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色异常的疾病征象【优质推荐】
祖国医学认为:有诸内,必形于外。
体内发生的病变,必然会反映到体表,面色就是这种体表反映之一。
我国正常人的面色微黄,略带红润,稍有光泽,祖国医学称之为常色。
病时,面色色泽发生变化,称为病色。
中医认为五色主病,即色青多为肝病,色赤多为心病,色黄为胆病,可见面色和健康确实存在着一些内在联系。
望面色要注意色和泽两个方面。
一般来讲,不论什么颜色,如鲜明、荣润的,表示病变轻浅,气血未衰;如晦暗、枯槁的,表示病情深重,精气大伤。
下面就病态面色作一些简要介绍:
●面红多为热症。
高血压患者面部红光满面。
患者由于低热,两面颧部呈现绯红色,特别以下午为甚。
红斑狼疮患者的面颊出现对称的蝶型红斑。
赤色见于颐(面颊及腮)上,是心脏有病。
煤气中毒时,面部也泛出樱桃红色。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如面色通红,伴有口渴甚至抽搐,常见于急性感染所引起的高热性疾病患者。
●面黄要区别由疾病引起发黄或进食引起的发黄。
食胡萝L过量,或小孩吃桔子时,鼻旁会发黄,停食后即消退。
如果不是进食引起发黄,则面黄最多见的是黄疸病。
如巩膜及全身都为黄色,多见于黄疽型肝炎、胆道结石、胆囊癌和胰头癌等病症。
钓虫病病人由于长期慢性失血,造成面色枯黄,俗称黄胖病。
中医认为,黄色鲜明属于湿热;黄色晦暗多属于寒湿;面色萎黄,多为心脾虚弱、营血不足;面黄浮肿
为脾虚有湿。
此外还有疟疾、药物中毒等,也可引起面黄。
●面白健康人的脸色是白里透红,经常不出门在家里待着的人皮肤也白,可病态的白是色如白蜡。
比如在临床上经常可以见到:虚寒病症、贫血及某些肺症患者,里寒的剧烈腹痛,或外寒的恶寒战栗重者,可见面色苍白。
心脏病二尖瓣关闭不全者,其面部也可能呈现苍白之征象。
肝病见白色为难治之病。
白色见于两眉之间,是肺脏有病。
甲状腺机能减退症、慢性肾炎等患者的面色,较正常人苍白。
铅中毒时,患者以面色灰白为主要特征,医学上称为铅容。
寄生虫病,白血病等患者,长期室内工作及营养不良者亦见此色。
肠道寄生虫病,面部可见白点或白斑。
此外,出血性疾病、经常痔疮出血、妇女月经过多,也会造成面色苍白。
休克病人因面部血液循环受阻,也会脸色发白。
中医认为,面色苍白属于虚症和寒症。
如有些人,面色较白,体型肥胖,中医称这些人为气虚,或阳虚之体。
这些人尽管体胖,但体质较差,容易得感冒。
面色灰白而发紫,表情淡漠,是心脏病晚期的病危面容;倘灰暗之色日重,则是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特征。
●面青紫一般说来,面色青紫是缺氧所致。
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窒息、先天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疾病都可出现面色青紫。
胃部或肠部之痉挛性疼痛、虫痛、胆道疾病引起的胆绞痛时,亦可使面色青紫。
肺结核病晚期,肺气肿、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和严重肺炎病人,面色常铁青。
小儿高热,面部出现表紫,以鼻柱与两眉间较为明显,是将发惊风的预兆。
此外,忍受某种剧痛时,面部也可隐约显出青晦气。
●面黑是慢性病的征兆。
肾上腺及质功能减退症、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心肺功能不全、肝硬变、肝癌等疾
病患者,都可出现面色变黑。
病情愈重,颜色亦愈浓。
古语云:黑色出于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
庭在颜面部最高位置,即额部,此处出现黑色,是病情危重的信号,病人常会衰竭而死。
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砷剂、抗癌药等,亦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面色变黑,但一旦停药后又能恢复正常。
中医认为,面色黑为肾精亏损,可用补肾药物l行治疗。
望面色要区别常色中的客色与病色。
客色是指健康人的面部随着季节、气候变化,或由饮酒、劳动、情绪变化、日晒等引起的临时性面色改变,不属病色,望面色时尤当鉴别。
例如,剧烈运动、饮酒、日晒、情绪激动(害羞或愤怒)时,都能引起短暂的面部潮红;寒冷、惊恐等刺激引起的毛细血管强烈收缩,则可使面色变得苍白。
老年人的面部,可见散在脂褐色斑点,称为老年性色素斑。
妇女在妊娠期面部出现棕褐色对称斑块,称为妊娠斑,这都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另外,一些局部的面部变化也值得警惕。
●面有白斑:若面部有淡白色的圆形斑,大小如小拇指一般,呈单发或多发,可能是有蛔虫。
若斑大。
则表明蛔虫多;斑小,则表明蛔虫少。
●脸颊发灰:说明身体缺氧。
肺部机能不佳,应多去公园散步、慢跑,并多吃绿色蔬菜,增加蛋白质、矿物质和粗纤维的摄入。
●额头皱纹增加:表明肝脏负担过重,必须戒酒、少吃动物脂肪,多饮矿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