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
(2)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特点
•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 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2.货币转化为资本 •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 前提。
• 资本与货币的区别: • 商品流通公式:W—G—W • 资本运动公式:G—W—G′ G′= G +ΔG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二)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 1.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 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 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 商品的特点。 (1)劳动力价值的特点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 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 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 的。”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1)简单的价值形式
一种商品只是 偶然地、简单地 成为另一种商品的 等价物。
交换
等式:
1只羊 = 3把石斧
(等价形式)
(相对价值形式)
第一节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2)扩大的价值形式
等式: 1只羊=3把石斧 =1担米 =10斤茶叶 =1两金 =其它产品
一种商品的价 值形式通过许 多商品表现出 来。
第一节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1.劳动力的概念: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2.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 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东西。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并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而是在封建社 会后期发生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简单商品生产发展 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标志。
第一节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二把斧子 交 换 共同的质 一只羊
劳动产品
凝结着劳动
价 值
第一节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 ——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 体形式的劳动。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 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 ——生产商品所耗费 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 劳动。
抽象劳动是劳动的 社会属性。
抽象劳动
二者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统一的;二者又是矛盾的,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 然的关系,而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
第一节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
商 品 二 因 素
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
价 值
抽象劳动
劳 动 二 重 性
第一节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2.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 产物。 3.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 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第一节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的部门和行业。
三次社会 大分工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在政治上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用资产阶级政权取代封建地主阶级的 政权。 在经济上实现产业革命,用近代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
工业革命时期工 人开始利用机器 进行生产
法国和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货币的职能
价 价 值 尺 尺 度 度
流 通 手 段
贮 藏 手 段
支 付 手 段
世 界 货 币
第一节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 换的原则进行。 2.表现形式: 商品 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 值自发波动。由于供 求关系变动的影响, 商品价格总是不断波 动的,但这种波动始 终围绕着一个中心, 这个中心便是价值。
•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同一商品生产劳 动中彼此对立的两种属性。 • 在私有制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相 互依存、相互转化。
2.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 及其发展过程。 •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 矛盾的基础。 •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 运。
3.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 杂劳动 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 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 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 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 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 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 倍的简单劳动。
第一节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1. 价值形式的发展
丙 乙
10 小 时
12 小 时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
第一节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 能力。 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 单位产品耗费的劳动时间来测量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时间成正比。
第一节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第一节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1)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 的有用性 。 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 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2)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 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 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3)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 值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
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 商人的出现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 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第一节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商品 商品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 品。 掌握三个要点: 第一,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 第二,商品必须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 第三,商品必须是能够用来满足人们某种需 要的物品。
第一节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四、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 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 基本矛盾,为从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人与人的关系提 供了理论依据。 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对 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第一节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商 品 经 济 产 生 条 件
解决的途径是交换成功
社会 分工
社会总劳动 的一部分
社会劳动 交换 矛 成功 盾
私有 制
劳动是生产 者的私事
私人劳动
第一节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生产资料的 资本主义 私人占有
矛盾
生产社会化
第一节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概括
——劳动创造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 劳动创造价值;抽象劳动量决定商品价值量, 交换中的商品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交换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价值规律是商品 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最终导致货 币的产生; ——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 劳动的矛盾,交换的完成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唯 一途径。
第一节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积 极 作 用 3.价值规律的作用 (双重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 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第一节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3.价值规律的作用 消极作用: 第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第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第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 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
社会形态的演进和更替,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 建筑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历经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第一个社会形态。 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剥削社会。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三)资本的原始积累
商 品 经 济 产 生 条 件
社会 分工
使用 价值 社会总劳动 价值 具体 劳动 抽象 矛 劳动 盾 社会 个别 必要 劳动是生产 劳动 劳动 者的私事 时间 时间
的一部分
社会劳动
矛 盾
私人劳动
私有 制
第一节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惊 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 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和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准确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正确
把握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
教学要点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资本原始积累 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
第一节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1.自然经济也叫自给自足经济,是指为满足生产者家庭或经济单位(如原 始村庄、奴隶主庄园、封建主庄园等)的直接消费而不是为了交换进行生产 的经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