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谏太宗十思疏练习题(老师用)

谏太宗十思疏练习题(老师用)

1.下列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加强自身修养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忠诚的人
C.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
D.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老百姓
2.下列句子中加粗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无以怒而滥刑 B.人君当神器之重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C.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D.将有作,则思知止而安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下列四组加粗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项王曰:“沛公安在?” 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C.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D.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4.阅读下面的片断,回答问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1)下列四组实词含义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且夫我尝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B.善始者实繁
春华秋实
叶徒相似,其实不同
C.振之以威怒
振长策而御宇内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D.塞源而欲流长也
流水不腐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2)下列四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克终者盖寡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则思知止以安人
C.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D.善始者实繁
塞源而欲流长也 勇者竭其力
(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帝王位高权重,处在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历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刚开始人才兴旺,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

C.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古今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B.凡昔元首,承天景命
C.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5)下列对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这里的三个“而”,用法相同,都是表示意思的转折。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这里“以”和“而”在相对位置出现,意思是接近的,“却”,都表示意思的转折。

C.“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这里的三个“则”用法相同,都是“(如果)……那么”的意思。

D.“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这里的两个“而”,用法相同,都是表示意思的转折。

 综合练习
1.D(应为bō)
2.D(应为百官)
3.A(都是“因为”)
4.B(都是“有信用的、可信的”)
5.(1)A(分别是“听说”“懂得(引申义)”“见识”);
(2)A(都表示“大概”);
(3)B(是指能开始的人很多,坚持到底的却很少。

);
(4)A(根本,今做副词,或名词,表示基础的东西、重要的东西。

元首,今比喻引申为一个国家最高领导。

骨肉,今义是“骨头和肉”,但今天也有“亲骨肉”之说,乃是其比喻引申。

);
(5)C(第一个“则”是“就”的意思,不包含假设语气。


5. 加点的词词类活用,不同类的一项是()
A、乐盘游
B、则思正身以黜恶
C、宏此九德
D、何必劳神苦思
6.对下面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源泉不深却希望水流得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
B、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
C、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最终只能使人们苟且免于刑罚,却不会怀有仁慈之心,表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并不心里佩服
D、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奉献他们的忠诚
[语段精读]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7—14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
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
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
宜深慎。

7.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当神器之重(当然)
B、承天景命(大)
C、盖在殷忧(深)
D、克终者盖寡(能够)
9. 加点的词有活用的一项是()
A、戒奢以俭
B、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C、勇者竭其力
D、仁者播其惠
10.“下”字用法相同的一对是()
①臣虽下愚
②必竭诚以待下
③则思江海下百川
④则思虚心以纳下
11.理解时,需要调整语序的一项是()
A、戒奢以俭
B、振之以威怒
C、则纵情以傲物
D、则思知止以安人
12.下列句子所包含的修辞手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B、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C、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D、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13.翻译横线上的的句子
(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14.对《谏太宗十思疏》文意的理解,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以“固木”、“浚泉”为喻,提出全文主旨:“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接着,在原来比喻的基础上从反面设喻,一正一反,对比鲜明。

B、第二段指出历代帝王能有好的开始却不能坚持到底的原因是“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劝说唐太宗要竭诚以待下。

这给当时骄奢忘本的唐太宗当头棒喝。

C、文章第三段提出“十思”的内容,是“积其德义”的具体化。

并诚挚地指出,若照其
行事就可以不必“劳神苦思”了。

 D、进谏的方法有两种,一种就是直言不讳,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效果强烈,而有时是最
冒险的;另一种就是婉转进谏,更像是在讲故事,却不乏趣味,魏征用的正是第二种。

1.(1)必固其根本必浚其泉源(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3)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4)载舟复舟所宜深慎(5)简能而任之智者尽其谋垂拱而治2.C 3.D 4.B 5.A 6.C 7.A 8.D 9.C 10.②和④11.B 12.D 13.(1) 想使国家安定,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义(2) 竭尽诚意,那么即使象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象过路人一样14.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