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负迁移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摘要:母语的负迁移在目标语学习过程中起着干扰和阻碍的作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母语的负迁移,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本文试从语音、语法和文化三方面分析英语学习过程中母语(汉语)对目标语(英语)产生的负迁移,以及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英语教学;母语;负迁移;启示
一、母语负迁移的定义
母语迁移(L1 transfer)是心理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中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外语学习者的母语(L1)对二语习得(acquisition of an L2)产生的影响。
(Ellis)母语迁移可分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两种。
正迁移指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中使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并且没有在语言学习中出现错误,而负迁移指的是使用这些知识并出现了错误。
本文主要从语音、语法、文化三个层面上说明母语负迁移对外语学习造成的影响以及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二、母语负迁移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一)语音方面
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音系统和发音规律,从语言的语音系统和发音规律的角度来看,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语言。
英语初学者往往把汉语拼音与英语音标等同起来,这是造成负迁移的主要原因。
比如为英语中有[θ]这一音位而汉语中却没有,因此很多初学者用[s]来代替,将think读成sink。
在汉语一些地方语言中,常常不分[l]音和[n]音,比如将“女”读成“吕”。
而在英语学习中,初学者又会将这一错误带入英语发音。
比如“What a lovely night!”说成了“What a lovely light!”。
增音的现象也是汉语负迁移的结果。
英语既有以元音结尾的开音节词也有以辅音结尾的闭音节词,但是汉语的字(音素)大都属于开音节,所以学习者在读英语闭音节的词时总是要在结尾加上一个[?]音,比如用汉语声母p(泼)、t(特)、k(科)代替清辅音[p]、[t]、[k],将map读成mapper,shoot读成shooter,book读成booker。
英语中有长音短音之分然而汉语却没有,初学者往往会忽略长短音的重要意义。
如果将“He is ill [il]”误说成“He is eel [i:l]”,就会闹出笑话。
(二)语法方面
母语语法方面的负迁移对学习目标语的影响非常大。
汉语和英语的语法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在传统的形态学分类中,汉语被认为属于典型的孤立语或分析语,因为汉语中的语法关系通常由词序来表示或使用独立的语法助词来表示,而不是通过增加词缀或通过单词本身的内部变化来表示(Norman,1988)。
英语的名词有数的变化,而且很复杂,有的在词后加s,有的加es,有的要改变词的内部元音字母,有的单数复数同一形式。
但汉语的名词没有数的变化,受其影响,中国学生在读写
英语中,往往忘了名词数的变化。
至于英语的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之分,更让中国学生费解。
汉语的负迁移对学习英语的一个最大的干扰反映在动词的时态上,英语动词有时态变化,例如动词see,有I see a film every week;Isaw a film yesterday.
I will see the film tomorrow和I have seen the film等的时态变化,而中文每周看,昨天看,明天看,已经看了等等都是同一个“看”,没有词形的变化,这也是造成中国学生说写英语时常忘了改变动词时态的现象。
语言学家拉多指出了原因:“如果母语中的某个成分只有一种形式,而目的语却有几种形式,那么这个成分就不好学。
”汉语动词只有一种词形,而英语有几种,是学习的难点,克服这种负迁移的方法,唯有花点工夫记记英语动词时态的变化。
中国人学英语,汉语词序以及状语的位置影响也很大,有的人把“我十分了解他”写成I well know him,把“明天上午八点在教室开会”写成Tomorrow morning at eight we will havea meeting in the classroom。
又比如在汉语,我们一说“虽然”后面就跟着“但是”,说“因为”就跟着“所以”,受汉语这种语法习惯影响,很多学生常常写出Although he was in poor health,but heworked very hard。
和Since there is no bus service here,so we have to walk home。
这类句子。
母语语法方面的负迁移是根深蒂固的,因此在学习外语时,应该多研究目标语的语法规则,注意目标语的语法表达习惯,才能排除母语负迁移的干扰。
(三)文化方面
本族的文化因素对外语的学习也有负迁移,文化负迁移是将母语的文化模式不恰当地套用到所学的目标语而导致的文化干扰。
中国学生往往不了解外国的文化背景,常常用中国的文化习惯来套外国的情况。
比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喜欢问“吃饭了吗?”,而英美国家喜欢讨论天气等作为寒暄语,如果用“Have you had supper?”来作为两人的对话的开场白,就会造成对方的混淆,使对方产生“他为什么要问我吃饭了吗?是不是要请我吃饭?”诸如此类的疑惑。
在英语初学者学习单词的时候,往往喜欢找出汉语中对应的词语记忆,但实际上英语单词和汉语词语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即使可以翻译为对应的词语,他们所包含的意义也是不同。
比如“breakfast”这个词,我们翻译为“早餐”。
但是英美国家的人提到“breakfast”他脑海中想到的是牛奶、面包、巧克力、奶酪等食品,而中国人脑海中的“早餐”则是稀饭、豆浆、油条。
对于同一客观事物,汉语和英语对其的理解也不相同。
汉语和英语中都有一些比喻,但是如果将汉语的比喻直接翻译成英文运用到英语交流中,也会造成迷惑。
中国人习惯于说“壮如牛”,而英语国家习惯于说“as strong as horse”。
中国人喜欢说“桃李满天下”,但如果直接翻译成“:My teacher has peaches and plums all over the country”就会令英语本族语言者费解。
因此,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了解和研究汉语和英语的文化差异是很有必要的,如果直接将母语文化直接套用到目的语中,是会造成误解的。
三、母语负迁移带给语言教学的启示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面对的都是已经有一定汉语(母语)水平的学习者,汉语思维模式可以说已经根深蒂固,而英汉两种语言差异很大,如何尽可能有效的排除母语负迁移的干扰,从而提高学习者目的语的学习成绩,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
(一)正视负迁移的存在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母语负迁移是难以避免的,它对目的语的干扰也不可避免的存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视母语负迁移的存在,并积极主动的克服母语对目的语的干扰。
教师本身应具有良好的语音素质,经常视听和模仿地道的语音作品,找出自己发音不足的地方,及时纠正。
在教学中,教师应给与学生标准的示范和准确的指导,对难点进行反复的训练和巩固,及时发现母语负迁移的现象并及时纠正。
(二)英汉差异对比教学
在英语教学中,尤其是对初学者的教学,教师应采用英汉对比的方法教学,让学生清楚英汉之间在语音、词汇、语法、句法、文化之间的每一个细微差别,在运用的时候才不会混为一谈,胡乱套用。
(三)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传统意义上的英语教学采用的多是翻译法。
教师几乎是用全汉语组织教学,将课文内容翻译给学生。
在翻译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将汉语的思维方式带入到了英语教学中,使学习者不能很好的运用英语思维方式。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因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运用交际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和网络等先进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处于“身临其境”的英语学习环境中,多用英语思维方式思考和训练,最大程度减少和遏制母语负迁移,提高教学质量。
母语的负迁移是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很容易发生的,由于汉语和英语在多个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汉语在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负迁移。
理解负迁移存在的根本原因、发生的方式和种类,并加以分析,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清醒地看待学生在学习上的困难和问题,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从而更好地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更好地帮助学生获取语言知识并正确应用语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