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空间结构研究及其优化组合
【摘要】:城市空间结构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能够合理的引导经济要素流动,从而使得城市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文章立足于空间结构理论,分析了目前成都市的空间机构现状,指出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并且指出了进一步优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空间结构; 环状+放射; 多中心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主要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围绕不同层次的经济中心,通过城市间的联系开展经济活动所形成的城市间、城市与区域之间的“点、线、面”结合的有机联系系统,也是低于经济活动结构、社会结构和自然环境条件在空间上的投影。
①
从横向的构成要素来看,空间结构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节电、轴线、域面。
“节点”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经济活动内聚力的作用而产生的极化作用,使得经济活动向区域的经济中心集中而形成的中心;“轴线”是指连接节点之间的线,如交通线、江河沿线等;“域面”是指经济活动的范围,一般作为经济活动的“底盘”存在。
空间结构就是这些点、线、面的不同组合的表现形式。
从纵向的构成层次来看,城市空间大致存在三个尺度的空间状态。
一是建成区空间,这是城市空间中最基本的空间实体,它的演化与发展最能反映城市的本质现象和趋势;二是都市区空间,包括建成区、城市郊区的卫星城镇以及城市边缘的乡村等,它反映了城市的生长及可能的演化方向;三是城市群空间,是指一个中心城市辐射区域内,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共同构成的空间体系,包括了城镇空间与区域基质空间在内的一个地域系统,它所反映的是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区域之间更为宏观的关系。
一、成都市空间结构现状
根据研究需要,文章对研究对象的空间范围,即研究的空间构成尺度界定为成都市建成区范围。
以成都四环路为界,包括成都四环路以内的用地范围。
根据城市空间结构的构成要素,成都市空间结构的现状主要是按照“环状”+“放射”的发展格局。
“环状”主要是有四环组成,四环线以市中心为中心,围绕中心由三环及外环组成。
“放射”主要是连接城市中心与外围地区的各条交通通道,主要包括成渝、成绵、成雅、成乐、成灌、成南等几条放射状高速公路。
二、成都市空间结构分析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成都市目前的空间结构属于典型的“摊大饼”式同心圆模式,从空间结构的发展阶段来看,属于点轴式的空间结构。
从主城区中心向外拓展,而且是呈现均衡的向四周扩散的趋势。
而从成都市的城市功能分区②来看,成都市的功能分区基本上与空间结构一致,呈现“同心圆”分布,从主城区中心向外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其它功能分区散布其间,各功能分区交叉分布。
基本上符合城市功能分区的划分。
而从城市内部的功能分布来看,成都市北部和东部的空间功能利用存在不合理现象,东部地区是老工业基地,大量的土地用作工业用地,发展到现在,产业结构不合理,装备技术落后,而且与之相对应的是城市的功能不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发展滞后,重复建设严重,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
北部地区是成都市火车站的所在地,大量的客货流在此集散,导致交通拥挤,而且大量的人流在此,导致成都市北部社会治安混乱,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社会发展水平。
从成都市目前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来看,城市中心区作为商业中心,加之采取了“环状+放射”状的空间结构战略,这样的发展格局导致了大量的经济活动聚集在主城区中心,成都市作为西部唯一的超大城市,人口的大量集中必然带来大量的经济活动的聚集。
这种经济活动的聚集,在开始的时候能够产生极化效应,最大限度的吸收经济要素,使得经济中心获得极大的发展。
但是积聚到一定程度后,如果不疏散中心的经济活动,过度的集聚就会带来一系列“城市病”。
如基础设施落后,人口密度过高,交通拥挤,就业困难,城市规划不合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社会问题严重等等。
从成都市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城市中心已经存在发生“城市病”的潜在危险性,所以如何合理的调整成都市的城市空间结构,合理引导主城区的经济活动向周围分散流动,不仅可以使得经济中心获得持续增长的动力,而且可以发挥主城区中心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
三、成都市空间结构优化整合策略
按照《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年——2020年)》规定,中心城的布局形态逐步由现在的密集“圈层式”发展为疏密结合的“扇叶式”布局,使城市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心城逐步由现在的单中心结构发展为多中心结构,形成由市中心-副中心-大区中心-居住区中心构成的城市结构③。
同时《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年——2020年)》进一步指出,要逐步改善“环状+放射型”布局形态,突出双轴线发展定位,形成南北展开的带状布局形态,南北轴线重点发展,东西轴线辅助发展。
最终形成“一主两次多核”的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
④
所以,今后成都市主城区的主要发展导向就是打破单中心的“圈层式”发展模式,打破主城区的均衡向外拓展的发展形势,通过新的经济活动中心的发展,逐步向外转移中心城区过度拥挤的经济活动。
按照符合城市规划的原则,今后成都市主城区的发展主要是按照近期重点发
展南北轴,构建新都和华阳两个区域发展中心;远期主要是发展东西轴,构建龙泉、双流、温江、郫县等几个区县级经济中心,最终形成依托交通干线的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解决目前成都市主城区由于单中心的“圈层式”发展模式导致的经济活动过度集中,从而导致经济活动的不可持续发展。
今后,根据近期和远期的空间结构调整,要选择不同的发展重点,对于不同的经济中心,要确定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发展的职能,从而整合经济中心的不同功能,疏散中心。
突出主城区整体发展效益,按各组团不同功能、不同建设开发模式,实施长期规划引导,采用非均衡建设管理手段,逐步形成带状组团式多中心布局结构。
注释
①张沛. 《区域规划概论》.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年.
②城市功能分区是指因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的需要而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的现象,活动的聚集导致了用地地块、建筑、道路、设施等的聚集。
功能分区一般包括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等,各功能分区之间并没有明晰的界线,每种功能分区大多以某种功能为主,同时兼有其他功能.
③《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年——2020年)》.
④《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年——2020年)》.
参考文献
[1] 曾九利. 成都市城市空间结构研究.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2006年4月.
[2]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年——2020年)》.
[3] 尹强, 顾京涛. 项目简介——成都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城市规划通讯. 2006(10).
[4] 张樵, 曾九利. 对成都城市空间格局的思考. 规划师. 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