑黑的杠杠,是否感到不清洁从而对法律意见书的严谨性产生怀疑一份解释上万元案件纠纷的法律意见书,居然是用订书机简单钉在一起的,有无感到这位律师不重视你的案件法律文书的外观有多重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决定了当事人对文书内容质量和作者专业水平评估的第一印象。
对于律师而言,甚至决定了当事人是否采信你的法律意见。
一般人可能会觉得,内容才是最重要的,外观只是表面装饰,不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但在实务中,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当事人不是专业人士,对于法律文书内容写得好不好、观点是否明确、分析是否严谨、解决方案是否完美等等,不一定能够立即分辨出来。
但是,如果你排版错误、装订随意甚至是有错字,当事人心中就会立刻做出这样的判断:从这些小错误可以推断出这个律师不严谨,不专业,既然他在细节上如此马虎,我又怎能指望他能够用专业和认真的态度对待我的事务呢我们不可以貌取人,但是也不轻易地做出这种容易引诱他人做出以貌取人的举动。
2月14日本周我的主要工作仍然是写法律文书。
当然,也有一些突破,我开始走出办公室,跟宋姐一起踏入那些跟工作有关的场所,比如去工商局调取对方公司的资料,去公安局调取户籍资料,去民政单位调取相关资料等。
这些工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与繁琐,当然,持有律师证或者实习律师证就更方便了。
这是对于户籍在奉献南桥的当事人而言,如果不是当地人,我们还要去很远的地方调取相关证据,曾经有一次我们几经周折才调取到户籍资料,只因两镇合并后有一些麻烦之处。
还有一次,我们为了证明对方公司在奉贤有实际营业地而方便在奉贤法院对其进行起诉便找到公司地址对其进行拍照取证。
过程很辛苦,但结果很开心。
在这周里,主任不在时,周律师就想让我自己接待一下来的当事人。
她刚有这个想法,就有当事人上门进行咨询。
因为自己在学校里成绩比较好,虽然心里很忐忑,但自信可以抵挡一段时间。
然而事情发展远不如我预料当中的好,当当事人问出关于工伤的问题时,我竟然发现脑子里没有任何的信息可以供我调配。
最后只能由周律师接待,这对我而言是很大的打击。
也直到此时,才深刻的理解了理论和现实的差距。
故决定从那天开始按照实践的要求扩充自己在相应领域内的知识,当晚便在书店买了工伤、合同、交通事故方面的书籍进行学习,希望借此机会能够使自己跟得上实践的脚步,可以符合律所对于一个实习律师的要求。
2月28日在上周工作的基础上,这周终于开始接触较为完整的卷宗。
刚开始较为简单,只要按照之前观察后学到的顺序进行整理即可。
印象较为深刻的是一起法律援助案件,档案比较厚重且繁琐,而且时间跨度较大。
市法律援助中心要求整理一份档案上交给他,还须整理一份档案由律所自己备案。
由于档案袋里文件重复、缺漏较为严重,故要识别有用材料,并须与市法律援助中心联系补缺漏文件,于是学会了收发邮件,学会了怎样借助其他机构或单位满足律所的需要。
工作完成后,又按照律所要求进行了归档,该案整理极考验做事者得耐心,不过庆幸的是自己做到了。
本周的另外一项工作便是登记案号。
登记案号指的就是只要对方当事人是保险公司的案件,我都必须记录在案,根据判决书体现出来的信息,记录钱款事项等,并在特定时间即将来临时提醒律所的主办人员查证是否收到对方当事人的款型。
整体来说,较为简单。
3月7日本周的主要工作仍然是整理卷宗,但整个过程中仍需要做之前几周的工作,因为本周卷宗的整理是完整的、体系的,而之前我都是单独的、孤立地做着律所老师交代的任务,如法律文书写作、调取证据等。
但整理卷宗以后我的这些工作就连贯了起来。
比如一个案子,在起诉之前,我写了起诉状,调取了该案所需要的当事人的信息材料,对案件证据材料进行了归类排序,交通事故的案子还需要列出详细的损失清单、对其住院治疗的各种费用还需要归类整理。
记得有一次助理让我把一起交通事故案件的证据进行粘贴,我以为都是住院期间的各种费用单据、病历卡等,没有什么性质差别,但后来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一些证据不得不裁剪开重新粘贴。
因为这些证据本应是按照营养费、住院费、护理费等性质不同的费用进行归类整理的,而不应混杂在一起,这样计算损失清单时才会更明了,更有说服力。
等到案子结束后,所有的材料又都交到了我的手中,接下来我便是按照顺序对其进行整理,以符合司法程序的要求。
看似简单的工作其实在你没做之前还是需要时间去熟悉和掌握的,熟记卷宗流程以后,不仅可以帮助快速整理卷宗,同时在案件诉讼期间还可以帮助自己查漏补缺,把需要的文件材料都准备好,或提醒其他实习生把文件准备好。
只要你认真和细心,通过整理卷宗你就可以了解熟悉律师的办案流程及相应的司法程序,这很重要。
我并没有因为工作的繁琐而粗心甚至放弃,相反我很有兴趣并在其中受到启迪。
3月14日这周我终于开始走出办公室,而更多的与法院、法官接触。
随着渐渐主动,我便开始要求陪同办案律师一起去开庭,当然,我是旁听人员。
在刚开始的一两次旁听中,因为我的要求比较突然,他们并未来得及跟我讲案件概况,所以在法院旁听时感觉云里雾里地摸不到头绪。
但在之后的旁听中,我基本上都是事前了解了案件概况,庭审中又做了较为详细的记录,回来后又上查相关问题,故对案件便有了较深的了解并收益颇多。
记得较为清楚的一次,是一起工伤案件,因为对方代理律师与方老师曾有过合作,再加上法官从中斡旋,大家便选择了调解。
在调解时,我跟另外一个实习生积极献策,再加上当事人和代理律师的努力,最终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亲身参与审理中的案件,对于我来说是一件值得兴奋的事情。
这不同于校内的模拟法庭。
在校时,我们始终想着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并且基本上所有案件都是以判决结束,故失了真正案件审理过程中的灵活性。
同时,因为大部分真正案件中都有律师,他们都熟悉庭审流程,故在审理中,往往简化了一定的程序。
即使如此,旁听并参与案件还是给了我很长时间的积极性篇二:法律援助中心、律所、检察院等法律部门实习报告、实习日记范文集四川省法律援助中心四川大学工作站实习这个学期我在四川省法律援助中心四川大学工作站(即四川大学学生法律援助中心)参加了为期四个月的专业实习。
现在实习已接近尾声,我将对前一阶段实习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归纳,以更好的指导以后的学习和工作。
同时,实习的经历让我感触很深,使我产生了很多想法。
在四川大学学生法律援助中心工作就一定离不开法律诊所教育课程,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在这里介绍一下法学院的法律诊所教育课程。
法律诊所教育是法学院面向法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以实践和理论学习相结合为特色的课程。
和我们平时在课堂上接受的传统法学教育不同,法律诊所教育课程强调以实践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倡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课程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法律援助中心等单位实习,然后集中到一起和老师与同学分享经历,由老师和同学提出问题或者建议。
可见法律诊所教育课程和实践环节是密不可分的。
而四川大学学生法律援助中心则为这个课程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实习场所。
在参加了法律诊所教育课程学习并在法律援助中心实习后,我获益匪浅,获得了很多经验,并对之前的法学专业学习的理念和方法作了反思,得到了很多启发。
第一,法学专业学生要转变学习观念,改进学习方法。
在之前,我的法学专业学习主要就是以应付考试为目的,课堂上边听老师讲边做笔记,下来就看看书,考试之前就拼命背。
但当我来到法律援助中心接待第一位咨询者时,我竟然面对其实际的法律问题哑口无言。
当我到法院为刑事被告人出庭辩护时,面对实际中的诉讼程序竟然不知所措。
在要实际应用法律知识时,我发现平时所记所背的都忘记了,而能记住的又不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不能很好地知道实践。
可见传统的法学理论教育过于偏重理论,而与实践脱节。
举个例子,诉讼法课本中非常强调证据的“三性”,与证据有关的工作都要围绕其客观性、合法性、相关性来进行。
然而在实际中,关于证据的首要工作不时判断其“三性”,而是搜集证据。
连证据的来源都没有,何来证据的“三性”?可惜的是,书本上从来没有告诉我们怎样搜集证据。
通过参加实习,我明白到,我们必须改变法学专业学习的观念,以符合实践的客观要求。
具体就是从过去以考试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践为中心,从以理论为学习重点转变为以实践为重点,从以老师为主导转变为以我们自己为主导。
与此同时,我们要改进法学专业学习的方法以适应实际工作的要求。
背记是基础但绝对不是目的,背记的目的是要把法律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而且,经过实习,我发现在实际工作应用法律知识的时候我更容易理解并记住这些知识。
所以我们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第二,法学专业学生要加强法律工作能力的培养。
传统法学理论教育过于偏重理论,容易忽视了对学生的一些具体的法律工作能力的培养。
通过总结我在实习中的经验,这些能力当中最重要的是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
沟通是所有工作的开始,我们不先了解当事人的情况,不了解公诉人的想法,不了解对方当事人的想法,接下来的工作根本无法进行。
所以能否与别人很好地沟通是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
至于应变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实践环境总是变化着的,不适时改变思路和方法就很难顺利的完成工作。
例如在法庭上,面对检察官、法官或者对方当事人提出的提问要马上作出回答,这就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应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