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对学生认知活动影响的必要补充摘要:现在,我国教育界已能够比较普遍地认识到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
然而,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还普遍存在重智力教育轻非智力现象。
本文旨在充分认识挖掘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方面所起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索的开发和利用。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并果。
正确认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团素的关系,纠正重智力教育轻非智力教育现象,倡导智力教育和非智力教育并举的全面人才培养发展观。
关键词:智力教育;非智力教育;人才培养从古代到近代,我国学校教育主要注重知识传授和知识积累,选拔人才的主要形式是通过层层的知识考试。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学生智力理论研究的发展以及我国教育日益的正规化、科学化,我国教育界实现了由重视知识积累到重视智力发展的重心转移。
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教育理论又从重视智力的视角转移到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并重,这样,我国在教育理论上主要经历了“重知识传授和知识积累—重视智力—重视非智力因素—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并重”四个阶段。
随着教育理论研究不断深入,我国教育界已能够比较普遍地认识到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
关于该问题的研究也正在逐步走向深入。
写作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充分认识挖掘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方面所起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索的开发和利用。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并果。
正确认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团素的关系,纠正重智力教育轻非智力教育现象,倡导智力教育和非智力教育并举的全面人才培养发展观。
本文着重论述非智力因素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和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问题,为了进一步揭示非智力图素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首先弄清智力的概念及其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一、智力及其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一)什么是智力智力是心理学中争论最多的概念之一,据统计,智力的定义多达70种之多,那么智力的本质是什么?学者们对此观点不一,官能心理学家把智力看作是先天赋予的官能;经验心理学家把智力看作是在外界影响下形成的联想,而心理学家皮亚杰不同意这两种观点。
他认力智力的本质是适应,即主体在与外界发生作用的过程中,不断近行自我调节,从而产生的对外界“适应性”的活动。
这些有关智力的观点,都只强调了某个侧面。
现在,一般认力:智力是认识能力,是保证人们成功地进行认识活动的各种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为了进一步认清智力的本质,我们再作以下几点说明:1、人的智力水平的确有。
“超常”、“中等”、“跃等”之分。
2、智力的高低不排除先天因素的影响,但主要是在后天的生活学习中发展的。
3、智力不是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的简单相加。
而是各种因素的有机结合,即各种因素组成一个完整结构。
(二)智力在学习中的作用智力在学习中如作用分不可言喻的,我们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来认识:1,智力水平不同,在学习过程中,接受知识速度是不同的。
智力水平高的学生可以做到课堂的知识当堂消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智力水平低的学生就需要在课后进一步加工后,才能接受,与智力水平较高的学生比。
可谓是“事倍功半”。
再者。
智力水平较高的学生。
在学习中更愿意运用发现式学习,不满足于“一知半解”。
“填鸭式”教学形式是他们所讨厌的。
智力水平低的学生在学习中更多地运用机械的接受方式进行学习,这样的学习,在小学时成绩还好。
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的复杂性及难度增加。
学习成绩便会逐渐下降。
2、智力水平不同,学生在学习中达到的高度不同。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曾提出人有上智、中人与下愚三种。
正好与现代划分的“超常”“中等”“低常”三种智力类型相当。
抛开非智力因素。
只从智力因素来说。
其一般趋向是,超常(上智)儿童能取得最高层(尖端人才)学习水平,中等(中人)儿童能取得一般学习水平(—般知识分子),低常(下属)儿童只能取得较低水平。
当然。
这仅是在假定非智力因素相当的前提下。
3、智力水平不同,在学习中呈观的风格不同。
智力水平较高的学生。
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一般是轻松愉快,活泼潇洒的。
智力水平较低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般是“眉头”紧缩”。
好象千斤重担压肩。
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是重大的。
知识有些学生由于非智力图素的干扰。
本来比较优异的智力水平,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和运用。
二、非智力因素及其在学习中所起的作用(一)非智力因素的定义我国一般称‘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西方讲“人格因素”对学习活动的影响。
苏联则讲“个性品质”在学习中的影响.我们认为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其他各种对学习有影响的心理因素。
用“非超力因素”这个概念。
要比。
“人格因素”“个性品质”恰当。
非智力因素的问题。
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测量学家韦克斯勒提出来的。
他通过大量的测试实验和长期的临床实践,1950年正式提出了非智力因素的问题,他认为非智力因素是个体内部的动力体系。
而对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在国际上是1980年第22届心理学大会召开以后提出的。
我国是以1983年燕国材教授的《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1]一文为标志的。
这层文章当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大的反响。
后来报刊上也不时可以见到论述非智力因素问题的文章了。
关于非智力因素的定义。
现在国内没有统一答案.说法虽然不一致。
但内涵与外延都差别不大。
其基本内容就是:不直接参与但却制约整个智力或认识活动的除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
一般来说。
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
从心理学角度讲,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属个性倾向性方面。
气质、性格属于个性心理特征万面。
因而,非智力因素更多地是从一个人的个性心理中体现出来的。
(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非智力因素是学习中的动力系统。
对学习中的操作系统起动力作用。
具体来说.不同的智力因素又各有自己的独特功能。
下面,逐一体阐述:1、兴趣与动机:在个性倾向性中。
兴趣和动机是最现实成份。
其他成份往往转化为兴趣或动机。
其在智力活动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任务的选择与确定研究表明:如果儿童的操作动机是为了获得对自己能力的积极评价.而不是增强能力,那么;他在发挥能力之前,需要确认其能力是高的。
否则,他将选择隐藏成保护其能力的任务,使之不被消极评价(虚荣心作怪),但如果儿童的操作动机是为了增强能力。
而不是为了获得对自己能力的积极评价,那么,即使他对其能力估计是低的。
他也将选择挑战性的任务。
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建立一种适于学生发展的宽松气氛,不以—次考试分数。
一次“失败”,而给学生下结论,从而使大多数学生敢于选择与学习有关内挑战性任务,达到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
(2)维持智力活动的进行许多研究表明。
认职内驱力、自我提高力都与学习任务完成的坚持性呈正相关。
有人对成就动机强和成就动机弱的两组被试在完战非常困难的认知任务时表现出来阳坚持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
成就动机强的被试中有46.7%的人能坚持到规定的时限,而成就动机弱的被试中仅有2·2%的人能坚持到规定的时间,在艰苦的智力活动中。
必胜的信念,适度的成就动机是必备的前提条件。
(3) 影响智力操作效果。
研究表明。
过强或过弱的动机都不利于智力活动。
动机强弱适度完成作业的情况最好.年复一年的“复读生”,平时成绩还可。
一到正式的升学考试动机过强.心理压力太大.影响智力水平的友挥。
往往难以取得好成绩。
“兴趣多走向成功的第一道门”。
研究表明。
学生内学习兴趣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显著正相关.2、情绪和意志著名心理学家林传鼎教授曾指出,“增进智力的同时。
必须提高情绪的稳定性.抑制冲动性.否则智力是提不高的,即使提高也会出现反复。
”研究表明.情绪强度差异同智力操作效果之间呈字相关。
也就是说.过低成过高的唤醒水乎,都不及中等唤醒水平效果好.过高会“得意志形”.过低会“无精打采”。
—般地,愉快的体验推动个体趋向客体.不愉快的体验促使个体调整自己的行动.以便获得愉快体验.如;成功者(已获愉快体验)再选的作业较难.而展遭失败者相反.当然,个别特殊的情况也是存在的.意志的主要作用是排除智力活动中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干扰与困难。
以维持智力活动的持续进行,实现预期目的.意志的基本品质及其在个体身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意志的自觉性,意思的果断性、意串的自制性。
意志的坚持性等万面.一般说。
意志品质较高的人在活动中表现出如下特点:做任何事情绝不凭一时冲动。
总会三思而后行.并且具有坚强的毅力,能为自己确立的目的而吃苦耐劳。
因而,往往能取得较高的成就.3.气质,性格与认识方式这些因素,使个体之间在智力运动风格上表现出明显的个性特色,这三种因素也是对智力活动影响较大,容易使教师、家长、同学凭某些独特的智力色彩而浮浅地判断某人的智力水平的高低。
具体来说,气质影响表现在对智力活动的性质和效率上。
比如。
粘液质与抑郁质的人.住往能操作精细、认真踏实.多血质与胆倾的人.则将神饱满,精力充沛,在认识活动中可保持较高的灵活性和力量强度等。
缺乏心理学知识的人,往往会把后两种气质类型的学生当成是“聪明者”。
将前两种气质类型的学生判断成“实干者”。
这是一种片面判断,实际上,任何一种气质类型里,都存在智力水平较高的学生。
也存在智力水平较低的学生.根据“皮格马利分效应”可知。
教师、家长的这种简单判断往往会影响到学生的智力活动.性格对智力活动的影啪现在对智力发展曲制约上,儿童在学习过程中。
对学习的责任感、坚持性、主动性、自信心.好奇心等性格特征,会增强学习效果,促进智力的提高。
压抑、自卑、孤僻、悲愁等性格,会抑制和阻碍学生的智力活动.其次,性格特征也能补偿智力与能力的某些不足.如“笨乌先飞、“勤能补拙”。
许多优秀人物。
不仅有较高的智力水平,而且也有良好的性格特征.认识方式是一个人在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中经常采用的.受到偏爱的和习惯化了的态度和风格。
它的一个主要方面。
就是“场依存”一一独立性特征.在信息加工中,对外在参照有较大依赖倾向的人,叫场依赖性。
这类人特别易受暗示:对内在参照有较大依赖性的,叫场独立性。
这类型的学生.一般数学成绩较好,独立性较强.此外,认识方式的差异还可表现为感觉通道的差别。
如有的学生听说助学习效果特别好,有的学生看书学习的效果特别好.还表现在冲动学习方式与反省性学习方式的差别、结构化学习方式与随意性学习方式的差别等。
概括地讲,非智力因素的各种成扮在智力活动中的作用是不同的.个性倾向性的功能主要是为活动提供动力,情绪和意志主要是通过内在的心理过程影响认识活动、气质、性格与认识方式是以一种习惯化的方式来影响认识活动的,但是,它们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影响制约着智力活动.前面,我们较详细地探讨了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功能。
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了非智力因素在智力活动中的作用品重大的。
智力能否得到较高程度的发展和利用,从某种程度上说,非智力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因而我们在重视学生智力开发的同时,必须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