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论文1000字范文10篇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论文1000字篇1准确把握“三对关系”擘画中国式现代化新蓝图“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
要锚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目标,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宏伟任务落到实处,我们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同时,还要准确把握好“三对关系”。
准确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传承的要义在于认清道路、少走弯路,汲取过往发展道路上的有益经验,从而把方向认准,把步伐迈对。
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必定要以过往经验的传承作为先决条件,用好发展经验,持续推动现代化成果不断涌现。
而不同于传承,创新的意义则在于谋划未来,把新的观念运用好,实现跨越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未来,必定要以创新为先决条件。
要知道,只传承而不创新,要么过早老化,要么失去活力。
因此推动中国式现代,必须坚决破除“只翻老黄历”的惯性思维,以更高的站位对标审视,找准突破发展瓶颈、解决发展难题的好做法好经验,从而更好地谋求新的发展动力,把“传承”和“创新”结合起来,做到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准确把握“包容”和“开放”的关系。
“大足以容众,德足以怀远。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吸收吐纳的动态过程,是坚定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现代化,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包容和开放的过程。
包容开放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表现,也是十分宝贵的时代品格。
只有开放才能包容,只有包容才能合作,只有合作才能共生发展,才能不断做大“朋友圈”,更好地对外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让西方国家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之处。
实践证明,包容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纵观世界历程,但凡充满活力的国家和地区,都能坚持做到包容开放,从而走上质量型发展、内涵式发展道路。
当前,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成为国内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标志着中国正在用一种包容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准确把握“扬长”和“补短”的关系。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新时代十年的一连串成绩,实属来之极为不易,这份成绩的背后,关键在于我们探寻到了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的科技创新道路,尤其是在科技研发、资本运作、项目孵化、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形成了诸多的优势。
进入新时代,只有扬产业特色之长、青山绿水之长、创新驱动之长、生态文明之长,做到创新布局上更“准”、技术攻关上更“实”、成果转化上更“强”,才能真正让中国式现代化这个轮子转起来、快起来。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制约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人才短缺、机制缺失、技术滞后等方面的短板仍然存在,想要从根本上增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关键还是要营造鼓励创新“容错纠错”的良好氛围,更要加快构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人才培养选拔机制,加大对重大科学问题超前部署,建设高水平的科研基地,发展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才能真正补齐短板、创造优势,擘画独一无二的中国式现代化新蓝图。
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论文1000字篇2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青春动能”在暖阳和风中,我们迎来了第104个“五四”青年节。
“要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殷殷嘱托吹响了青年奋斗征程的号角。
作为新时代的生力军、先锋队,我们广大青年要将青春“小我”融入强国“大我”,高扬信仰之“帆”、掌稳为民之“舵”、勤划奋斗之“桨”,为中国式现代化“巨轮”破浪前行、行稳致远注入更多青春“动能”。
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坚定高扬信仰之“帆”。
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否则就会偏离航向、丧失灵魂。
回顾中国共产党人探索追求现代化的100多年风雨历程,从一开始就洋溢着浓郁的青春气质,中共一大代表的平均年龄是28岁,这恰好是__当时的年龄;新中国成立不久,广大青年就热烈响应党发出的号召,“把青春献给祖国,到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如今,在疫情防控、乡村振兴、抢险救灾一线,一批批“80”后、“90”后甚至“00”后冲锋陷阵、勇闯敢干,将青春之歌谱写在祖国大地上……“理想如晨星,借星光航行”。
广大青年要从党的光辉历程和杰出楷模的先进事迹中汲取精神养分,在新的航程上高扬信仰之“帆”、筑牢信念根基,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才能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巨轮”不偏向、不动摇、不迷航。
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初心把稳民生之“舵”。
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掷地有声的誓言,更是念兹在兹的行动。
从过去几亿人愁吃缺穿,到14亿人全面小康;从新中国成立之初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几十美元,到现在突破 1.2万美元。
“一个也不能少”的誓言,书写在亿万人民的生活巨变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步入现代化,同样不能落下一个人——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和价值追求。
广大青年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时刻把自己看成人民中的一员,把稳“民生之舵”,做到“知民情”,清楚明白群众的地位,“沉下去”、“面对面”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忧所急、所需所盼,真正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护民利”,把群众当亲人,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汲民智”,思路在群众中,办法在群众中,希望在群众中,尊重和激发首创精神,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成果源之于民、惠及于民。
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担当勤划奋斗之“桨”。
回首来时路,几多风雨,几多壮志,几多辉煌;砥砺再前行,后疫情时期、国际地缘政治冲突相互交织,发展稳定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注定是险滩和暗礁横亘,光荣与梦想交汇,可以说未来的国际竞争,就是青年人的竞争。
“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青年脚踏实地,迎接挑战。
广大青年要勇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韧劲,面对“烫手山芋”主动迎难而上,勤划“奋斗桨”、勇开“顶风船”,主动到基层一线、复杂环境、攻坚前沿去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坚韧执着,登高望远,勇立潮头,抓住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大好时光,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同时也要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格局胸怀,甘当铺路之石、愿抓未成之事,不问前程、接力奋斗、久久为功,用奋斗的双桨划动青春之舟驶向瑰丽彼岸。
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论文1000字篇3执“笔”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答卷”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开局之年的“关键一课”,广大党员干部当从中汲取思想伟力、精神动力,执笔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协调发展、和谐共生的“新答卷”,在迈上新征程的道路上奋力铺展开中国式现代化新图景。
厚植初心使命“鲜明本色”,执“为民之笔”奋力书写“共同富裕”的民生答卷。
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百年来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以举国之力完成了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脱贫攻坚事业,为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书写好“共同富裕”的民生答卷,要瞄准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坚持“民生”跟着“民声”走,将平日工作的“辛苦指数”转化为群众的“幸福指数”;要激活共同富裕的“发展引擎”,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凝聚共同富裕的“奋斗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心聚力、砥砺奋斗,走好共建共治共享的共同富裕之路。
厚植文化振兴“鲜明成色”,执“奋进之笔”奋力书写“协调发展”的文明答卷。
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富口袋”与“富脑袋”同等重要。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既注重物的全面丰富,又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既涉及物质的富足,也强调思想的引领、文化的滋养、精神的支撑。
书写好“协调发展”的文明答卷,在夯实现代化物质条件,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要注重补齐“精神食粮”,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铸魂的基础性工程,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要注重挖掘“内在联系”,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要注重推进“同频共振”,汇聚“同心同向”的强大力量,全力构筑精神文明新高地。
厚植美丽中国“鲜明底色”,执“发展之笔”奋力书写“和谐共生”的生态答卷。
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
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人与自然的深度融合,探索走出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时代的现代化新路,达到和谐共生状态。
在新征程的奋进过程中,书写好“和谐共生”的生态答卷,要致力于绿色低碳全面化,严守绿色发展“底线”和生态保护“红线”,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要致力于污染防治多样化,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要致力于治理水平现代化,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协同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论文1000字篇4点亮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辉光”上下五千年,文明长河绵延不息;纵横九万里,文明辉光照亮征程。
领略魏晋风骨,饱览汉唐气象,步入宋元境界,品鉴明清韵味,从诗词歌赋到琴棋书画,从礼乐典章到诸子百家,我们从中华民族无比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获得了无比强大的前进动力,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博采众长,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文化力量。
铭记苦难辉煌,探源“熠熠生辉,源远流长”的文化品格,赓续文化自信“基因密码”。
作为一个具有科学性的时代命题,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破浪前行、繁荣发展的精神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