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生看透不要看破_第四章 沟通:讲究说话的艺术

人生看透不要看破_第四章 沟通:讲究说话的艺术

说话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技巧。

人人都会说话,但不见得人人都能说好。

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生活中,有许多人在说话的时候,其立足点和出发点本来是不错的,但由于不注意说话的艺术,往往导致无谓的误解和争端,甚至影响团结,这就是因为不懂得说话大有学问的缘故。

1、恭维的话要得体无论是谁,都喜欢听别人说恭维话,因为这是人的一种本性。

恭维在生活中不但是好的润滑剂,还是人际间的解毒散,许多尴尬之事,都可用它一一化解。

因此,会说且善于说恭维话,是一个人做人处世的本领,也是懂得做人的表现。

会说且善于说恭维话的人,办事儿往往顺利。

当一个人听到别人的恭维话时,心中难免高兴,脸上会堆满笑容,口里连说:“哪里,我没那么好,你真是很会讲话!”即使事后回想,明知对方所讲的是恭维话,却还是没法抹去心中的那份喜悦。

因为,爱听恭维话是人的天性。

当你听到对方的赞扬时,心中也往往会产生一种莫大的优越感和满足感,自然也就会高高兴兴地听从对方的建议。

在美国著名教育家戴尔·卡耐基的记忆中,有着一段令他恐惧的历史,那就是他离开戏团后,去当二流推销员的经历。

在当时,假如没有工作,随时都有可能被饿死,因此,卡耐基不得不到派克尔德货车专柜当一个二流推销员。

那时他的推销成绩并不理想,对于发动机、车油和部件设计之类的机械知识一点都不感兴趣,所以他无法了解自己推销产品的性质。

当有顾客走来时,卡耐基立刻走上前向他们推销货车,但说的话,常常与货车不沾边,顾客都认为他是一个疯子,很奇怪老板为什么会雇一个疯子来卖货车。

看到这里,他的老板非常气愤地走来,对他吼道:“戴尔,你是在卖货车还是在演说?告诉你,明天再卖不出去东西,我会让你滚蛋的。

”此刻,卡耐基心中也非常着急,要知道,每天的伙食费还得从老板那儿拿呢。

他立刻说:“老板,为了可以吃上面包,我会好好地干的,而且呢,你瞧,看天气,明天你的生意会一帆风顺的。

”老板被卡耐基恭维得舒舒服服,这才消了气。

当然卡耐基为了生存,自然费了一些工夫,第二天时来运转,竟卖出了一个汽车引擎。

这时老板觉得卡耐基是个可造之才,所以解雇他的事就再没提起。

在此,卡耐基正确使用了恭维术,使他奇迹般在那个地方待了下来,并生存了下去。

当然,恭维他人时,话也要说得得当、得体,而且还要诚恳,甚至还要注意时空、理由及对象的性格所好,这样才能让对方有“深得我心”之感。

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经常被邀请出席各种活动,每次都有人赞美他的胡子很漂亮,张大千却不以为然。

记得有一次,在一个欢迎会上,大家又在讨论他的胡子,相继说了许多恭维的话。

张大千听了不动声色,等大家讲过以后,他说了一个故事:三国时代,关公、张飞去世后,孔明想征求大将之中的一人担任先锋。

可是应该选谁呢?张飞的儿子张苞说:“我愿往。

”关公的儿子关兴也说:“我愿往。

”二人相持不下。

孔明说:“你们二人都是将门之后,谁能将父亲的盖世武功说得好,就由谁来担任先锋。

”张苞道:“我的父亲手持铁矛,喝断霸王桥,智擒黄忠,义释严颜,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

我家教有方,今日先锋,非我谁能?”轮到关公的儿子说话时,他因为口吃,说了半天,只有“我,我……我的父亲……胡子很长。

”这时关公在云端里大喝一声:“小子,你的老子当初手提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诛颜良,斩文丑,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这些你偏不说,只说你老子的胡子很长。

”等张大千讲完这个故事,众人皆愕然。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够看出,恭维的话说得不得体,不够巧妙,会让人不喜欢听,甚至会弄巧成拙。

参透人生在运用恭维之术时,应该注意场合、对象以及恭维的内容,敷衍了事、不着边际绝对不行。

有时恭维者自以为口才过人,受恭维者则如坠云雾,不知所言。

因此,说恭维话时一定要出自肺腑,充满真诚,让人越听越舒服,这样,恭维者才可达到目的。

2、不要吝啬你的表扬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受到别人的赞赏,于是,我们花费了很大的努力去赢得这种赏识。

但我们能听到的衷心的赞扬并不多,虽然有时也能听到一两句表扬的话,但这又是从别人嘴里不太情愿地讲出来的。

表扬有着神奇的作用,它使虚弱变为强壮,使恐惧变为勇敢,使暴躁变为冷静,使失败变为成功。

学生可能因老师赞扬某篇作文写得好,而对当作家投注极大的热情,最终成为文豪;而一句冰冷的批评,则可能把一个未来的科学家彻底摧毁。

一个非常精明的经理人曾经说,他非常喜欢思考怎样才能使赞扬人的话起到跟给下属发钱一样的作用。

他说:“我不可能按照我希望的那样付给他们很多的钱,所以,我要把赞扬当钱使。

无论任何时候,无论遇到谁,我都告诉他说:你干得很不错,加油啊!立刻,这话就像100元奖金似的令他感到兴奋。

是的,他们不可能用赞扬去买到什么好东西,但是,他们会把它藏在脑子里。

而且,他们对我和我们公司的感觉就会更好。

”这种对赞扬的评价是十分有说服力的:有时钱往往不能打动下属,赞扬却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

前《时代》周刊总编辑瑞·卡夫曾经告诉过他的朋友,他总是记得他是怎么表扬、表扬过几次、表扬的是谁这些细节。

因为这是他的工作,他别无选择。

对他来说,每星期编辑一期杂志就是一场马拉松比赛,在这场比赛里,他需要作出无数次的价值判断,没有耐心和热情是坚持不下来的。

他总是需要不断地对他的下属交上来的意见书、文章、图片、图解以及版面设计作出判断,以决定这些东西是否符合杂志的要求。

结果是,他需要不断地作出是否要赞扬或者批评他的撰稿人、摄影师以及艺术家的决定。

在这种意义上,杂志出版业是一个需要经常表扬人的行业。

对瑞·卡夫来说,记住表扬人是不成问题的,这是他主要职责的一部分。

赞赏别人不要口是心非,不要担心赞扬了别人似乎就贬低了自己,也不要把三句夸赞之词压缩到一句,吝啬的赞扬反而更容易暴露你的小肚鸡肠。

真诚大方的称赞之语可使他人感到由衷的快乐,也可让别人了解你的感受,千万不要以为别人理所当然会知道你的感激与欣赏之情。

美国新泽西州威利兰德职业训练学校在给学生上心理学课时,教授们使用了一种被称为“测力器”的仪器,对疲劳进行测量。

当一个疲惫的年轻人受到表扬和鼓励时,测力器表明他的能量立即得到加强;而当他被批评训斥一顿后,他的体力就急剧下降。

由此可以看出:表扬可以激发活力。

可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常忽略的美德之一便是赞赏。

女儿帮助父母做家务,父母却忘记了赞扬;朋友为你办了一件好事,你又忘了道谢……由此产生了许多遗憾。

因此,在你每天的生活中,别忘了为他人留下一点赞美的温馨,这一点点火星也会燃起友谊的火焰,在你与他人的交往中,留下非常鲜明的印迹。

也许你周围的人还会把你的言语珍藏在记忆里,终生不忘。

参透人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值得对方学习的长处和优点。

寻找他人的长处并予以称赞和表扬,这样你就会发现,他人不仅会变得更好,而且也会把美好的信息反馈给你。

你用表扬和谢意将幸福和友善传递给别人,别人也把更多的友情回赠给你。

3、巧言拒绝好处多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人们时常会遇到别人向自己提出要求。

有的提要求的人是你不喜欢的,有些人又恰恰提出了你难以接受的要求。

处于这种尴尬之中,你将如何处理?明智的做法是:我们没必要“有求必应”,要学会巧妙地“拒绝”。

拒绝也是一门艺术,所以我们不但要学会拒绝,而且还要学会拒绝的艺术。

生硬的回绝,显得不近人情,婉言谢绝,则会显得彬彬有礼且不失面子。

拒绝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或套路,至于如何拒绝才能得到最佳效果,那只能因事、因人、因地、因时而异了。

清代名人郑板桥任潍县县令时,曾查处了一个叫李卿的恶霸。

李卿的父亲李君是刑部天官,听说儿子被捕,急忙赶回潍县为儿子求情。

他知道郑板桥正直无私,直接求情不会见效,于是便以访友的名义来到郑板桥家里。

郑板桥知其来意,心里也在想怎样巧拒说情,于是一场舌战巧妙地展开了。

李君四处一望,见旁边的几案上放着文房四宝,他眼珠一转有了主意:“郑兄,你我题诗绘画以助雅兴如何?”“好哇。

”李君拿起笔在纸上画出一片尖尖竹笋,上面飞着一只乌鸦。

目睹此景,郑板桥不搭话,挥毫画出一丛细长的兰草,中间有一只蜜蜂。

李君对郑板桥说:“郑兄,我这画可有名堂,这叫‘竹笋似枪,乌鸦真敢尖上立?’”郑板桥微微一笑:“李大人,我这也有讲究,这叫‘兰叶如剑,黄蜂偏向刃中行’!”李君碰了一个钉子,换了一个方式,他提笔在纸上写道:“燮乃才子。

”郑板桥一看,人家夸自己呢,于是提笔写道:“卿本佳人。

”李君一看心中一喜,连忙套近乎:“我这‘燮’字可是郑兄大名,这个‘卿’字……”“当然是贵公子的宝号啦!”郑板桥回答。

李君以为自己的“软招”奏效了,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当即直言相托:“既然我子是佳人,那么请郑兄手下留……”“李大人,你怎么‘糊涂’了?”郑板桥打断李君的话,“唐代李延寿不是说过吗……‘卿本佳人,奈何做贼’呀!”李天官这才明白郑板桥的婉拒之意,不禁面红过耳,他知道多说无益,只好拱手作别了。

郑板桥是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不是不好意思直接说情吗?那就以“托物言志”这种打哑谜式的方式对话——针对李君以势压人的暗示,郑板桥还以颜色,将违法必究的道理借助“一丛细长的兰草和其间的一只蜜蜂”这样的画,以及“兰叶如剑,黄蜂偏向刃中行”这样的话表达出来,对方自然心知肚明;最后,既然古人说过“卿本佳人,奈何做贼”的话,那就不是我郑板桥不接受你李君的说情,而是古人在拒绝你。

十九世纪,狄斯雷利一度出任英国首相。

当时,有个野心勃勃的军官一再请求狄斯雷利加封他为男爵。

狄斯雷利知道此人才能超群,也很想跟他搞好关系,无奈此人不够加封条件,狄斯雷利无法满足他的要求。

一天,狄斯雷利把军官请到办公室里,与他单独谈话:“亲爱的朋友,很抱歉我不能给你男爵的封号,但我可以给你一件更好的东西。

”说到这里,狄斯雷利压低了声音:“我会告诉所有人,我曾多次请你接受男爵的封号,但都被你拒绝了。

”狄斯雷利说话算数,他真的将这个消息散布了出去。

众人都称赞军官谦虚无私、淡泊名利,对他的礼遇和尊敬远远超过任何一位男爵。

军官由衷感激狄斯雷利,后来成了他最忠实的伙伴和军事后盾。

狄斯雷利没有给对方一个冷冰冰的回答——“不”,更没有讥笑和嘲讽对方,他传递给对方的是“友情”:让对方明白,自己的要求虽未被满足,但长远利益(声誉)得到了首相的维护——这是比升职更好的东西。

狄斯雷利善于使用特别的“语言武器”,他在拒绝对方不当要求的同时,给足对方面子,这就是狄斯雷利巧言说“不”的高明之处。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就任总统之前,曾在海军担任部长助理的要职。

有一次,他的好友向他打听美国海军在加勒比海某岛建潜艇基地的计划。

当时,这是不能公开的军事秘密。

面对好友的提问,罗斯福怎么拒绝才好呢?罗斯福想了想,故意靠近好友,神秘地向四周看了看,压低嗓门问道:“你能对不宜外传的事情保密吗?”好友以为罗斯福准备“泄密”了,马上点点头保证说:“当然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