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C.唯物主义的世界观D.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3.哲学上的二元论就是否认()。
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B. 世界的本质是精神C.世界是发展变化的D.世界的统一性4.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B.神秘主义和虚无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D.宿命论和唯意志论5.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
A.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6.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B.世界是永恒发展的C.世界的本原是物质D.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具有统一性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不可逆性.B.客观实在性C.可知性D.伸张性8.“白马非马”命题的错误在于()。
A.割裂了事物的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B.割裂了事物质与量的关系C.割裂了事物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D.割裂了事物本质和现象的关系9.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D.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10.时间是物质运动的( )。
A.持续性和顺序性B.广延性和伸张性C.绝对性和无限性D.普遍性和特殊性11.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
A.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运动B.主观的精神活动C.人为应付环境所采取的生物性活动D.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12.社会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这是一种( )。
A.历史唯心主义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D.宿命论观点1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B.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C.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观点D.唯物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1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岐在于是否承认()。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事物是发展变化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5.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A.原因和结果互相作用的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D.对立统一规律16.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D.事物存在范围的扩大17.就矛盾的本质而言,它的基本属性是()A.绝对性和相对性B.同一性和斗争性C.有限性和无限性D.普遍性和特殊性18.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
这说明()。
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19.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
它的理论依据是()。
A.矛盾的统一性的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20.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桃子等的关系属于()A.全体和部分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21.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22.“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是一种()。
A.相对主义观点B.辩证法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折衷主义观点23.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B.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D.事物发展的两种基本趋向24.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首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看到取得的成绩是主流,同时又不忽视支流。
这在哲学上坚持了()。
A.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的观点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观点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25: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C.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D.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26.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D.“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27.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B.事物的变化是否平稳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D.事物的变化是否具有必然性28.“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这是一种()。
A.形而上学的观点B.相对主义的观点C.唯物辩证法的观点D.折衷主义诡辩论的观点2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30.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A.否定之否定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D.本质表现为现象的规律31. 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这是由降水量过大造成的,同时也与长江中上游流域的森林砍伐过量、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淤积有关。
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A.一因多果B.一果多因C.同因一果D.同果一因32.有的哲学家说:在大风扬起的尘土旋涡里,没有任何一粒尘土的分布是偶然的。
这是一种()。
A.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33.下列选项中,具有可能性的是()。
A.水中捞月 B.以砖磨镜C.水滴石穿D.心想事成34.假象同真象一样,也是客观的。
这是一种()。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C.唯物主义辩证法观点D.神秘主义观点35.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是()。
A.社会规律具有自觉性,自然规律具有盲目性B.社会规律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的,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的D.社会规律是不稳定的,自然规律是稳定不变的36.“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一种()。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观点37.“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是社会的产物D.意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38.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A.正确反映客观规律B.充分调动个人积极性C.彻底克服保守思想D.充分发挥集体智慧39.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意识往往是不同的,这说明()。
A.意识是主观自生的B.意识的内容是与生俱来的C.意识不受客观事物的制约D.意识受人们主观状况的影响40.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应该是()。
A.人们的主观愿望B.先进分子的要求C.客观存在的事实D.正确的指导思想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物质世界是否运动发展变化的问题C.世界的变化发展是否有规律性的问题D.物质世界能否被人的思维认识的问题2.下列选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存在就是被感知B.物是感觉的集合C.天地万物皆在我心中D.“理”是天地万物之根3.下列各项属于唯物主义基本形态的有()。
A.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B.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C.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4.下列各项属于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的有()。
A.客观唯心主义B.近代的唯心主义C现代的唯心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5.下列各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有()。
A.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B.认为火是万物的始基C.认为天地万物由土、金、木、水、火五种基本物质构成D.认为世界由不可再分的原子和虚空构成6.下列各项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的有()。
A.机械性B.形而上学性C.社会性D.不彻底性7.社会的物质性体现在()。
A.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是客观物质过程B.社会生活中不存在物质关系以外的其他社会关系C.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D.生产力是一种客观物质力量8.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静止是指()。
A.事物没有发生任何变化B.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C.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移动D.物质运动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9.下列各项说明或体现时间一维性的有()。
A.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B.失落黄金有份量,错过光阴无处寻C.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D.机不可失,时不再来10.下列各项正确说明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有()。
A.时间和空间与人的主观感觉密切相关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C.时间和空间是内在统一不可分离的D.时间和空间的性质是永恒不变的11.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的基本形式的有()。
A.认真看书学习B.物质生产实践C.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D.科学实验活动12.某乡村小镇自发现钒矿以来,办了三个钒矿厂,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但由于没有严格的环保措施,每天排出大量钒烟,使村民中大多数人患了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
从哲学上看,这一做法违背了()。
A.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B.事物永恒运动的原理C.事物联系复杂多样的原理D.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13.下列命题反映事物之间客观联系的有()。
A.森林覆盖面的大小影响气候B.人口状况影响社会的发展变化C.客观条件的好坏影响人们行动的效果D.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14.下列各项属于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对立的表现的有()。
A.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B.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C.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D.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15.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这是因为()。
A.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B.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C.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D.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16.下列各项属于矛盾同一性表现的有()。
A.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B.离开内容没有形式,离开形式也没有内容C.没有穷无所谓富,没有弱无所谓强D.因祸得福,转败为胜、17.下列各项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表现的有()。
A.革命阶级和反动阶级之间的斗争B.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C.人民内部的各种意见分岐D.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争议18. 下列各项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或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