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十八星宿及其在中国历法的作用

二十八星宿及其在中国历法的作用

暨 南 大 学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二十八星宿及其在中国历法的作用学 院: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学 系: 电子系
专 业: 电子科学与技术
课程名称: 易经与人生智慧
学生姓名: 黄佩珊
学 号: 2010051846
指导教师: 闫华
2012年12月17日
二十八星宿及其在中国历法的作用
摘要:在古时,以天为尊,观象授时的理念下,中国古代天文学与中国
历法的息息相关。

四象二十八星宿作为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的形象代
表,更是直接影响到古历法的创建,对中国历法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此文,我们能初步得了解一下二十八星宿和古历法的创建,及其之
间的相互作用。

关键词:二十八星宿周易中国历法
一、二十八星宿的由来:
古人在观察天象时,认为日、月、五星(金木水火土)是最重要的
恒星,称之为七曜。

经过长期观察,古人发现,七星相对于周围的恒星
组,是有一定的相对位置的。

经过长期观察,古人把黄道附件的恒星(或星座)划分为二十八组,将其作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的参考坐标,并称之为二十八星宿(因为它们环列七星的四方,就像是日、月、五星栖宿的场所,所以称作二十八宿)。

古人还把二十八宿分为东、南、西、北四宫,每宫七宿,各宫分别将所属七宿连缀想象为一种动物的形象,认为是“天之四灵,以正四方”,亦称为四象,分别称作为:
东方青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萁;
北方玄武七宿:斗午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1]
四象二十八星宿区域图
据考究,二十八星宿,萌芽于夏商时期,当时的人们已经有观天象用以占卜吉凶祸福,希望根据天象来得到预兆,经常将星星的位置作为观察占卜的对象,自然而让地会观察星星的位置变化,将星星划分不同的区域,便于观察研究,这就是二十八星宿的雏形。

之后,它大概在春秋末期初步成熟(已创建完整的四象二十八星宿体系)。

而后,在战国、秦汉时期更一步发展成熟。

到之后各个朝代都互有补充。

从现存的历史文献来说,最早的是《尚书》、《周礼》、《礼记》、《吴子》和《吕氏春秋》等先秦经典均有记载二十八星宿相关的
文字。

[2]
战国曾侯乙漆箱二十八星宿图
二十八星宿与中国历法:
(一)中国历法:
所谓历法,简单说就是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

历法主要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因为农作的需要而产生的。

目前,世界各地在使用的历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阳历,阴历,阴阳合历。

阳历是根据太阳运动周期来制定,为目前国际通用历法;阴历是根据月亮的运动周期来制定的,现在较少使用。

阴阳合历是将阴历和阳历协调起来的历法,我国常用的农历就是阴阳合历。

注意,平时习惯上称农历为阴历,实际上,它不是纯粹的阴历,而是阴阳合历,阴历的称呼并不准确,可称为黄历,旧历等。

我国农历的特点在于闰月的设置,和二十四节气,为我国独有,是我国古代人们甚至现在仍然常用的历法,是我国各地安排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

中国古代历法多数为阴阳合历,在协调阴阳合历时,经常使用气、朔来计算。

气为二十四节气,按一年中太阳所走的路程等分的叫定气;日月的黄道经度相同的时刻叫朔。

因为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要得到真实
的气朔的变化,各个朝代都会计算气朔,推算历谱。

故在我国古代有众多的历法。

(二)二十八星宿在历法中的作用
上述,我们知道,制定一个历法需要计算日月行星的位置等等,而该如何测量确定这些位置数据,这就不得不提到二十八星宿。

二十八星宿系将黄道附近的恒星划分而来,其作用就是测量天上主要七星的位置在北斗历法和四分历中,据考察,已知的二十八星宿用于测量天体位置,制定历法中的用途有:
一是“月站”,即月亮每天从一宿移动到下一宿。

二是“镇星年站”,即镇星(土星)每年从一宿移动到下一宿,这是郑文光在《中国天文学源流》一书力主的。

三是“日站”,即太阳每年沿着二十八星宿转一周。

四是“斗柄星座”,用二十八宿表示北斗七星斗柄所指的方位。

五是“以齐七政”,《尚书•舜典》称“璇玑玉衡,以齐七政”,意思是用北斗七星调和日月五星的运行周期。

由此可以看见,二十八星宿体系的建立在观象授时的时代,对于天文的测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进行天文数据测量的一个重要工具途径。

而历法直接与天文挂钩。

中国古代为了观测日、月、五星的位置和运动,把黄赤道带自西向东划分为十二个部分(实际上即是二十八星宿,一般认为是把四宫各分为三部分),称为十二次。

十二次的名称依次是: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

春秋战国时代的《左传》、《国语》等书中就已有这些名称的记载, 结合十天干十二地支,它们被用来记述岁星(木星)的位置。

《汉书·律历志》中载有十二次起迄度数,它们是和二十四节气相对应的。

以十二节气为各次的起点,十二中气为各次的中点在《汉书-律历志》中记载有按照周历十二月、十二次和二十四节气测定的各项详细的天文数据,如下表。

它们都是在春秋末期创建四分历时代测定的天文数据。

《汉书-律历志》中的十二次和二十四节气星表
周正月星纪:初斗十二度,大雪;中牵牛初,冬至;
周二月玄枵:初婺女八度,小寒;中危初,大寒;
周三月娵訾:初危十六度,立春;中营室十四度,惊蛰;
周四月降娄:初奎五度,雨水;中娄四度,春分;
周五月大梁:初胃七度,谷雨;中昴八度,清明;
周六月实沈:初毕十二度,立夏;中井初,小满;
周七月鹑首:初井十六度,芒种;中井三十一度,夏至;
周八月鹑火:初柳九度,小暑;中张三度,大暑;
周九月鹑尾:初张十八度,立秋;中翼十五度,处暑;
周十月寿星:初轸十二度,白露;中角十度,秋分;
周十一月大火:初氐五度,寒露;中房五度,霜降;
周十二月析木:初尾十度,立冬;中箕七度,小雪。

综述:
二十八星宿,最初是古人为比较日、月、五星的运动而选择将天空中的恒星划分为二十八部分,作为观测时的标志。

可以说二十八星宿是我国古代天文学辉煌的成就。

而中国古代天文学史,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一部历法改革史。

二十八星宿保障了天文的测量,从而保障了历法的制定的精确性。

可以说,我国古代人们智慧凝结出的二十八星宿,确保了我国古代历法的制定,人们依据历法进行的日事农桑渔牧,又浇铸了华夏灿烂的五千年文明
二十八星宿与周易:
周易成书于商末,为西伯侯姬昌所著,用于窥测天机,从而实现天地与人事之间的沟通,是我国文学史,哲学史上的瑰宝,中华文化的经典
《周易》中提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可见,它与古天文学一定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本人认为周易的基础正是来源于古天文的研究。

[3]《周易》
从字面上看,周易中并没有二十八星宿的内容,但是,作为一本囊括天文地理各方面的著作,其包含了当时古人对天象考察的基本思想,,它与当时的其他天文文献,以及天文家观察天象的经验,成为中国古天文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思想。

之后的四象二十八星宿的建立,正是基于古天文家长期观察的实践和一些基本思想而发展来的。

在古天文学中,四象的意义比较明确,是指黄道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和北方玄武,也称为四陆、四灵、四兽或四宫。

而在《周易》中,四象一词的内涵则比较丰富,其涉及范围从各种自然现象,到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诸多领域,甚至更多地读把四象等古天文学中的科学概念总结并上升到哲学高度去解读。

此处,摘录《周易》中与二十八星宿,历法等相关的描述:
《易传系辞上》第九章有一段关于筮法的论述:“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解读:
筮法中去一不用,即所谓“北辰居其所,众星共之”,象征北辰居中不动,作为天地之中。

四十九根蓍草“分而为二”,象征万物分为阴阳,宇宙分为天地,日月星辰分为经星和纬星(古称恒星为经星,日月和五大行星为纬星),这是古人对宇宙万物的基本认识。

“挂一以象三”,象征天地之间有日月星三辰,其中“日月”者,日月五星也,“星”者,二十八宿也,古代通过观测日月相对于四宫二十八宿体系的运行来制定历法,标示着古代天文观测体系和观测方法的建立。

“揲之以四以象四时”者,通过天文观测确定四时、十二次和二十四节气也。

“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者,通过天文观测确定日月运行周期,以定闰法也。

由此可见,古人对宇宙的基本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天文观测体系和历法创建过程,体现了周易筮法的每一个程序都与古天文历法息息相关。

《周易》中有着一个完整的宇宙模型,反映了古人的自然哲学观——天地之道,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中华民族古代文化。

参考资料:
《周易》
《中国二十八星宿的起源》转自网络
《中国传统历法概述》转自网络
百度百科词条:周易二十八星宿四象历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