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单元写作《抓住细节》课堂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写作《抓住细节》课堂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写作抓住细节环节一:比较一下两句句子的表达效果A.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

B.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四肢,挤得我只能缩在一角的席子.上。

选自课文《阿长与<山海经>》,“她”是指阿长,当时的作者对阿长的情感是实在不大敬佩她,甚至有些讨厌。

A句写了阿长的睡姿: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以至于“我”没有翻身的余地,形象地刻画出她睡相粗俗、令人生厌的特点。

A句抓住人物的具体表现进行描写,相对B句能够更生动地体现人物特点和作者的情感。

这样细腻的表现,在《阿长与<山海经>》中还有不少。

比如下面这个片断。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作者表现阿长对我的关爱,是通过阿长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的具体语言描写,表明没有文化、连书名都不知道的阿长,居然能买来我渴盼已久的《山海经》。

通过这个语言描写细节,表现阿长对我的关爱我们再来看一个文学作品中的例子。

如果我们要写一个人很吝啬。

我们可以直接说这个人很吝啬但是吝啬到什么程度,就无从感知了。

我们来看看《儒林外史》中,作者如何刻画严监生这个人的吝啬。

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

诸亲六眷都来问候。

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

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

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

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

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大侄子.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

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

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这段文字刻画了严监生弥留之际,连话都说不出来了,却还舍不得灯油这样的具体表现。

他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亲人第一次误解他的所指时,他把头摇了两三摇。

第二次误解时,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这里的描写充分感受到,严监生对众人不解其心意,焦虑心急如焚。

第三次误解时,两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他连说话的气力都没了,却还执意伸着两个指头,直至赵氏指出:他是恐费灯油。

挑掉一茎灯草后,严监生终于点了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作者紧紧扣住,严监生的动作、表情,将他的吝啬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在写作中要表现人物特点表达自己情感时,可以用类似“他和关爱我”“这个人很吝啬”,这样评判性的语言,也可以抓住某些细节展开具体描写加以体现。

前者是做出基本判断,后者则是生动的表达。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如何运用细节描写来表情达意。

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71页,圈划出第一段第一句话。

了解什么是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细微刻画,往往能起到以小见大、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写作中往往可以借助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创设氛围意境、推进故事情节、升华文章主题等。

同学们在进行细节描写时,要关注以下三点:第一是真实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真实的细节是对生活细致观察的结果。

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需要观察。

对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

鲁迅先生就很善于观察他身边的人。

如:佣人阿长、三味书屋的教书先生。

他观察并捕捉到了这些人的显著特征,运用细节描写,对他们进行了传神的刻画。

比如:《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的睡姿是摆成一个大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寿镜吾老先生读书时的情形是这样: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这些都源自于作者对生活中的人物观察细致。

抓住了人物显著的特征,才会写得如此真切,让人难忘。

第二是典型细节贵在精而不在多,要善于抓住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细节来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比如《台阶》中父亲洗脚这个细节。

我们来回顾一下。

盆水冒着热气,父亲就坐在台阶.上很耐心地洗。

因为沙子多,父亲要了个板刷在脚.上沙啦沙啦地刷。

后来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

我为他倒水,倒出的是一盆泥浆,木盆底上还积了一层沙。

选取父亲洗脚时用板刷刷脚洗好之后,脚还是黄几几的泥土色,木盆底上还积了一层沙的细节,非常典型地表现了那个一辈子的在土地上辛勤劳作的农民形象。

第三是生动细节描写,生动让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

我们来看看《台阶》中父亲踩黄泥这个细节。

一个“浮”字形象地写出深秋清晨,描写了水珠给每一根细发造成的压力,修饰语“艰难”,呈现了每一根细发不堪重负的状态,也向我们展现了父亲不辞辛劳的样子。

从晃、滚、滚满,写出了父亲踏黄泥额头上的露珠不断滚落的过程,简洁又生动的用词增添了文章的文采,也突出了父亲的艰辛。

综上所述,在运用细节描写的时候,要注意真实、典型、生动,更好的为写作目的服务。

接下来,我们学习一些细节描写的方法,环节二学习一些细节描写的方法一、对肖像的细节描写,同学们来看这张图片图中人物是鲁迅先生,我们要对鲁迅的肖像进行细节描写的话,你会关注到哪些细节,会表现出哪些特点?如何写出鲁迅先生的特点呢?首先我们可能关注到先生锐利的眼神、浓密的眉毛、浓黑的胡子等局部细节。

接着我们还可能会留意到脸型、发型等方面的特点。

观察到这些特点后,如何生动地呈现出来呢?我们可以借鉴阿累先生在散文《一面》中的描写。

他是这样写,他的面孔是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

头发约莫一寸长,原是瓦片头,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

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作者抓住鲁迅先生最显著的外在特征:脸型、发型、胡须来进行描写,比如:瘦得教人担心,一根根直竖着的头发,像浓墨写的隶体“一”的胡须等。

作者还关注到了鲁迅先生的内在精神面貌: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

这些语句表现了鲁迅先生虽然病瘦却精神抖擞的特点。

这些细节描写中对鲁迅先生的敬佩之情。

可见,写好一个人物的肖像要能够凸显人物的精神风貌,捕捉能体现人物内在精神的外部特征,细腻的刻画这些外部特征,并融入作者的情感。

这样才能让笔下人物活起来我们来练一练,比如我们要写我的老师。

你该如何对老师的肖像描写?首先确定一位令你印象深刻的老师,请你想一想这位老师的肖像有哪些富有特点的细节?这些细节可以呈现出这位老师什么样的个性特征?比如“”1.老师有着怎样的眼神、笑容?2.老师在穿着打扮上有何特点?3.老师有没有标志性的表情?在捕捉细节的时候,我们要尽量发现这个人物与众不同的地方,最能体现其个性特征的地方。

如果要对人物的行为举动也进行细节描写的话,可以怎么写呢?我们还是要先借鉴课文。

《台阶》中有这样一段细节描写。

有一天,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噔噔噔,很轻松地跨上了三级台阶,到第四级时,他的脚抬得很高,仿佛是在跨一道门槛,踩下去的时候像是被什么东西略了一珞,他停顿了一下,才提后脚。

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

前三级台阶,父亲很轻松就跨上去了,作者写的也很轻快。

接下来第四级台阶时,作者放慢节奏,用慢镜头的方式呈现年迈的父亲跨第四级台阶的动作。

先是把脚抬得很高,在空中停顿了一下,然后再提后脚。

作者把一个细小的动作分解,就像是那种慢镜头在呈现。

从中我们读到父亲对于新台阶的不习惯、不适应,以至身子晃一晃,水泼了出来,父亲也因此闪了腰。

通过这样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极其传神地刻画了父亲造了九级台阶的新屋之后,反而不自在的情态。

可见,在对动作进行细节描写时,要准确使用行为动词,同时可以通过分解动作、定格动作的方式,细致刻画人物行为举动的细节,具体生动地展现人物特点。

请大家尝试对老师写板书的动作进行细节描写,我们可以把写板书这个行为加以分解。

比如:1.老师是怎么握粉笔的?2.老师写板书时的力度、速度怎样?3.老师又有什么习惯性的书写动作?4.老师是如何擦拭板书的?当然,这里只是略举一例,同学们也可以选择老师其他的行为举动,进行细节描写。

六年级,是大家学习过《盼》这篇课文,文中有这样一段细节描写,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说来也怪,雨果真像我希望的那样停了。

四周一下子变得那样安静。

我推开窗子,凉爽的空气扑了过来,还带点儿腥味。

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

可雨点儿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作者抓住雨后凉爽的空气、明晃晃的路面、杨树上的雨珠等细节从视觉、触觉、嗅觉等多种角度,很有层次的写了小主人公的所见所感。

突出了小主人公此时内心的喜悦,而正是这种喜悦更出现了小主人公对第二天下雨的热切期盼,富有童趣。

可见,写人叙事的文章中对环境的细节描写的为表达人物情感服务。

对环境进行细节描写时,可以调动多种感官充分感受,并发挥想象和联想,把环境特点、人物个性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我们再来练一练,还是写我的老师。

这次我们尝试写写老师办公环境中的一些细节。

比如:1.老师办公桌上放了什么特殊的教学用品?2.还有什么其他特别的摆设吗?3.这些物品是怎样摆放的?4.墙上有什么装饰吗?5.这些摆设表现了老师什么样的个性特点?等等。

我们来简单梳理一下,1.首先,在描写人物的肖像时,要抓住所写对象的特征。

不仅展现其外在特点,更要凸显其内在精神风貌。

2.其次,我们还可以具体描写人物的行为举动,准确使用行为动词,同时可以通过分解动作、定格动作的方式进行细微刻画,让读者仿佛,在看特写镜头、慢镜头。

3.我们还可辅以刻画环境中的细节,为表现人物、深化主题服务。

细节描写,是为表达的需要所服务的,本节课只是列举了一些常见的细节描写的方法,同学们还可以在课外的阅读、写作实践中学习更多的细节描写的方法。

三、接下来我们就要进入,迁移运用环节了叮铃铃,上课铃响了,小A今天上学迟到了,老师问他,他惭愧地解释是起晚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