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爱的奉献 学习议论中的记叙 精品教案

爱的奉献 学习议论中的记叙 精品教案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教学设计】在把握议论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学习“议论中的记叙”,具体到这一单元,就是要让学生明确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中的记叙不同,它是由写作目的决定的。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从文体写作的目的入手,了解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里的记叙的不同。

2.过程与方法:寻找写作实例,进行比较,总结写作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爱的力量的伟大,懂得爱的教育的重要。

【教学难点】体会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里的记叙的不同。

【教学方法】讲授――课堂训练――片段练习――整篇作文;搜集材料――分析对比――学习“议论中的记叙”。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材料。

【教学过程】一、话题探讨。

爱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美好情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面对大自然的恶劣环境,同一物种内部必须互助,才能生存和发展。

人类的爱,就是在长期群体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特殊感情。

在现代社会,有些人被金钱腐蚀,丧失了爱心,这是很危险的。

爱与善良是联系在一起的,爱包含着善良的因素。

拥有爱心的人,对人对事的情感往往是善良的、温和的。

这种善良、温和的爱心拒绝残暴,维护美好,它能化干戈为玉帛,使邪恶的人受到感化。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无数次描绘过这种爱的力量。

拥有爱心的人,虽然渴望美好,渴望与自然、人和所有生命处于和谐的状态,但绝不意味着可以容忍欺压、不平和邪恶。

追求美好的事物、鞭挞丑恶的东西,是拥有真正爱心的人所应有的人生态度。

爱的范围非常广泛,有亲情之爱、朋友之爱、异性之爱等。

不同类型的爱,性质和表现虽然有所差别,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纯真的感情去祝愿所爱的人幸福,并且自己也参与这创造幸福的过程。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献出一颗爱心,那么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二、写作指津。

(1)记叙文里的记叙。

在记叙文中,叙述是基础。

一讲叙述,首先涉及的就是叙述的对象——事情。

一般说来,当我们拿到一个记叙文的题目,头脑中总会浮现出好几件符合题目要求的事情,究竟写哪一件,必须本着叙事典型的标准,做出判断和选择。

怎样符合叙事典型的标准呢?首先,选写的事情在本质上要有代表性;其次,选写的事情还要有时代的特色。

记叙文的写作目的是提供人、事、物的形态、状貌、性格、功能、事态的变化的画面,表现事物的完整性、具体性和形象的可感性,切忌概念化的语言,要求提供生动的直观感受,让人亲临其境,亲睹其事,通过感情的渠道,以事感人,以情动人。

(2)议论文中的记叙。

议论文是通过直接说理、论述来阐明问题、表达思想的。

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的语言是概括性的语言。

所谓概括,就是将具体事物加以抽象,反映事物的本质特点。

比如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说:“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这就是高度地概括化了的语言。

议论文语言的概括性,还表现在事实论据的叙述上。

议论文叙述事实论据,不是为叙述而叙述,而是为议论而叙述,目的是为了证明论点,因此,叙述事实论据必须简单、清楚和精要。

要做到清楚而概括地叙述事实论据,首先要善于截取材料中能充分证明论点的部分,而舍去与论点无关的内容;其次要学会用概括性的语言来表达。

要写好议论文,必须运用好叙述,叙述的重点是定向转述。

定向转述,不是把人物原来的经历和事件经过照抄照搬,而是服从议论需要的再创作。

为了议论的需要,定向转述要选择恰当的角度或口径,转述有关的事件,为议论提供依据,使叙述的材料与观点一致起来。

定向转述关键在定向上,同一个材料,服从于不同的议论观点就有不同的方向、角度的转述,就有不同的论证效果。

《水浒传》中林冲棒打洪教头的片段,原文是1400多字的故事。

为服从议论的需要,则有不同方向的转述。

先看茅盾《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为了证明《水浒》故事发展的“前后勾联”“摇曳多姿”“错综而富于变化”的特点,茅盾这样定向转述:“要说比武了,却又不比,先吃酒,当真开始比武了,却又半真(洪教头方面)半假(林冲方面),于是柴进使银子叫解差开枷,又用大锭银作注,最后是真比,只百余字就结束了。

”只用了70来字就转述了这个比武的故事,抓住故事发展的三个波折点:不比、假比、真比,这样的定向转述有力地证明了“摇曳多姿”“错综而富于变化”的观点。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为了论证“战略退却”是“为了保存实力,待机破敌,而采取的一个有计划的战略步骤”的观点,也援引了林冲与洪教头比武的故事。

他是这样定向转述的:“《水浒传》上的洪教头,在柴进家中要打林冲,连唤几个‘来’‘来’‘来’,结果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翻了洪教头。

”用了不足50个字定向转述了这个故事,紧扣“退让”,突出“退让”后的胜利,有力地论证了“战略退却”的必要性。

假如从《水浒》“人物的一切都由人物本身的行动去说明,作者绝不下一按语”的观点出发,这个故事还可作如此定向转述:洪教头要求比武,林冲却是“不敢”;真要比武了,林冲又“寻思”“踌躇”;待到洪教头步步逼近,林冲方礼貌地出场,只四五棒便“让输”了;解枷后真比,林冲略识破绽,洪教头便“扑地倒了”。

用了不到90个字,揭示了林冲谨小慎微、委曲求全的性格及武艺高强,而洪教头则盛气凌人、外强中干,证明了“人物的一切都由人物本身的行动去说明”的观点。

古人说“凡为文以意为主。

”议论文的“意”就是论点。

一篇议论文,中心论点确定以后,就得通过摆事实和讲道理去论证它。

这就有一个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问题。

“论”,是讲道理;“述”,是摆事实。

在论证过程中,要善于把“论”和“述”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而关键是“围绕”,即紧紧扣住中心论点,而不是与中心论点相游离,甚至风马牛不相及。

三、写作借鉴。

情感、认知、文化。

曾经热血沸腾地仰视你,爱你的一切。

中华─—我的文化。

那是《诗经》中的一汪清水,在水一方的伊人;那是华美的楚辞,闪闪发光;那是孔孟思想,百家争鸣;那是大唐华章,仙乐飘飘;那是高山流水,那是古长城的细细青苔,那是岳麓书院的依依夕阳……漫步在中华的文化里,多少人醉得不知归路,多少人沉醉于那泛黄的书页,将精华与糟粕统统吸收。

因为深爱你,我们忘了去洗净你,忘了理智清醒地去看你。

在不知不觉中,流水静默不流,华美的书页一页页在腐朽。

我们变得自大,我们变得骄纵。

大宋宫廷,白衣秀士,文臣儒士们忙着做诗写赋,用程朱理学教化子民时,北方的铁骑席卷了中华;康乾盛世,书生们忙着去作八股,去作经注考证时,大洋的另一端,开始了科技革命,改写了历史……我们有四大发明,我们有地动仪,我们有早他国一千多年的圆周率。

可是,我们的土地上孕育的是以农为本、固步自守的黄色文明,我们有郑和去炫耀国威,可是我们没有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我们有李白杜甫,却没有哥白尼牛顿;我们知道天朝上国,却看不到外面的文明……我们陶醉于自己,我们不断地用《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去总结辉煌,却忘了重视审视自己的文化,我们落后了。

历史在悄然逝去,心中的热情并没有冷却,但我们多了一分理智,在仔细地审视。

我看到了一位老人,用刀一样的笔尖为自己的文化做手术──他是鲁迅。

我被深深地震动了。

我们不是不爱自己的文化,而是太爱,以至于束缚了自己的灵魂。

他,让我们深深的明白,不能因为情感而影响对文化的认知,不能用迷信代替理智。

旭日东升,新的阳光在冲散陈腐的气息。

崭新的人们放下了对自我的迷信,去追求真理。

走来了孙中山,李大钊,迎来了毛泽东、邓小平,“天朝圣国”的幻觉消失了,代替它的是“与时俱进”。

我们激动欢欣,我们终于冲破了情感的依恋,用一分理智去审视自己的文化。

没有全部接收,也没有全盘否定,我们的目光更客观、理性而又智慧,远处,传来“关关雎鸠”的乐声,依旧那么传神、清晰、生动。

点评:爱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话题,本文作者却能把宽泛的“事物”圈定在具体的文化对象上,这样宽泛的内容便有了坚实的依托和形象的载体。

通过将对中华文化热爱之情寄托于几个具体的对象上,作者充分展示了记叙性的语言特色:既简明扼要,又激情洋溢、文采飞扬。

正是借助这些独具个性的记叙性语言,文章深入浅出地阐明了“不能因为爱而影响对文化的认知,不能用盲目的爱代替理智的爱”。

还需注意的是,作者的思想并不是停留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写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给人以极大的启发。

四、范文揣摩。

精神的伊甸园。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能使我们感动——一个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另一个则是我们内心的道德准则。

”一百多年以前的康德如是说。

也许,我们并不能像庄子那样,有一种看透世俗的坦然,以及一副“泥泞中亦可”的大无畏;也许,我们并不能像鲁迅那样,有一种尖锐的目光,深刻地揭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积存着的民族劣根性;也许,我们并不能像美国作家海伦•凯勒那样,虽然盲聋,却依然保持一种崇高的品德……但是,我们可以把握自己。

当我们在车站看到我们所等的公交车已来,我们大可不必争先恐后,我们可以让别人先上,那种“秩序井然”不正是我们一直期待的吗?当我们在马路上看到一位盲人爷爷欲过马路却颤颤巍巍,我们也可以主动上前一步,扶爷爷过马路,这种“关爱之情”不正是我们异口同声地赞扬的吗?我知道,现在的你也许会对这些都嗤之以鼻,可是当你对这一切都不屑一顾的时候,你是否感到一种文明的“异质”?的确,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物质也高速发展,但当我们舒适地享受物质文明所带来的一切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想到我们的精神文明如何呢?试想,如果精神不发展,人文素养不培养,那么社会还会再进步吗?……是的,我们必须向全世界乃至全人类呼吁——“构筑精神的伊甸园,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和品质,体现了他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观;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必然会制约社会乃至整个民族的发展。

余秋雨先生在他的《文化苦旅》中写尽了文化深刻的内蕴,同时也将其丰富的人文精神寄寓其中,以警示当今的一代要牢牢地抓住“人文”这根绳索,沿着它来找寻我们前进的方向和发展的动力。

缺乏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人是可怕的,用毛泽东的一首诗来概括之,即“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有句话现在想来很有道理:“一个民族的发展前途总是由其人文精神决定着的。

” “构筑精神的伊甸园”——这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呼喊,保持良好的人文精神,培养深厚的人文素养,不仅会让你变得深刻,更会使你出类拔萃。

揣摩提示:思考:作者在这篇议论文中是怎样运用叙述的?什么是人文素养?作者运用一组排比句概述了古今中外三个著名人物的事例,分别择取了庄子的“大无畏”,鲁迅的“尖锐”,海伦•凯勒的“崇高”,以此说明这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人文素养”。

紧接着作者笔锋一转,“但是,我们可以把握自己”,对此,作者又一次运用了排比句式,对“让别人先上车”的“秩序井然”,对扶盲人过马路的“关爱之情”这类芝麻小事却不屑一顾的反面现象作了深刻的分析,以此说明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文明的“异质”,因此人文素养不知不觉离我们远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