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814170103课程名称:素描学时/学分:48/3关联课程:色彩;建筑设计基础;城市与建筑美学;摄影适用专业:城乡规划专业开课教研室:城乡规划课程类别与性质:(专业基础课,必修)一、课时分配与考核权重按照学校的整体要求,基于对教学目标及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养的分析,本课程的内容依据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毕业生基本要求和培养方案,选定素描技法、速写技法和建筑画技法三大部分内容,共48学时,3学分。
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围绕课内教与学、课外导与做、线上线下紧密结合等环节,推进考评方式改革,重视过程性评价,突出基于能力的非标准化答案考试。
基于该教学考核评价思路,本课程主要以课堂考勤、课堂问答、随堂练习、课下作业、课外写生、学习笔记、作品整理分析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其中课堂考勤、课堂问答、随堂练习、课下作业、学习笔记等过程性评价占评价权重的70%,期末考试占评价权重的30%。
课时分配与考核权重一览表二、课程资源库1.参考书(1)(美)丹尼尔.曼德.洛维兹.素描指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2)(美)伯特·多德森著,蔡强译.素描的诀窍.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5(3)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6.(4)(美)迪鲁.A.塔塔尼编;李文杰译.城和市的语言:城市规划图解辞典.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10.(5)李昊著.城市规划快速设计图解.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1.2.期刊期刊:作者.文题.刊名,年,卷号(期号).(1)吴平川.谈素描造型的“写实”与“夸张”.艺术教育,2008年01期(2)吴传双.素描艺术的黑白之美.艺术评鉴,2016年03期(3)史玲.提高美术专业素描造型能力的教学策略.美术教育研究,2016年22期(4)张凌翾.素描和色彩基础教学的方法探讨.戏剧之家,2017年03期(5)孙慧丽.论创意素描的造型要素与创作法则.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7年01期(6)王怡.基础素描写生中观察方法的培养.美术教育研究,2017年10期(7)王燕.探析工业设计专业的素描课程教学方法.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06期(8)陈明.解构重构·概念转换·空间虚构与设计素描的创意造型.美术大观,2016年03期(9)迟媛媛.“应用型”人才培养前提下工业设计专业素描教学的探索与研究.美与时代(上),2016年05期(10)牛强国.论素描艺术中的色彩意识.艺术科技,2016年05期3.网络资源(1)吴宪生.素描教学与赏析网络课程.中国美术学院 ,艺术学院,网络课程./viewVCourse.action?(2) 高天雄.造型基础之色彩训练.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基础部在线开放课程./(3)唐孝祥,陆琦,郑莉.建筑美学教学视频.华南理工大学,网络课程./(4)耿剑.中国美术史.南京艺术学院,资源共享课./(5)武星宽.设计美学导论,武汉理工大学.网络课程.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第1—2学时素描技法1--基本知识第一节认识美术第二节课程内容导读1.课前准备(1)熟悉课程教学大纲,对课程的讲授内容和方式有较好的理解;(2)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加强课程的网络资源库建设;(3)充分理解讲义内容,把握和完成知识由一种书本贮存状态到教师传输状态再到学生头脑中的贮存形式的这两次转化;(4)查询、收集本学科相关的前沿技术及其在实际项目中的运用案例;(5)整理好课程教学中用到的模型、教具以及课件等;(6)外部联系,课程教学活动中需要前去现实空间进行观察分析。
1.1课程属性与教学目标分析素描是城乡规划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
本课程是研究空间的成像原理,透视原理、造型塑造方法及建筑空间环境形态的构成与表现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了解空间成像原理,掌握空间透视规律,准确把握造型方法,对形态有初步的整体概括能力,使学生具备在二位平面较为准确的表达对象三维效果的能力,并为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
1.2学习对象分析(1)在知识基础方面,作为大一的学生,面临全新的专业基础知识,对于精确概念及术语的理解需要有一个过程,更应加强对学生相关知识的引导,循序渐进,深入浅出;(2)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应注意理论与和实践现结合,理论重点强化理论知识的逻辑性,实践主要结合理论进行知识的体验与验证过程;(3)在认知能力方面,学生思维活动依赖具体的事物和经验的支持,缺乏抽象性,但易于接受新知识并善于发问,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因此要引导学生如何快速准确利用各种资源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4)学生学习的动机主要取决于对课程内容感兴趣的程度以及对老师的喜爱程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有激情,其次要在准确把握课程知识点的同时增加课堂的趣味性,适当插入任务模块,引入实际案例,加强角色训练,通过课程彰显自身业务素质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
1.3教学方案设计:(1)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空间成像原理、透视原理;(2)教学手段主要是借助PPT和讲义完成教学内容;(3)教学过程主要以周边空间环境实例讲解;(4)通过课堂讲授、示范、观察、分析、绘画来检查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2.课内教学2.1教学内容主要教学内容有:(1)素描基本概述;(2)空间成像原理;(3)空间透视种类与特点。
对于基本概念性的问题如素描课程概述以讲授为主,对于基本技能方面的如空间透视规律与方法可以通过学生观察分析的方式将周边形体空间进行分类,要求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练习达到从三维到二维的准确转换。
主要包含的知识点有:(1)素描概念;(2)空间成像(关系)原理;(3)空间透视种类;(4)空间透视特点;(5)空间透视比例。
2.2 教学方法:讲授+演示+观察练习2.3 课内小结:归纳总结空间透视规律的三种类型,并阐明他们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
提出本次课的考察重点是空间透视规律种类与特征,明确要求学生掌握空间的透视种类与特点、能够准确判断透视现象的类型,准确描绘空间透视方向与比例。
对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提出表扬,同时反思本次课堂的组织管理上有无遗憾的地方,最后要求学生预习下次课的主要内容。
3.课后巩固与拓展(1)观察并判断学校及周边的所有建筑不同角度的透视关系;(2)将本节知识点自己制成图例,记在笔记中;(3)仔细观察生活中不同形态的透视特点与规律,下节课介绍给大家;(4)预习下节课的主要内容:空间透视原理,主要是一点透视、两点透视和三点透视的构成内容与绘画方法组成的;(5)阅读《30天学会绘画》[美] 马克·凯斯特勒著,第一课~第四课。
4.单元(章)考核与评价本章内容的考核方式为提交随堂笔记,要求学生将空间成像原理以图形方式记录在笔记上,并对不同的透视现象能够进行准确的判断,从而感悟出空间构成的辩证统一转换关系。
本章内容的评价权重为5%。
考核方式与权重比例列表第3—8学时素描技法2--透视原理第3~4节透视理论第5~8节画室练习、辅导1.课前准备(1)熟悉课程教学大纲,对课程的讲授内容和方式有较好的理解;(2)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加强课程的网络资源库建设;(3)充分理解讲义内容,把握和完成知识由一种书本贮存状态到教师传输状态再到学生头脑中的贮存形式的这两次转化;(4)查询、收集本学科相关的前沿技术及其在实际项目中的运用案例;(5)整理好课程教学中用到的模型、教具以及课件等;(6)外部联系,课程教学活动中需要前去现实空间进行观察分析。
1.1教学目标分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了解空间成像原理,掌握空间透视规律,准确把握造型方法,对形态有初步的整体概括能力,使学生具备在二位平面较为准确的表达对象三维效果的能力,并为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
1.2教学方案设计:(1)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空间透视原理-一点透视、两点透视、三点透视;(2)教学手段主要是借助PPT和讲义、绘图示范、模型分析完成教学内容;(3)教学过程主要以空间各种透视类型成因与把握来讲解;(4)通过课堂讲授、示范、观察、分析、绘画来检查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2.课内教学2.1教学内容主要教学内容有:(1)一点透视;(2)两点透视;(3)三点透视;对于基本概念性的问题如透视原理以讲授为主,对于基本技能方面的如各种透视规律方法可以通过学生观察分析亲自动手绘制不同形态的空间透视效果图,要求学生在纸面上能够利用各种透视原理准确转换表达形态的三维成像原理。
主要包含的知识点有:(1)画面构成要素;(2)一点透视;(3)两点透视;(4)三点透视;(5)偏心透视。
2.2 教学方法:讲授+演示+观察练习2.3 课内小结:归纳总结空间透视规律的三种主要成像关系,并阐明他们在绘画过程中的要点。
提出本次课的考察重点是空间成像三大透视关系,明确要求学生掌握空间的透视每一种的画法,准确描绘空间透视方向与比例。
对课堂上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提出表扬,同时对理解或绘画不足的学生予以更多的帮助,建立教学互动机制,鼓励同学大胆尝试,积极提问与质疑,最后要求学生完成课下作业并预习下次课的主要内容。
3.课后巩固与拓展(1)根据课程要求按时完成相应作业;(2)收集并整理各种透视关系下的形态实物;(3)仔细观察空间中物象在真实三维成像和在二维平面中成像的差异。
体会透视原理在二维绘画中的作用与规律,下节课前提问大家;(4)预习下节课的主要内容:结构素描;(5)阅读《透视如此简单》[美]欧内斯特·诺灵著,路雅琴,张鹏宇译,第一章~第四章。
4.单元(章)考核与评价本章内容的评价权重为25%。
考核方式与权重比例列表第9—14学时素描技法3--结构素描第9~10节结构素描理论第11~14节画室练习、辅导1.课前准备(1)熟悉课程教学大纲,对课程的讲授内容和方式有较好的理解;(2)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加强课程的网络资源库建设;(3)充分理解讲义内容,把握和完成知识由一种书本贮存状态到教师传输状态再到学生头脑中的贮存形式的这两次转化;(4)查询、收集本学科相关的前沿技术及其在实际项目中的运用案例;(5)整理好课程教学中用到的模型、教具以及课件等;(6)外部联系,课程教学活动中需要前去现实空间进行观察分析。
1.1教学目标分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了解结构素描意义,掌握几何体、复合体、自由体等形态的结构特征,准确把握线型结构的造型方法,对形态有较为准确的塑造能力,使学生具备用线条来塑造物体的基本形态,并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知识。
1.2教学方案设计:(1)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几何、静物结构素描表现;(2)教学手段主要是借助PPT和讲义、绘图示范、模型分析完成教学内容;(3)教学过程主要以不同类型的案例、示范传授;(4)通过课堂讲授、示范、观察、分析、绘画来检查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