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生物_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实验、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比较观察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爱护公物、团结协作的情感,建立结构与功能统一的观点,培养合作探究及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
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特点。

教学难点
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实验过程。

2.比较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特点。

教学突破
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亲自观察实验现象进行总结分析,区分这
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的流动特点,突破难点。

2.通过讨论、填表比较,突破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特点这一重点。

教学方法
观察法、比较法、讨论分析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材料和用具。

(2)“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实验过程视频
2、学生准备:预习本节教材内容,网上查阅血管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血液的内容,生活中学生有创伤的生活经验,对血流的管道-血管的内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学生不能准确描述。

通过“想一想,议一议”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有分组实验,在课前进行分组,每组成员中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结合,让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通过分组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以及学生的自主探究,对实验现象讨论分析,区分三种血管,清楚地认识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以及不同血管内血流不同,明确
不同血管损伤出血特点不同。

利用表格比较让学生区分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联系生活中学生输液的经历,理解静脉和动脉的功能。

有关血管的疾病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例如:静脉曲张,同时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生活现象分析获取知识,加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效果分析
在《血流的管道--血管》这节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一些问题,从学生做题速度和准确性看,绝大部分学生对本节内容掌握较好,达成度高。

在对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展示交流讨论题的结果来看,学生对实验现象观察细致认真,对三种血管能很好的区分,充分认识不同的血管以及血管内血流的情况不同。

在分析“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进行怎样的物质交换”这一讨论题中,学生能对照图示准确回答物质交换过程,说明学生对图示和内容理解透彻,掌握牢固。

在对“输液时,为什么要将针刺入部位的上方(近心端)先用胶皮管捆扎起来?”这个问题的展示交流结果看,学生能根据静脉的功能去理解去分析,由此可见学生对各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掌握扎实,能联系自身体验,学以致用。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教材分析
《血流的管道--血管》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第四单元《生物圈的人》第四章《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二节教学内容。

本节共用一课时。

本节内容是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血液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血流的管道--血管的有关知识。

本节内容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入手,学生在生活中,都有过创伤出血的经历。

通过“想一想,议一议”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思维活动。

通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自己观察,区分不同的血管以及血管内血流的情况不同。

继而分析人体的三种血管: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各有那些特点与功能。

教材中按血流方向进行学习,三种血管共同构成了人体血液流动的管道,让学生从血液循环这一整体去理解本节内容,为下节学习血液循环打好基础。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 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3.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难点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

自主探究:
一、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1.用的棉絮将小鱼头部的和躯干部包裹起来,露出口和尾部。

2.将小鱼平放在培养皿中,使平贴在培养皿上。

为了防止鱼在培养皿中跳动,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3.观察过程中,应时常用滴管往棉絮上,保持体表湿润。

二、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1.动脉是指将血液从输送到的血管。

2.静脉是指将血液从送回的血管。

3.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与之间的血管。

4.阅读教材,完成下表:
课堂训练
1.在显微镜下观察活金鱼尾部的毛细血管时,最好的方法是寻找( )
A.血液流向头部的血管 B.血液流向尾部的血管
C. 有搏动的微小血管
D. 红细胞单行通过、血流缓慢的血管
2.下列血管中管壁最厚、血流速度最快的是
( )
A.上肢动脉 B.上肢静脉
C.下肢静脉 D.下肢毛细血管
3.有一条长且带有分枝的家兔离体血管,将清水从较粗的一端灌人,但水不能从较细的一端流出,则这条血管可能是( )
A.大动脉 B.小动脉 C.静脉 D.毛细血管
4.管壁内表面具有瓣膜的血管是( )
A.动脉 B.毛细血管
C.静脉 D.三种血管都有
5.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的血管是( ) ;在手臂上可看到一条条的“青筋”是( )
A.动脉 B.毛细血管 C.静脉 D.小动脉
6.下列哪项是毛细血管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的
(
)
A.管腔非常小,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B.管壁非常薄,只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
C.管内血流速度最慢 D.以上都是
能力提升
1.下图为人体三种血管模式图,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受伤后能喷射出鲜红色血液的结构是
[ ] 。

(2)内有瓣膜结构的是[ ] 。

(3)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是[ ] ,它的管壁只
由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适于它与组织细胞充分进
行。

2.根据“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前,要用浸湿的棉絮将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
干部包裹起来,这样做的目的是。

(2)用显微镜观察时,应选用 (高或低)倍物镜,并使视野(填“亮”或“暗”)些。


(3)上图表示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金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图,其中甲所示的血管是,乙所示的血管是,红细胞在所示的血管中呈单行通过,以保证的顺利进行。

3.下图为人体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请据图作答:
(1)图中所示血管
为,与其他血管相
比,管内血流速度。

(2)该血管中的营养物质主要由(填某器官的名称)吸收进入血液。

(3)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穿过毛细管壁,进入到组织细胞中,组织细胞产生的等其他废物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交换后血液中氧和营养物质的含量,二氧化碳等废物含量。

(4)进入组织细胞内的氧气,最终在组织细胞的内被利用。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课后反思
1.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并观察到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能根据不同的血流情况区分不同的血管。

通过实验,进一步熟悉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能力。

有利于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和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

2.利用表格比较学习了人体内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树立了学生结构与功能统一的观点,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今后的学习中,让学生要多运用这种方法主动获取知识。

3.通过实验,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还有利于学生养成爱公物,讲卫生,团结协作,关爱生命的优秀品质。

4.这节课在进行实验操作过程中有个别学生使用显微镜的操作动作不够规范,在今后的教学中让学生加强规范操作,养成认真的学习习惯。

5.在实验中,引导学生要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实验来解决问题。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课标分析
《血流的管道--血管》这节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四单元《生物圈的人》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的第二节。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主要是学习人体循环系统,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理解前面所学的营养物质与气体如何在体内运输,也为后边学习体内废物的排出打下基础。

而物质是通过血液运输,血流的管道是血管。

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会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体各系统之间的关系。

本节主要帮助学生形成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概念,理解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形成结构特点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