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角度2新时期以来的改革开放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1.(2019全国Ⅲ·31)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年份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饮、服务业1982 29.28 74.92[来源:学|科|网Z|X|X|K]5.38 9.58 17.01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上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来源:学*科*网Z*X*X*K]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中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从表中可以看出,1988年相对于1982年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的变化为:农业企业数量减少,其他行业企业均大量增加。
这一变化说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故A项正确。
城乡一体化是指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走向全面协调发展的历程,题干中并没有涉及这一内容,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是在21世纪初,与表中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由材料表格数据只能看出工业企业数量明显增加,但并不能看出工业结构是否合理,故D项错误。
2.(2019全国Ⅰ·31)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
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
题干材料肯定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并结合1990年的时代特征: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必然要摆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可知C项正确。
题干材料包含计划与市场两层信息,而国家干预经济只涉及计划,故A项具有片面性。
题干材料没有反映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故排除B项。
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目的,在于说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故D项不是报告的主旨,故排除。
3.(2019全国Ⅲ·31)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 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 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关键句:“1980年与1975年相比”。
题干材料主要说明1980年相对于1975年粮食产量获得了大幅度增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使农民生产自主权扩大的结果,故A项正确。
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初期,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并没有明显的改变,故B项错误。
1980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只是刚刚起步,并没有完成,故C项错误。
1985年,国家决定取消农副产品统购统销政策,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统购统销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故D项错误。
4.(2019天津·11)中国共产党分别于1956、1969、1982、1992年召开第八、九、十二、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下表是对这四次大会政治报告中出现的前10个高频词的次数统计。
其中与党的十二大相对应的一组是()高频词会议社会[来源:ZXXK]主义阶级革命经济建设发展人民国家中国领导①118 98 45 53 52 79 111 118 25 57②128 35 62 123 124 92 117 77 52 62③179 14 25 209 184 173 102 76 118 5968[来56④84 335 288 27 24 28 121 38源:]A.①B.②C.③D.④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本题需要综合四次会议召开的背景及内容加以分析。
1956年的中共八大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背景下召开的,主要明确了社会的主要矛盾及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任务;1969年的中共九大召开于“左”倾错误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必然强调革命与阶级斗争;1982年的中共十二大是在纠正了党的“左”倾错误的前提下,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则是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召开的,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认可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由此推断表格中的①②③④分别对应的是中共八大、中共十二大、中共十四大、中共九大,故B项为正确答案:。
新题演练提能·刷高分1.(2019江西南昌一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者开始探讨专制主义、封建特权、世袭制等问题,其中以对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探讨影响最大。
可知()A.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必要性B.根除封建主义的残余势力C.回归历史研究的本来轨道D.进行政治改革是当务之急对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探讨”等反映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后思想界的潮流,也印证了还要进一步打破思想束缚,故A项正确;探讨无法体现根除封建势力,故B项错误;结合时代背景不能说是回归历史研究的本来轨道,故C项错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当务之急是发展经济,故D项错误。
2.(2019山西太原期末)同1978年相比,1982年我国的工农业产值增长32.6%,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已较为明显,而且,失调的经济比重也有所调整,国民经济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推动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B.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逐步展开C.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的全面展开D.国家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的,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经济开始进入较快发展阶段,故B项正确;平反冤假错案与工农业产值的快速增长无直接关联,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1982年改革开放才刚刚起步,故D项错误。
3.(2019广东广州测试)中共中央在《关于1980、1981年国民经济计划安排的报告》中提出,1981年计划安排工业总产值增长6%,轻工业总产值比1980年增长8%。
在《关于198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提出,1982年计划轻工业总产值比1981年增长7%,整个工业总产值增长4%。
这些决议旨在()A.调整经济产业结构B.深化经济体制改革C.放缓国家城市化进程D.改变原有工业布局“1981年计划安排工业总产值增长3.6%,轻工业总产值比1980年增长8%”“1982年计划轻工业总产值比1981年增长7%,整个工业总产值增长4%”,突出强调发展轻工业,调整经济产业结构,A 项正确。
1981年、1982年,尚处于改革开放初期,B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加快轻工业的发展,与城市化无直接关联,C项错误;工业布局不仅涉及结构性问题,还涉及地域等问题,D项错误。
4.(2019吉林长春二模)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曾说:“传统的农业对经济的发展是做不出很大贡献的,但是现代农业则可以,给予农业足够重视的国家都取得较大的成绩。
”结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辉煌成就,说明这主要得益于()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答案: A解析: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辉煌成就主要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在土地所有权不发生变变化的前提下,农民获得土地的经营权,生产的自主权扩大,所以取得辉煌成就,故A项正确;当时农业生产技术没有革命性的改变,故B 项错误;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是取得成绩的表现,故C项错误;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但不是题干所强调的,故D项错误。
5.(2019湖南怀化期末)从1985年开始,国家由“以调为主”,转向“调放结合”,除了有计划地提高部分粮食收购价格外,还取消了粮食派购制度,实行合同定购,定购以外的粮食可以自由上市,即实行“死一块,活一块”的“价格双轨制”。
材料表明当时()A.农民可以自由销售粮食B.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深入C.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D.传统经济体制有所改变答案: D解析:据材料“定购以外的粮食可以自由上市”,可知农民无法自由销售粮食,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经济体制改革而不是对外开放,故B项错误;20世纪90年代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开始确立,故C项错误;据材料“有计划地提高部分粮食收购价格,定购以外的粮食可以自由上市”可知打破了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故D项正确。
6.(2019江西五市联考)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期,“官倒”一度泛滥,一吨石油计划内价格是100元,计划外价格是644元,“倒”出来的利润非常可观,从而引发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这说明()A.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经济平稳运行B.经济体制改革要向纵深方向推进C.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影响了中国经济D.国家干预经济模式渐成社会共识答案: B解析:材料“官倒”一度泛滥是由计划经济的弊端导致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利于经济平稳运行,故A项错误;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双轨制引发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因此经济体制改革要向纵深方向推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故B项正确;20世纪80年代末期苏联还未解体,故C项错误;上述现象是国家过度干预经济导致的,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渐成社会共识,故D项错误。
7.(2019吉林长春二模)中共十三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政策是“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公平”,这一分配政策()A.开始打破分配中的平均主义B.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和健康发展C.加大了城乡之间的两极分化D.完善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配制度答案: B解析:这一分配政策有利于打破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但不能推断是开始,故A项错误;这一分配政策“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公平”,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和健康发展,故B项正确;这一分配政策强调“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故C项错误;中共十三大召开时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建立,故D项错误。
8.(2019河南豫南豫北联考)萧功秦指出,极“左”思潮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了绝境,而摆脱这一绝境的办法,并不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在实践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不断进行的政策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