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合集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合集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合集1.忆读书冰心一、教学设想:这篇文章我是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由交流、合作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旨在引导青少年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

课文内容分析《忆读书》一文作者冰心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主要向中学生讲述有关读书的问题。

通常在这一类的文章中我们看到的多是理论性的说教。

如:读书会给我们带来的各方面的好处等等,让学生读来索然无味,自然也就无法激发学生对于读书的兴趣。

而冰心先生这篇文章却另辟蹊径。

首先文章开篇一句“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让人听来很亲切,好像一位慈祥的奶奶在与自己谈活,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

在整篇文章中,完全是对自己亲身经历的讲述,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跟随冰心奶奶成长,直到文章结尾得出结论:“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娓娓道来之语,如心底之泉水,缀缓流进了学生的心中,让他终身难忘。

教学目标①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法。

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③锻炼学生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表达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学方式:采用座谈的形式较好,可以给学生更大的想像、发挥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为老师提供创新,灵活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可由与书相关的名人名言、俗语或谜语导入。

例如:谜语千层宝典一翻开,黑白纵横一排排,历代往事它记载,知识没它传不开。

名言: 1 .书是传播知识的工具。

2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二)阅读理解课文1.请同学们朗读文章,遇到生字生词可查字典或在小组内商讨解决。

(约 7 分钟)引导学生先分组分任务讨论学习课后的字词积累,然后每组自由进行交流学习。

1、给下列的字注音:宴、凯、笸箩、丢、催促、凑、罡、煞、堆砌、寇2、词语解析:津津有味若有所失人情世故索然无味风花雪月无病而呻(活动目的):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最大的信息量。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2.问题抢答。

(可以小组为单位,优胜组给予表扬)(1)冰心奶奶读书的体会是什么?(2)哪些内容可以说明“读书好”?设计说明:此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参考答案:(1)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2)①读书可以获得美的享受。

②读书可以扩大知识面。

③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④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

(三)师生座谈设计说明:(因为这是一个比较轻松的话题,课堂形式可以采用圆桌会议来布置,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陈述自己的见解,也有利于在开学之初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彼此的亲近感)1.为了活跃气氛,教师可先带头讲一下自己的读书体会。

2.学生之间交流发言。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恰当引导)附课堂发言实例:学生 1 :看了冰心奶奶写的《忆读书》后,我也有了自己看法。

我想说一说小时候看的第一本连环画《三国演义》,刚一看马上就被里面的英雄人物吸引了,关羽、诸葛亮……。

我最佩服诸葛亮足智多谋、运筹帷幄,三气周瑜,借东风大败曹操,真是让人佩服不已,从那以后,我就经常看历史故事,对我国的历史也就略有了解。

学生 2 :我也认为看书比看电视好,书里面写的优美的句子、情节,在电视中是无法表现出来的。

只有自己体会。

我还记得,老师给我们朗诵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那一段景物的描写“月光洒在那一片叶子和花上……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多美的描写呀!我觉得我的欣赏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学生 3 :就是,多读书对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

我上小学时,妈妈经常给我买各种书籍,比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还有《小学生作文》,各种报纸杂志,我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快的提高。

五年级时,我的作文还获得全国小学生征文比赛优秀奖呢。

……师:我以冰心先生的话来结束这节课一——“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四)作业1.拟定一个本学期的读书计划。

2.课下准备一下,向同学介绍你看过的一本喜欢的书:,(可在口语文际课上进行交流,以学生语言组织、表述的情况及班内其他要求借阅的多少来打分)。

2.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马克吐温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天性,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2.了解本文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以及作用。

3.了解马克·吐温作品,体会其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

4.理清本文结构,提高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

5.体会并掌握文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表现中心和人物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思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活、文学的兴趣。

2.启发学生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并尝试表现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把握课文结构特点,分析、概括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1.了解作品的语言风格,以及从语言中渗透出来的真情实感。

2.体会、掌握文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表现中心、人物的作用。

教学方法:预习法、讲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表演法教具:投影仪,课件微机,图片,有关表演的道具。

一、导入新课:1.故事导入:以课后“马克·吐温出版第一本书的故事”引出作者,认识作者。

2.课前热身:教师启发学生:马克吐温究竟是怎样一位人物?他的力量何以让一位出版商成为19世纪无可争议的头号大傻瓜?简介作者(课件展示作者画像):马克·吐温是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小说和其他作品,如他写的著名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受到全世界读者特别是少年读者的欢迎。

他还创作了反映美国社会的著名小说,如《百万英镑》、《镀金时代》等,鲁迅曾经称他为“幽默作家”。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位幽默大师的文章。

(这一部分可以安排学生课下搜集材料,课上介绍。

)二、初读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师生互动(一)—学生小组内互动,师生全班内互动:自学生字词,并针对自读中对课文不懂的地方相互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加以整理。

提交全班共同读议,予以明确。

1)生字词(加点字):煞费苦心滑稽猝不及防撰文俗不可耐言简意赅戏谑乳臭未干盛气凌人趾高气扬诽谤涉水过河2)新词语(课下注解有的除外):粗糙花花公子琐闻苛责教师检查学生字词的自学情况后,组织学生就文章中不懂或有疑问的词句进行全班讨论,全班群策群力帮助解答,教师也参与到其中去。

3. 师生互动(二):“叔父离家外出了一周”,十三岁的马克·吐温独立办了一期《汉尼巴尔周报》,他在“第一次文学尝试中”做了哪几件事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上几件事情中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归纳整理。

代表发言。

师生共同讨论,教师最后明确:共做了三件事情:撰文讽刺希金斯投河,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的诗增写挖苦他的注脚。

影响是:作者办的周报引起了轰动,使这期报纸销量大增;作者初步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使得周围的人不能不对年幼的作者辛辣老练的文笔刮目相看。

(第一、三件事情详写,第二件事情略写。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层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给课文划分层次。

学生互相讨论交流。

教师先指名学生起来谈自己的看法,然后师生共同评议、小结。

教师出示投影,将课文层次结构明确展示: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5段):写了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具体内容。

第一层(1-3段)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

第二层(4段)撰写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的文章。

第三层(5段)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的诗增写挖苦他的注脚。

第二部分(6—7段):写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巨大反响。

2.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的结构层次,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由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课堂学习效果检测(出示投影):1.给加点汉字注拼音:A.涉水B.粗糙C.猝不及防D.乳臭未干E.趾高气扬 F言简意赅2.解释下列词语:A.煞费苦心:B.猝不及防:C.趾高气扬:D.言简意赅:3.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差()臭()恶()缝()()()()()4.结合课文理解:文中“这是他开的小玩笑”中“这”指代的内容?五、总结本节课内容,向课外延伸,教育学生应该礼貌待人。

指名学生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

(教师和其他学生补充)课外延伸:对于马克·吐温的讽刺风格你如何看待?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每件事都能用这种手法加以讽刺吗?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后,归纳明确。

教育学生:文学手法是可以借鉴在写作中的,但并非可以到处适用,为人处事中,我们必须要尊重他人,因人因事而异。

作业:1.课堂检测2.基础训练积累部分3.山中避雨丰子恺教学设想: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经验来感受、体验文中的意境和道理;并出疑问,共同探究,研究进一步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

学习目标:知识能力目标:理清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线索,进一步弄清文章的中心意思。

过程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目标:感受和体验音乐的趣味。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线索。

教学难点:弄清文章的中心意思,感受音乐的趣味。

教学过程:导入1、导语这是一篇抒写野游乐趣的回忆性散文。

全文语言生动,耐人寻味,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学习这篇课文,将给我们以美的享受;真挚之美、清纯之美、绘画之美、音乐之美、深邃之美、和谐之美……真是美不胜收!2、简介作者,揭示课题反复诵读接近美1、师配乐朗读课文,生听读课文,体会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2、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自由诵读、自主体验、自主鉴赏。

3、扫除字词障碍(投影显示)合作探究寻找美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师: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文意。

师: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归纳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并提出问题,准备进行研讨。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投影研讨题或学生提出的较有研讨价值的问题)(1)、为什么避雨的作者说:“反觉得比春天游山趣味更好”?你有类似的经历吗?(2)、“三家村里……十分温暖”雨是“苦雨”,山是“荒山”,作者为什么还觉得“温暖”?(3)、“有生以来……的趣味”怎样理解?讨论完毕后每组推荐一个代表讲述对某个问题理解,另组同学可以提问或补充自己本组的不同理解,个别同学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深刻体验。

拓展延伸品味美1、师:音乐给人以享受,音乐给人以无穷无尽的趣味,你们爱听音乐吗?音乐给了你怎样的感受?2、师放乐曲《高山流水》,生听后把想象的和感受的记出来。

小结。

4.风筝鲁迅创意说明:从情感角度切入,说说读读,初识人物,把握情感基调,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从而带动对全篇的深入研读和领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