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剖学》重点名解整理

《解剖学》重点名解整理

《解剖学》重点名解整理1.骨髓:充填于髓腔和骨松质间隙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有造血功能。

2.骨膜:主要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除关节面外,被覆于新鲜骨表面,含有丰富的神经、血管和淋巴管,对骨的营养、再生和感觉有重要作用,在骨手术时应尽量保留骨膜。

3.胸骨角:胸骨柄和体连接处微向前凸,称胸骨角,侧方连接第2肋骨,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4.翼点:在颞窝前下部,额、顶、颞、蝶4骨邻接处常形成“H”形缝,称翼点,此处骨质薄弱,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受外力打击易损伤而导致硬膜外血肿。

5.椎间盘:位于相邻两个椎体间的纤维软骨盘。

周围部为纤维环,中央部为髓核,是椎间盘突出的好发部位。

6.界线:自后向前由骶骨岬、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和耻骨联合上缘围成。

骨盆借界线分为大骨盆和小骨盆。

7.斜角肌间隙: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围成斜角肌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

8.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建模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形成腹股沟韧带。

9.腹股沟管: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有一肌筋膜裂隙称腹股沟管,是腹股沟斜疝的好发部位。

腹股沟管在男性有精索,在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10.上消化道:把口腔、咽、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称上消化道。

11.下消化道:把空肠、回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称下消化道。

12.咽峡:腭垂、两侧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是口腔和咽的分界。

13.十二指肠大乳头:在十二指肠降部后壁内侧的圆形隆起称十二指肠大乳头,是肝胰壶腹的开口处。

14.麦氏点(MCBurney):通常在脐与右髂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是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

15.肛柱:肛管内面有6-10条纵行的粘膜皱襞称肛柱。

16.肛瓣:相邻肛柱下端之间的半月状粘膜皱襞称肛瓣。

17.肛窦:肛瓣与相邻肛柱下端共同围成开口向上的小隐窝称肛窦。

18.齿状线:连接各肛柱下端与各肛瓣边缘的锯齿状环行线称齿状线,是皮肤和黏膜的分界。

19.肝门:肝下面的横沟叫肝门,有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和肝左、右管、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

出入肝的这些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构成肝蒂。

20.腹膜:衬贴于腹、盆腔壁内面和覆盖腹、盆腔脏器表面的浆膜称腹膜,分别为壁腹膜和脏腹膜。

21.腹膜腔:脏、壁腹膜相互延续、移行,共同围成不规则的潜在性腔隙,称腹膜腔。

22.小网膜:连于肝门与胃小弯及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双层腹膜称小网膜,包括左侧的肝胃韧带和右侧的肝十二指肠韧带,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有肝固有动脉、胆总管和肝门静脉。

23.鼻旁窦:鼻腔周围的4对含气骨腔,是由骨性鼻窦衬覆黏膜而成,借管道开口于鼻腔称鼻旁窦。

包括上颌窦、额窦、蝶窦和筛窦。

24.肺门:纵膈面中部凹陷称肺门,有支气管,肺动、静脉,主支气管,血管,神经及淋巴管等进出。

25.肺根:出入肺门的主支气管、血管、淋巴管、神经等被结缔组织包绕,称肺根。

26.支气管肺段: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和它所属肺组织共同构成一个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

27.胸膜:为被覆于肺表面和衬于胸腔内面的浆膜称胸膜,可分为脏胸膜和壁胸膜。

28.胸膜腔:脏、壁2层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形成胸膜腔,腔内呈负压,内含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

29.胸腔与胸膜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胸腔由胸廓与膈所围成的腔隙,上经胸廓上口与颈部相遁,下借膈与腹腔相分隔。

胸膜腔是指胸膜脏、壁两层在肺根处互相移行,两者之间形成左、右两个完全封闭的、呈负压的胸膜间隙。

胸膜腔内有少量浆液,以减少呼吸运动时胸膜脏、壁层间的摩擦。

30.肋隔隐窝:肋胸膜和膈胸膜转折处形成的半环状形腔隙称肋隔隐窝,直立状态下为胸膜腔最低点,是胸腔穿刺点。

31.纵膈:两侧纵膈胸膜之间所有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

以胸骨角平面为界,将纵膈分为上、下纵膈;下纵膈又以心包的前后缘为界分为前、中、后纵膈。

(中纵膈内主要有心脏)32.肾区: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夹角处,称肾区,是肾门的体表投影。

在某些肾疾病的患者,叩击或触压此区可引起疼痛。

33.肾门:肾的内侧缘中部凹陷,称肾门,是肾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肾盂出入的门户。

34.肾窦:肾门向肾内凹陷形成一个较大的空腔,称肾窦,内含肾血管、淋巴管、神经、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及脂肪等。

35.膀胱三角:位于膀胱底内面,两侧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间的三角形区域,此处缺少粘膜下层,粘膜光滑无皱襞,是肿瘤和炎症的好发部位,是膀胱镜检查的重点区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36.精索:从腹股沟管深环延至睾丸上端,是一对柔软的圆索状结构,由输精管、睾丸动脉、蔓状静脉丛、淋巴管、神经和鞘韧带等外包3层被膜从内向外为精索内筋膜、提睾肌和精索外筋膜构成。

37.血液循环:心血管系统由心、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

在心的节律性舒缩下,推动血液在血管内周而复始的流动过程。

38.心包裸区:心的前方大部分被肺和胸膜所遮盖,只下部一小区域借心包,胸骨体下半和左侧第4-5肋软骨相邻。

39.卵圆窝:房间隔右侧面中部有一卵圆形的凹陷,名卵圆窝,为胚胎时期卵圆孔闭合后的遗迹是房间隔缺损的好发部位。

(若未闭合,为先天性房间隔缺损)40.窦房结:是心的正常起搏点,由它发出的冲动经节间束、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和Purkinje(浦肯野)纤维网到达心室肌,完成一个心动周期。

41.心包:是包在心和大血管根部的囊状结构,包括外层的纤维心包和内层的浆膜心包,浆膜心包分脏、壁两层,紧贴心壁外面和大血管根部的浆膜为脏层,衬覆于纤维心包内面的部分为壁层。

42.心包腔:浆膜系心包的脏、壁两层于大血管根部相互转折移行,形成心包腔,内含少量心包液,起润滑作用,可减少心搏动时的摩擦。

43.动脉韧带:在肺动脉干分叉处的稍左侧与主动脉弓下缘之间有一纤维性结缔组织索,称动脉韧带,为动脉导管闭锁后遗迹,出生后动脉导管仍未闭锁,称动脉导管未闭,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

44.颈动脉窦:为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窦壁外膜深面有丰富的游离神经末梢,为压力感受器,可感受血压变化。

45.颈动脉小球:为颈内、外动脉分叉处后方的扁椭圆形、栗粒状小体,为化学感受器,能感受血液中CO2浓度的变化。

46.掌浅弓:由尺动脉末端和桡动脉的掌浅支吻合而成,位于掌腱膜和指浅屈肌腱及其腱鞘之间。

47.掌深弓:由桡动脉和尺动脉的掌深支吻合而成,位于指屈肌腱及其腱鞘的深面。

48.静脉角: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在胸锁关节的后方汇合而成,汇合处的夹角称静脉角,其中左侧有胸导管注入,右侧有右淋巴导管注入。

49.肝门静脉:在胰颈后方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汇合而成,长约6-8cm,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上行,经肝门入肝。

50.胸导管:是全身最粗大的淋巴导管,长30~40cm。

通常起始于第1腰椎体前方的乳糜池,经膈主动脉裂孔入胸腔,出胸廓上口达左颈根部,注入静脉角。

注入前还接纳左侧颈干、左锁骨下干和左支气管纵膈干。

胸导管收集回流全身3/4区域的淋巴。

51.巩膜静脉窦:巩膜与角膜交界处有一环状小管称巩膜静脉窦,是房水回流的通道。

52.角膜:占外膜前1/6,无色透明,无血管,神经末梢丰富,有屈光作用。

角膜分5层:①角膜上皮;②前界层;③角膜基层;④后界层;⑤角膜内皮。

53.巩膜:占外膜后5/6,主要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乳白色。

前接角膜,后续神经鞘。

54.睫状体:富含睫状肌,睫状肌舒缩调节晶状体曲度;富含血管连同睫状体上皮分泌产生房水。

55.视网膜:分为盲部和视部。

视部细胞组成由外向内依次为色素上皮、视细胞、双极细胞和节细胞。

56.视神经盘:视部在眼底鼻侧有节细胞纤维聚集成盘状结构称视神经盘,无感光作用,又称生理性盲点。

57.黄斑:在视神经盘颞侧约3.5cm处有一黄色小区称黄斑,此处含有大量视锥细胞,中间有凹陷称中央凹,是感光最敏锐的部位,由密集的视锥细胞构成。

58.结膜囊:结膜分为睑结膜和球结膜,二者反折处分别形成结膜上穹和结膜下穹。

当眼睑闭合时,结膜即围成一腔隙,称结膜囊。

59.光锥:活体观察鼓膜时,鼓膜脐前下部可见三角形反光区,称光锥。

60.鼓室:是位于鼓膜与内耳间的一不规则含气小腔,内有3块听小骨。

向前借咽鼓管通鼻咽部,向后借乳突窦通乳突小房。

61.咽鼓管:是连接鼻咽与鼓室的通道。

小儿咽鼓管较成人短、宽且平直,故咽部感染易沿此管侵入鼓室,引起中耳炎。

62.骨迷路: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三部分,由后向前依次排列。

63.膜迷路:位于骨迷路内的膜状管道系统,由膜半规管、椭圆囊、球囊及蜗管共同组成。

64.灰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剧集形成的特殊结构,色灰暗。

在大、小脑表面形成的灰质又称皮质。

65.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轴突包有髓鞘形成神经纤维,神经纤维聚集形成的结构,色白亮,位于大、小脑深部的白质称为髓质。

66.神经核: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形态、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所形成的团块。

67.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系统内,形态、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所形成的结节状结构。

68.纤维束:起止、功能相似的神经纤维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聚集形成的束状结构。

69.神经:在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而成的条索状结构。

70.网状结构: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灰、白质混杂的区域,既有神经元,又有神经纤维。

71.马尾:腰、骶、尾神经围绕终丝形成马尾,成年人第一腰椎下方,连接椎髓。

72.脊髓节段:把每一对脊神经连着的一段脊髓,称一个脊髓节段。

73.基底核:位于大脑白质深处的灰质团块,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仁体。

其中豆状核与尾状核在新鲜标本切面上有纹理称纹状体,是躯体运动的重要调节中枢。

豆状核与尾状核的壳称新纹状体,豆状核的苍白球称旧纹状体。

74.内囊:位于背侧丘脑、豆状核和尾状核之间的投射纤维,在水平面上呈现“><”形。

分为内囊前肢;内囊膝,有皮质核束通过;内囊后肢,有丘脑中央辐射、皮质脊髓束、视辐射、听辐射通过。

75.鼓索:为面神经的重要分支,在面神经出茎乳孔前约0.6mm 处发出,穿经鼓室至颞下窝,向前下加入舌神经,管理舌前2/3味觉的传导和舌下腺、下颌下腺的分泌。

76.内脏运动神经:调节内脏心血管运动和腺体分泌的神经,通常不受人的意志控制是不随意的,故又称为自主神经系统过植物性神经。

77.牵涉痛:当某些内脏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的一定区域产生感觉过敏或痛觉,这种现象称牵涉性痛。

78.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腔隙称蛛网膜下隙。

内含脑脊液,通过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依次经过皮肤、浅筋膜、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脊膜、蛛网膜、蛛网膜下隙。

79.蛛网膜粒:由蛛网膜在上失状窦附近突入窦内形成的“菜花状”突起,为脑脊液回流入脑膜窦的结构。

80.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及黄韧带之间的狭窄腔隙,称为硬膜外隙,内有脊神经根通过,硬膜外麻醉部位。

81.硬脑膜窦:即硬脑膜静脉窦,系硬脑膜内外两层在某些部位分离形成特殊的颅内静脉血的回流通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