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词格律入门

诗词格律入门

诗词
• • 格律入门
唐春 诗雨 晋夏 字云 汉秋 文月 章夜
“怒发冲冠” “青鸟殷勤为探看” “两个黄鹂鸣翠柳” “春风又绿江南岸”
• 为什么要学习诗词格律
提高音韵感,随口即能符合格律,提高对 汉字音美的掌握。
大师在都用
传统文化之美
诗赋小道,丈夫不为。 ——汉 扬雄
主要内容
• 近体诗
种类
绝句、律诗、排律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近体诗
• 用韵
诗韵用的是平水韵,平水韵为宋末平水人刘渊根
据唐韵整理刊行的韵书。共106个韵目。 诗以押平声韵为主,平声韵共30个韵目,分上下卷, 各15个韵目: 上平: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 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 十四寒、十五删
1;去声 寘、未、霁、泰1、队1;

• 用韵
第四部:平声 鱼、虞;;上声 语、麌;去声 御、遇; 第五部:平声 佳2、灰2;上声 蟹、贿2;去声 泰2、
卦2、队2; 第六部:平声 真、文、元2;上声 轸、吻、阮2;去
声 震、问、愿2; 第七部:平声 元1、寒、删、先;上声 阮1、早、潸、
铣;去声 愿1、翰、谏、霰; ……
黄河入海流
《 登
欲穷千里目 鹳
更上一层楼
雀 楼

该格式需要记牢
近体诗
• 平仄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对基本格式的总结:一句之内平仄相间(交替), 一联之中平仄相对(相反),两联之间平仄相粘 (相近)。
近体诗
• 平仄
“对”和“粘”的规则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9:歌;
10:麻;
11:阳;
12:庚、青;
13:蒸;
14:尤;
15:侵;
16:覃、盐、咸。
近体诗
• 为什么要用平水韵
一、已经沿用千年。 二、抛弃会丢失重要内容 三、大师们都在用

词是从诗发展出来的,是在诗的格律基础上加 以各种变化而形成的,故而词又称作诗余。
• 词谱
规定词的格式的是词谱。 词谱包括四个内容:字数、平仄、用韵、对仗 例如下面《菩萨蛮》的词谱:

• 对仗
词的对仗与格律诗不同,比之宽松很多。 一、词需要对仗的地方词谱会标明。 二、可以两句对两句的对仗,称为扇面对。如“惜秦
皇汉武,略轮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三、词的对仗不一定平仄相对。如“角声催晓漏,曙
色回牛斗”,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四、允许同字相对。如“千里冰封”对“万里雪 飘” 。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房 兵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曹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胡 马

近体诗
• 平仄
七言绝句
在五言格式的每句前加上两个与该五言头 两字平仄相反的字,即为七言律诗或七言绝
苏 轼 《
句。

七绝: 平平仄仄平平仄
水光潋滟晴方好
湖 上
仄仄平平仄仄平
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空蒙雨亦奇
仄仄仄平平 卢


月黑雁飞高 和
单于夜遁逃
张 仆
欲将轻骑逐 射
大雪满弓刀
塞 下


近体诗
• 平仄
五言律诗
单就平仄而言,把五言绝句按照“粘”和“对”
的规则继续往后延伸四句,变为八句,即成五言律
诗。 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其它格式从略
换言之,若对句的第三字用了平声,则出句一三四 字皆可不论。
变为
此时出句的五个字则有可能全为仄声字
近体诗
• 变格
总结,以上四种变格可以用以下公式概括:
近体诗
• 对仗
绝句不要求对仗,但也可以用对仗。而律诗的 中间两联,即颔联与颈联要求对仗。
所谓对仗,就是出句、对句除了平仄相对外, 对应词的词性也要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 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有数 对有数,无数对无数。
入声字
• 入声字在现在的江淮官话、吴语、粤语等方言中仍 大量留存,很容易辨别。
• 北方语系中没有入声字。 现行普通话在入声字困扰我们的主要是所谓的“入派 平声字”。例如国、福、得、石等。 入声字的特点:入声短促急收藏
解决办法
习惯上把入声字全读作去声。
入声字
举例: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仄仄平平平仄仄
欲把西湖比西子
初 晴
平平仄仄仄平平
浓妆淡抹总相宜



近体诗
• 平仄
七言律诗
七律: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巴山楚水凄凉地 酬
二十三年弃置身
乐 天
花径不曾缘客扫 扬
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
三、三四字互换
五言诗基本格式中的第三句“平平平仄仄”,也有 变格。即把第三字和第四字的平仄互换,成为“平 平仄平仄”。 例:晨兴理荒秽 (陶潜《归园田居》)
故人具鸡黍 (孟浩然《过故人庄》)
近体诗
• 变格
四、出句与对句互补
对于基本格式的第一联,如果出句的第四字用了仄 声字,则以对句的第三字用平声字作为补救。

• 词谱
说明:双调, 四十四字,每 两句一转韵, 共四仄韵,四 平韵。

• 词韵
词韵比诗韵宽松的多,只有十九部,其中仄声韵入声 不可与上、去两声通押。
词韵十九部,每一部包含诗韵(平水韵)中的若干个 韵目。
第一部:平声 东、冬;上声 董、肿;去声 送、宋; 第二部:平声 江、阳;上声 讲、养;去声 绛、漾; 第三部:平声 支、微、齐、灰;上声 纸、尾、荠、贿
近体诗
• 变格
二、孤平拗救
基本句式中的第二句如果犯了孤平,可以有一 种补救的方法,叫做孤平拗救。
即如果第一字用了仄声字,则第三字用平声字 作为补救,该句就成了仄平平仄平(这是一个拗 句)。 例:宠深还若惊 (《五更睡》
鸟鸣春意深 (陈与义《寒食》 山雨欲来风满楼 (许浑《咸阳城东楼》)
近体诗
• 变格
律诗另有三联对仗、蜂腰体、偷春格的对仗形 式,此处从略。
近体诗
• 对仗
排律 按照“粘”与“对”的规则推演出八句以 上则为排律。排律的对仗要求是,除了首联、
尾联可以不用对仗外,中间不论多少联都要对仗。
近体诗
• 对仗
对仗之忌
一诗中的相邻两联对仗,句子结构要避免完全一样。 否则即为“合掌”。例:
绣槛临沧渚,牙樯插暮沙。 浦云沉断燕,江雨入昏鸦。 另外,出句和对句意思相同或雷同也叫合掌。如河 对川,赤对红,兵对卒等。
曲 》
近体诗
• 平仄
五言绝句
其三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白
仄仄仄平平 居


离离原上草 赋
一岁一枯荣
得 古
野火烧不尽 原
春风吹又生
草 送


近体诗
• 平仄
五言绝句
其四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入声字
有人曾经总结:
声母为b、d、g、j、zh、z,声调为阳平的字,都 是入声字。
声母为d、t、n、l、z、c、s,韵母为e的字,都 是入声字。
声母为k、zh、ch、sh、r,韵母为uo的字,都是 入声字。
• 变格
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加圈字平仄可以不论,从基本格式来看就是这样了:
五言:
七言:
记忆:仄声结尾,一三字可不论;平声结尾,第一个 仄声字可不论;七言首字皆可不论。
近体诗
• 变格
二、孤平拗救
孤平:以五言定义,句中只有一个不与韵脚字相邻 的平声字,则称谓犯孤平。
拗句:符合基本句式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的句子称为律句,其余称为拗句。
凝练性、含蓄性
不可以散文句入诗 不可以口语化泛滥 不可以俗词俗话的参杂
艺术性
结构
起承转合指的是诗的结构,对诗的结构的处理可
以有很多方案,但起承转合的结构是使用最多的较
好的方案。
起——起始

承——承接
春种一粒粟
转——转折
秋收万颗子
合——结尾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艺术性
结构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从基本格式中可以看出:
一联中平仄相反,这叫“对”;
两联之间平仄相近,这叫粘。
如果不符合这个要求,就叫“失对”、“失
粘”,就是毛病
近体诗
• 平仄
五言绝句
其二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南山宿雨晴 锡
风入凤凰城
《 路
处处闻弦管 旁
无非送酒声
艺术性
结构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