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二章司法审查一

第十二章司法审查一


第四节 司法审查的管辖 一、级别管辖
(一)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
(二)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
(三)高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
(四)最高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
二、地域管辖
1、一般地域管辖:
• 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的人 民法院管辖 • 一是未经复议的案件; • 二是经复议维持的案件; • 三是法条中经复议改变的案件,此时既可以由最初作具体 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也可以由复议 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 对上述“改变”的解释: • ⑴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所认定的主要事实和证据的。 • ⑵变更了原行为所适用的规范性文件,且对定性产生影响 ⑶撤销、部分撤销或者变更原具体行政行为处理结果的。


(3)诉讼代理人在其代理权限范围内实施的诉讼行为,其后果由 被代理人承担。
(4)只能代理当事人一方,而不能在同一诉讼中代理当事人双方

• • • (5)必须是有诉讼行为能力的人。 (二)诉讼代理人的种类 (1)法定代理人 (2)委托代理人 (3)指定代理人
(一)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原则 (二)依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 (三)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原则 (四)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原则 (五)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原则 (六)辩论原则 (七)人民检察院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原则
二、司法审查的特有原则
(一)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则
(1)只主管因具体行政行为引起争议的案件,不管辖因抽象行政行为发生争议的案件; (2)只主管行政机关在管理国家事务时与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发生争议的案件,不管 辖行政机关在管理内部事务时发生争议的案件和行政机关内部职权争议的案件; (3)按照国家惯例,政府所为的国家行为。
3、共同地域管辖:
• 两个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的案件,原告可以选择其中一 个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 原告向两上以上有管辖权的人 民法院提起诉讼的,由最先收 到起诉状的人民法院管辖。
二、裁定管辖
(一)移送管辖
行政诉讼案件移送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移送的法院已经受理了该案; (2)移送法院发现对已经受理的案件没有管辖权; (3)接受移送的法院对该案件有管辖权。 (二)指定管辖 指定管辖的两种情况: (1)由于特殊原因,有管辖权的法院无法行使管辖权。
第三节 司法审查的范围
一、司法审查的受案范围
(1)不服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 停产停业、没收财务等行政处罚的行政案件; (2)不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查封、扣押、 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 起诉讼的行政案件; (3)因侵犯法定经营自主权而提起诉讼的行政案 件;
(4)因拒绝颁发许可证、执照和不答复我提起诉
(二)第三人的类别 (1)行政处罚的被处罚人; (2)其权益受被处罚人侵犯的受害人; (3)具体行政行为的直接相对人; (4)具体行政行为涉及或影响其权益的人;
(5)行政裁决的一方当事人;
(6)与行政机关共同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非行证机 关组织;
(7)两个行政机关作出了相互冲突的具体行政行为, 其中一个为被告,另一个可能是第三人;
(7)具有原告资格的法人或其他组织终止后,其权利义务的承受者;
(8)同一具体行政行为所指向的复数相对人主体(共同原告)。
(三)原告的诉讼权利与诉讼义务
原告的诉讼权利主要有: (1)起诉权;
(2)委托诉讼代理人的权利;
(3)提供证据和申请保全证据权; (4)申请回避权;
(5)补充、变更诉讼请求权;
(6)申请保全财产和申请先予执行权; (7)申请撤诉权;
第一节 司法审查概述
一、司法审查的概念
司法审查: 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司法概念表述,人民 法院依法对具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的国家司法活动。
这一概念的四个因素:
(1)司法审查的主体是人民法院。
(2)司法审查的对象是具体行政行为。
(3)司法审查的依据是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 (4)司法审查的方式为诉讼程序。
(8)申请强制执行权;
原告的诉讼义务主要有: 依法行使诉讼权,遵守诉讼规则,服从法院指挥,自觉履行已发生
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
三、被告
(一)被告的概念 司法审查中的法院通知应诉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
组织。
成为司法审查的被告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必须是具有诉讼权利能力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
• (5)当事人对复议机关不作为不服提出诉讼的,
应当以复议机关为被告;

(6)两个以上的行政机关作出同一具体行政行
为的,共同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共同 被告;

(7)由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作出具体行政行 为的,该组织为被告;

(8)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或者派出机构在没有
法律、法规或者规章授权的情况下,以自己的名
四、共同诉讼人
(一)共同诉讼的概念和构成条件 在刑事诉讼中,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二人以上的诉讼,称为共同诉
讼。
共同诉讼必须必备一定的条件: (1)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必须是二人以上;
(2)因同一具体行政行为发生的行政案件,或者因同样的具体行政 行为发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的。
(二)共同诉讼的种类 (1)必要的共同诉讼。 (2)普通的共同诉讼。
五、第三人
(一)第三人的概念 第三人是指同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在行政诉讼过 程中申请 参加诉讼或由法院通知参加诉讼的公民、法人或其他 组织。 第三人应必备以下条件: (1)同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 (2)第三人应是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 (3)经本人申请或人民法院通知而参加本诉已经开始但 未终结的诉讼。
讼的行政案件;
二、司法审查的排除范围
(1)有关国防、外交等方面的国家行为;
(2)行政机关制定、发布行政法规、规章 或者其他具有普遍约束力的 决定、命令的抽象 行政行为;
(3)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 决定; (4)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 行政行为;
• (5)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等依照 刑事诉讼法的明确授权实施的行 为; • (6)调解行为以及法律规定的仲裁行 为; • (7)不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 • (8)驳回当事人对行政行为提起申诉 的重复处理行为; (9)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 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
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当事人不服提起诉讼的,
应当以该 行政机关为被告;
(9)法律、法规或规章授权行使行政职权的行政机关内设
机构、派出机构或其他组织,超出法定授权范围实施行政行为, 当事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实施该行为的机构或者组织为 被告; (10)行政机关在没有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的情况下, 授权其内设机构、派出机构或者其他组织行使行政职权的,应 当视为委托,当事人不服提起诉 讼的,应当以该行政机关为被 告; (11)由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委托 的行政机关为被告;
人员的主体资格和权利。
(2)我国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否则将被 追究法律的责任。
(3)我国宪法确立了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审判主体地位。
(二)司法审查的理论基础 1、民主原则 2、法治原则 3、权力制约原则 4、人权保障原则
第二节 司法审查的原则
一、司法审查与其他诉讼共有的一般原则
• (12)如果行政机关被撤销,继续行使其职权的
行政机关是被告;
• (13)当事人不服经上级行政机关批准的具体行 政行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 应当以在对外发 生法律效力的文书上署名的机关为被告; • (14)行政机关组建并赋予行政管理职能但不具
有独立承担法律责任能力的机构,以自己的名义
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当事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
2、特殊地域管辖:
• ⑴因不动产的所有权、使用权提起的行政 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 ⑵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提 起的诉讼:被告所在地、原告所在地(包 括户籍、经常居住地、被限制人身自由地 )法院都有管辖权,但此处仅为限制人身自由的行
政强制措施,不包括限制财产流通的行政强制措施,也不 包括行政拘留,因为行政拘留属于行政处罚。
第五节 司法审查参加人
一、司法审查参加人概述
(一)司法审查参加人概念与范围
所谓司法审查参加人,也就是行政诉讼参加人,是指参加诉讼活动,
并且在诉讼活动中享有诉讼权利、承担诉讼义务、与诉讼争议或者 诉讼结果具有利害关系的人。
(二)司法审查当事人的概念 司法审查当事人是指在发生行政争议后,以自己的名义起诉、应诉
(2)必须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行政相对人。
(二)原告的类别
(1)作为具体行政行为直接对象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2)不服行政机关复议决定的复议申请人; (3)受被处罚人侵害的人;
(4)其合法权益因具体行政行为而受到不利影响的人;
(5)其合法权益因行政不作为而受到不利影响的人; (6)具有原告资格的公民死亡后,承受其权利的近亲属;
(8)越权之诉的被越权机关。
六、诉讼代理人
(一)诉讼代理人的概念和特点
诉讼代理人是指根据法律规定, 由人民法院指定,或者接受当事人, 法定代理人的委托,以当事人的名义, 在一定权限范围内,代理当事人进行 诉讼活动的人。
诉讼代理人具有以下特点:
(1)只能以被代理人名义进行诉讼活动,,而不能以自己的名义 进行诉讼活动。 • (2)参加诉讼的目的是维护被代理人的权益,而不是为了自身的 权益。
或参加诉讼,并受人民法院裁判约束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和行
政主体。
司法审查的当事人具有的特征:
(1)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
(2)与案件有直接或间接的利害关系。 (3)受人民法院裁判拘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