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当代的择偶标准我就年龄、容貌、身高、学历、职业、婚姻状况、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国际婚姻等9点谈到的只是当代国人择偶观概略的框架。
其实,一桩美好的婚姻更决定于它的内涵。
如果说上述框架是冰山浮在海面上的部分,那么内涵就是掩在水下的部分,水下的部分更凝重在我们有了最基本的生活着落后,相信没有比选择一位爱人更为重要的了,因为一桩美满的婚姻乃是人生幸福最大的收获。
诚然,当代信息爆炸的社会使得我们对性爱的非单一性和临时性日益宽容,可这丝毫不会弱化,也许会更加强我们的内心对于一个能够真正成为夫或妻的人的深切渴望。
我们无法预测这个夫或妻最终是谁,但正是基于要和他(她)结婚的考虑,我们必然会拟出某种大致的框架来,它既是理想的也是现实的,时时还不断地作出调整。
最近,笔者从“安徽爱之桥联谊中心”的数据库里随机抽出5000份会员资料(男女各半,年龄背景各异),作了概略的统计分析,归纳如下——一、年龄:仅在20多年前,大多数女性要求婚配的年龄差只在2-3岁间,那时相差5岁已属偏大。
可今天只要其他条件相宜,年龄差已不是最重要的了。
虽说多数22岁以下的未婚女性还是要求年龄差在5岁左右,但不少26岁以上的未婚女性已对年龄差给予了较大的宽限。
约半数的年轻离、丧女性和多数中年女性已将与男性的年龄差放宽到10岁左右,而相差在15岁左右或更多也不是不常见的。
有人说这种婚姻渗入了势利的成分,也有人认为这是不再年轻的女性出于无奈,但由其所形成的深爱的例子并不在少数。
一位52岁的丧偶的杂志男编辑和一位28岁的未婚女护士在结婚时表示:他俩很幸福,因为他俩有共同的志趣和对人生的理解,他幽默宽怀,她善良柔和。
与此相反,部分女性也开始接受“姐弟恋”的婚配观念。
这些女性多是经济独立或成功的白领,也不太在意男性的财力,她们认为年轻一些的男性会带来更多生活的情趣,而一些年轻男性也乐意这样的结合,感受成熟的风韵或互补。
有一位33岁的离婚女工程师和一位25岁的未婚男电工结婚3年,又生了一个女儿,感情依然如初,说明“姐弟恋”的婚姻预后并不如一般人想像的风险,也许别具风光。
随着越来越多白领女性事业的成功,这类婚姻或许会在一定范围内形成趋势。
但就大多数年轻的未婚男性而言,他们还是普遍接受同龄相仿或小几岁的的女性。
可多数33岁以上的无论未婚或离婚的男性还是希望与女方婚配的年龄拉开适当距离(小自己5-7岁),当然视具体情况他们会灵活处理。
二、容貌:在人类的两性关系中,美貌是宝贵的资源,尤其是对女性。
一张美丽的脸会使许多事情变得容易,也可预期情爱的欢乐。
但在我们实际婚姻的操作中,却并不是越漂亮就越有优势,相反过于漂亮的容貌反会给对方带来压力,产生不踏实、不易亲近或不安全感。
再者,漂亮若失去内涵作依托,矫揉造作,反会令人生厌。
其实无论男女,只要看上去顺眼或耐看(容貌客观评价60分以上),多数是会被另一方在最初约见的10分钟内接受的,若再加上内涵和气质的充实,是完全可以胜过容貌90分上而徒有其表的人。
同时又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当代人的审美观已不再划一,甚至大相径庭,情人眼里确出西施。
一位32岁的才貌双全的大学副教授,约见过多位秀丽白领女性均未如愿,最后看中的是一位长相普通的幼儿教师,他说自己也很难究其为什么,也非萝卜挑花了眼,确实是喜欢她的,因为她的气质有点张惠妹的味道。
不过在两性择偶中,太有缺陷或丑陋的容貌(包括残疾)不能不是一种深深的遗憾,但也不必过于沮丧,统计表明:整个人群中有3%的男或女是完全可能忽略婚配关系中的容貌而倾心相爱的。
三、身高:对男性而言身高比容貌更重要。
女性倾慕高大的男性(不宜太高),既有获得安全的心理需要,也有希冀被征服的心理需要。
大多数女性(即使自己不高)对男性身高的要求仍以1.75m-1.78m 为理想,以1.70m为底线,年轻女性更是注重此点。
但矮个男性如能以其他方面的优势作出弥补,不少女性是可以让步的,因为文明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头脑的竞争。
但现在不少1.75m左右的男性反而更喜欢相对娇小的女性。
虽说女性1.65m的身高最完美,可1.60m左右的身高适应面却最广,而1.70m以上的身高其选择面在缩小。
以往男女身高最佳配合差在10cm的概念已被打破,现在身高差在15cm甚至更多已属正常,这里可能与当前男性外在压力过大,需要转移释放于娇小形体的心理因素有关。
有趣的是,不少身高在1.65m左右的男性反倒要求女性身高在1.60m以上,甚至高于自己也不介意。
一位只有1.64m高的私营业主坦诚道:“我希望有一位修长的妻子改变多年来我在他人眼中‘矬子’的印象,来平衡我心中的自卑感,同时高个子的妻子也会为我带来快感,我还在意后代的遗传。
”四、学历:在国家公务员录取标准已设定正规本科门坎,硕士博士更好的今天,学历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人才市场也是如此,稍微像样的工作也要本科以上。
一时间,学历尤其成了年轻人(特别是年轻男性)的第二身份证和门面。
多数年轻未婚的女性很看重对方的学历。
年轻男性初入社会,财资和社会关系积累较少,过硬的学历也许预示更好的前途,同时学历在一定意义上也体现出人的智力和文化修养水平。
虽然,多数男性并不特别要求女性的学历,但可以肯定的是,一个容貌清秀的女大学生总是大多数男性(特别是成功男性)所欣赏的妻子。
现在已有很多年轻的学士以上学历的男性,以及已具备了一定经济基础或社会关系的男性对女性的大专以上学历作了硬性要求,他们认为文化女性别具动人的格调,更易触及两性关系中的精神与灵魂的一隅。
不过,随着今后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一些年来学历所显示出的高人一等的作用,会日趋淡化,这在中年女性(包括知识女性)的择偶观中已反映出来,对她们来说,徒有文凭并不能证明更多,文凭也不必然走向日后的成功,置身于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未知数太多,许多高学历的人考不过低学历的人,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英雄不论出身低,男性社会现状的本身,才最最具有说服力。
如一位34岁的农村打工出身的建材公司老总,初中还未毕业,欲找一位贤内助,竟引得3位女本科生和1名女硕士生抛来绣球,其中一位24岁的女中学教师这样说道:“我并非俗气到只看中了他的钱袋,而是更欣赏他所具有的丰富人生阅历和实际才干,他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那种指挥若定,运筹帷幄的气势,和我在大学课堂上听经济学教授纸上谈兵的感觉,不可同日而语,我迷恋前者。
”五、职业:有许多好的,令人羡慕的职业(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家垄断性行业等)对婚姻的助益不仅在于它的稳定性和高福利性,还在于它的社会优越形象性。
可当前社会金融危机,粥少僧多,拥有这样一份好工作实属不易。
虽说自我创业发家致富颇具蛊惑,但若刚才起步,绝非10多年前的易事,这点你只要问问那些个体户,是想继续开店营业还是想进事业单位拿工资吃饭就知道了。
虽说现在不少男性也关注起女性的稳定职业,但并不如多数女性都希望男性拥有一份旱涝保收的好工作那样同一。
女性对男性的这种职业偏执反映出她们对一般性生产服务企业前景的不乐观,对可能失业下岗的恐惧,对婚姻经济安全系数的关注,还有就是人的职业的不稳定性也可能导致心态和情感的不稳定。
但近年来已站稳了脚跟的个体私营业主(特别是代表高科技新兴行业的开拓者们)的择偶优势却别开生面,具有很大空间,他们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公务工作者们一样,也是各年龄层女性追求的热点。
在很多时候,女性嫁人嫁职业的倾向,当然有可辩解的理由,但在未来更加动荡的中国社会结构的改造中,谁能拍胸脯肯定会有终身的铁饭碗或金饭碗呢?六、婚姻状况:尽管大多数年轻未婚的女性还是不考虑离婚的特别是有过孩子的男性,但也有不少年轻女性(特别是性格独立的)对男性的婚史已不太介意,而更关注男性的其他方面。
以往未婚女性若嫁离婚男性被认为是吃亏或“填房”的观念已大为弱化,许多父母于此虽有异议或保留,也不再激烈反对,这里显示出我们越来越宽容彼此过往的性经历的文明开放的心态。
但一些自认为条件较好的中年男性仍要找未婚或未育的女性,他们或是还想要个孩子,或是认为未生育过的女性于己更具情感的独占性。
事实上,中年男性再当一回“爸爸”,多半会力不从心,最后的结果未必看好。
再者,部分未婚的男性也不再排斥离婚的女性,甚至对方还生过孩子,这些男性有的还很优秀。
一位师大毕业的27岁的未婚硕士公务员,和一位同龄的有了一个两岁女儿的离婚小学教师相爱结婚,也不准备再要自己的孩子。
他说:“以东方标准衡量,我可能做了一件傻事,但以西方标准衡量,这很正常,因为在我的心中,这个世界还没有替代她的人。
”现在3年过去,他更加肯定自己的选择。
七、经济状况:经济状况就是对金钱的占有量以及支配程度与能力。
当代社会,除少数为理想主义而战的人们外,大多人毕生的努力,几乎都要殊途同归地表达为金钱的概念。
金钱,对人具有最终的发言权,有点悲哀,可迄今为止,人类还没有更好的发明,如像金钱这般能神奇有效地调节和促动各种复杂的社会与人际的关系。
又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化,各阶级和阶层的重组,许多人无法把握明天的局面,可能也只有金钱才能加强其安全的系数,而安全系数又正是人类的婚姻所敏感的,特别之于女性。
不过,在实际婚姻的选择中,候选者相对拉开距离的经济状况并不具有决定意义,人们还是以综合条件来衡量,并考虑对方预期发展的潜质。
但巨额金钱的筹码,却十分可能掌控婚姻。
一个青年爱一个姑娘,她是他心中的女神,可姑娘却嫁给了一个财主,青年为此心碎,这是一个古老又古老的故事,这故事每天还在复述。
但反过来看,我们却未必能简单推导金钱只能买到“性”而不能买到“爱”的结论。
事实是,世上的任何人都不是单个体,都是某种社会关系的存在,尽管我们的内心多么不愿承认,金钱,作为一种强大的社会关系,是世俗社会成功的见证,是沉重的力量,无疑也在人类两性的关系中,大大加强着“性”魅力。
八、家庭背景:相比较个人自身的素质和现状,大多数人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太看重对方家庭的背景。
但在大致相等的条件下,甚至一定偏差的范围内,人们仍会选择家庭背景更好的另一半。
有一些女性很介意对方的农村家庭背景,即使他自身状况不错,这主要是怕日后他家里人生灾害病带来的负担。
但另一些女性却喜欢农村出身的孩子,因为他们的身上体现质朴和面对困难的坚韧。
不过,来自重要社会关系背景或具相当经济实力家庭背景的“一般化”(非个体素质优秀)的子女在择偶中还是具有强大优势,因为这种婚姻的结合对于低位的一方来说,本身就是人生的一大跨越,节省了自我奋斗所需的时间精力,所以不少个体素质优秀的男女还是看重它。
九、国际婚姻:国际婚姻在发达国家里很普遍,但受制于多种因素,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通婚并不容易,且多少带有功利性。
中国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巨大的发展和成就,已使许多期望外嫁的女性变得成熟和理智,但能选择到更好的外嫁仍具诱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