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上的歌声
欠缺得方面首先,在内容的选择上比较单一,长调占了主要的分量,短调没有鲜明特点的作品,不完整,其次呼麦的讲解不透彻感受不明显致使学生们对呼麦甚至产生了歧义,再者时间掌握得不好,内容有点臃肿。
在后面的课程中我要加入短调的经典特色作品,在这一基础上再过渡到呼麦应该就更加舒适了,另一方面加大学生们的讨论参与环节尽可能挖掘他们的思想,了解他们的看法,进而更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
布置作业
1分钟
搜集蒙古族相关音乐文化资料与大家分享。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好的方面: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主要是在教学中对草原情怀的感染与营造为学生们的感受铺垫了良好的氛围,其次是这几个班的孩子(北方孩子)对草原并不陌生,许多人都因为冬奥会的原因去过崇礼,走过天路,甚至去过太仆寺旗,甚至更远的地方,有一定的视野,再则选择牧人巴雅尔的牧歌有助于现代音乐与民族音乐的交融。
欣赏长调与短鲷,器乐曲,舞蹈。
难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体会蒙古族音乐特点,升华爱国情感。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对民族音乐的缺乏与偏见是每个音乐教师所共同面对的问题,所以这节课的设计主要体现音乐的氛围创设和情感传递,让音乐与自然与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让学生用音乐感受民族,认同文化。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2.再来看一段视频。
注意和上一段进行对比。它的特点是什么?
三、马头琴音乐
欣赏马头琴音乐《嘎达梅林》,想一想他在叙述什么?
完成项目(讨论与探索)环节(12分钟左右)
蒙古族音乐:
宽广辽阔,节奏舒缓,起伏并不太大,仿佛草原上拂过的清风。给人以绿草茵茵一望无尽的美丽画卷之感。
蒙古族舞蹈:
很明显手中道具变成一束束的筷子,而且舞蹈动作细腻,表现力丰富。这类舞蹈叫做—筷子舞。是在宴饮场合欢愉的一种舞蹈形式。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设置项目导入与展开环节(大约为15分钟):
1.听赏《牧歌》,回顾总结风格特点。
这节课进一步体会蒙古族音乐
2、更加深入地了解蒙古族,观看视频短片。
一、长调与短调
1.听赏《长调民歌》
听赏短调
二、舞蹈
1.观看视频,从音乐旋律,节奏,服装,舞蹈动作等角度观察舞蹈特点。舞蹈动作似乎在模仿什么?
交流展示环节:10分钟左右
教师引导学生单独或小组回答相关问题。
评价激励环节:8分钟左右
教师根据学生上课状态以及回答问题情况给予适当评价,如表现积极,回答问题踊跃给予加分,对于表现懈怠甚至违反课堂纪律的给与警告与减分。
逐步深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聆听音乐,感受音乐,讨论思考老师的问题。(媒体课件,展示相应的图片与介绍。)
学生思考讨论说出音乐,舞蹈,器乐的特点(多媒体课件,配合教学内容,直观的展示音乐与景象)
学生回答或小组竞答,说出不同的感受。并且谈谈是根据哪些方面所得到的答案。(课件展现不同图片与内容)
与教师形成呼应,能够积极思考与活动,达到正确的思考问题方法与方向。根据不同层次得到相应的评价以及加减分。(多媒体课件,给予相应的展示)
基本信息
名称
《辽阔的草原--马背上的歌声》
执教者
课时
1
所属教材目录
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教材分析
蒙古族音乐具有宽广辽阔,悠远的主要特点。蒙古族长调与短调,马头琴音乐以及舞蹈文化源远流长。学习本课,体会蒙古族的音乐情感以及热爱祖国少数民族的爱国情怀。
学情分析
本轮课程学生为十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基础和音乐鉴赏能力。在初中已经掌握音乐的基本要素,通过这些要素能够简单的分析音乐。学生本身心智也成熟一些,能够在教师引导下做理性思考。
(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所做的调整:
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分部把终点内容相渗透。积极引导正确的聆听与思考方向)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课堂,多方面融汇教学思想,提升教学效果。
课堂小结
2分钟
天我们欣赏了蒙古族音乐,初步感受到内蒙古民歌的风格特点。那回荡在辽阔草原的歌声,把每一位聆听者都引入独有的旷美意境,天地相连,浑然一体,构成了异常瑰丽的画卷。
课学生说出感受,会发现和《牧歌》音乐风格非常相似,同样绵长,宽广辽阔无边。
其实这种在蒙古族流行的民歌形式有一个名字—长调。而这种长调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被称之为草原音乐活化石。它记录的是蒙古族人民的情感,抒发的是草原人的无限情怀。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此段音乐与长调的不同,欢快,跳跃,歌词丰富,情感丰富。与长调对应的便是短调。蒙古族短调他更多的是记录着它们的历史,叙事,对话等等,歌词丰富。
骑马、蹲裆、射箭、挤奶等等。这就是蒙古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动作形式。由此可见,舞蹈源自于生活。引出名字—安代舞。
两种舞蹈是蒙古族常见的舞蹈
形式。豪爽好迈而不失细腻的表现。
这是一首马头琴合奏音乐,阵容庞大的马头琴乐团,塑造了一种恢弘的场面,旋律简洁而不简单。诉说的是蒙古族人的情怀。简介嘎达梅林,简介历史故事。
播放视频,快乐大本营蒙古族长调与短调,对比与展示。加深印象。在贴近学生审美趣味性的同时对知识加深记忆。
以上两种舞蹈是蒙古族常见的舞蹈形式。豪爽好迈而不失细腻的表现。
分别从不同角度感受蒙古族音乐的形式与特征,从而引出蒙古族地域文化音乐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体会民族情感。
更加深刻的认知所学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欣赏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按体裁分类的内蒙古民歌的特点,以及舞蹈,器乐的风格及相关文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对蒙古音乐有探索的兴趣与聆听的动力,全程引导与学生参与结合,做到引领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内蒙古民歌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热爱我国的民族音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