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传统疗法
2、手阳明大肠经
曲池
定位:前臂肘关节,曲肘,在肘横纹的外侧端 凹陷处,或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主治:热病,吐泻,齿痛,咽喉肿痛,皮肤瘙 痒,高血压,上肢疼痛麻木等。 操作:直刺1~1.5寸;可灸。
3、足阳明胃经
天枢
定位:腹部,脐中旁开2寸。 主治:腹痛,腹胀,便秘,泄泻,痢疾,月经 不调等。 操作:直刺1~1.5寸;可灸。
气海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主治:腹痛,泄泻,便秘,遗尿,虚脱,月经 不调,痛经,阳痿,带下,不孕等。为强壮要 穴。 操作:直刺1~1.5寸;可灸。孕妇慎用。
14、任脉
中脘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主治:胃痛,腹胀,泄泻,胃下垂,呕吐,黄 疸等。 操作:直刺1~1.5寸;可灸。
膻中
定位: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主治:咳嗽,胸闷,胸痛,心悸,乳少,呕吐, 噎嗝等。 操作:平刺0.3~0.5寸;可灸。
15、经外奇穴
四神聪
定位:头顶部,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共四穴。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狂等。 操作:平刺0.5~0.8寸;可灸。
太阳
定位:颞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先后约一横 指的凹陷处。 主治:偏正头痛,面痛,目疾,口眼歪斜,牙 痛等。 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或点刺出血。
15、经外奇穴
中医传统疗法
颜纯淳 yanchunchun1986@
中医传统疗法
有利于沟通护患关系
简 便 廉
特点与 作用
明显提高护理效果 作为自我保健养生 家庭社区医疗的济世良法
验
针灸申遗
• 11月16日,中医针 灸被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列入“人类非 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作名录”。 • 黄龙祥:中国中医 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所长
百会
定位:头正中线上,后发际直上7寸,或两耳间 连线的中点。 主治:头痛,头晕,中风不语,失眠,健忘, 泄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 操作:平刺0.5~0.8寸;可灸。
14、任脉
关元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主治:遗尿,小便不利,泄泻,脱肛,月经不 调,痛经,阳痿,带下,不孕等。为强壮要穴。 操作:直刺1~1.5寸;可灸。孕妇慎用。
12、足厥阴肝经
太冲
定位: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的凹陷 处。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胁肋痛,癫痫, 小儿惊风,月经不调,痛经,高血压,下肢痿 痹,足背肿痛等。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13、督脉
大椎
定位: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感冒,热病,疟疾,咳喘、神志病,项 背疼痛等。 操作:向上斜刺0.5~0.8寸;可灸。
四缝
定位:仰掌伸指,第二至第五指掌侧,近端指 关节的中央,一手四穴,共八穴。 主治:小儿疳积,惊风,发热等。 操作:点刺出血,或挤出少许黄白色黏液。
十宣
定位:在手十指尖,距指甲游离缘0.1寸。 主治:昏迷,癫狂,高热,咽喉肿痛等。 操作:钱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15、经外奇穴
胆囊
定位: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阳 陵泉)直下2寸。 主治:急性胆囊炎,胆管蛔虫症,胆结石,下 肢痿痹等。 操作:直刺1~2寸;可灸。
腧穴概述
〃【腧穴的作用】
近治作用:是一切腧穴都具有的共同作用。都 可以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和邻近组织、器官的 病证。
远治作用:主要指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的 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还能治疗本经循 行所及的远端脏腑、组织的病证。
特殊作用:是指针刺某些腧穴时,对机体的不 同状态起着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如心动过速 时针刺内关可减慢心率,心动过缓时针刺内关 则可提高心率。
阑尾
定位:小腿前侧,犊鼻穴下5寸,胫骨前缘旁开 一横指。 主治:急性阑尾炎,消化不良,下肢痿痹等。 操作:平刺0.3~0.5寸;可灸。
腧穴概述到此结束
谢谢收看!
3、指寸定位:
4、简便取穴:
• 两手虎口交叉,食指末端处取列缺。 • 两耳尖直上连线的中点去百会。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法
十四正经=十二经脉+任督二脉
十二经脉:肺大胃脾心小肠,
膀肾包焦胆肝详。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 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 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 胆经、足厥阴肝经。
1、手太阴肺经
尺泽
定位:前臂肘关节,手掌向上,肘部微弯曲,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胸胁胀满,咽喉肿痛,肘 臂挛痛,吐泻等。 操作:直刺0.5~1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少商
定位: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旁约0.1寸。 主治:咽喉肿痛,发热,咳嗽,手指麻木,昏 迷,中风等。 操作: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腧穴概述
【腧穴的定位方法】 1、体表解剖标志定位: (1)固定标志:五官、发际、肚脐、乳头等 等。 (2)活动标志:关节、肌肉、肌腱、皮肤等 等。
2、骨度分寸定位:是丈量穴位最常用的方法。
• • • • • • • • • •
前发际至后发际:12寸。 前额两发角之间:9寸。 天突至歧骨:8寸。 歧骨至脐中:8寸。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5寸。 两乳头之间:8寸。 腋前纹头至肘横纹:9寸。 肘横纹至腕横纹:12寸。 股骨大转子至膝中:19寸。 膝中至外踝尖:16寸。
9、手厥阴心包经
内关
定位:前臂内侧,腕掌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 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失眠,胸痛,胃痛,呃逆, 呕吐,上肢痹痛等。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10、手少阳三焦经
支沟
定位:前臂外侧,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 之间。 主治:耳鸣,耳聋,胸胁痛,便秘,上肢痹痛 等。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2、手阳明大肠经
商阳
定位: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旁约0.1寸。 主治:咽喉肿痛,发热,齿痛,手指麻木,昏 迷,中风等。 操作: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合谷
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中 点桡侧处。 主治:感冒,头痛,齿痛,面瘫,咽喉肿痛, 发热,手掌屈伸障碍,腰痛,昏厥,痛经等。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翳风
定位:耳垂后方,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耳鸣,耳聋,面瘫,腮腺炎,齿痛,扁 桃体炎等。 操作:直刺0.5~1.2寸;可灸。
11、足少阳胆经
风池
定位:后头部,枕骨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 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感冒,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肿 痛等。 操作: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深部为延髓须 严格控制角度与深度;可灸。
足三里
定位: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沿 一横指。 主治:胃痛,呕吐,肠鸣泄泻,消化不良,下 肢痿痹,中风等。为全身强壮要穴。 操作:直刺1~2寸;可灸。
4、足太阴脾经
三阴交
定位: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 方凹陷处。 主治:腹泻,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不孕, 子宫脱垂,小便不利,水肿,下肢瘫痪等。 操作:直刺1~1.5寸;可灸。孕妇禁针。
腧穴概述
〃【腧穴的分类】
经穴:是指分布在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的腧 穴,故又称“十四经穴”。有明确的定位、名 称和归经和主治,是腧穴的主要组成部分。 奇穴:是指具有定位、名称和主治,但未列入 十四正经的腧穴,故又称“经外奇穴”。主治 范围小,但对某些病证有奇效。
阿是穴:又称压痛点、天应穴。是指无名称、 定位,而以体表压痛点或反应点作为腧穴,即 “以痛为腧”。主要治疗局部病证。
6、手太阳小肠经
少泽
定位:手小指末端尺侧,距指甲角旁0.1寸。 主治:热病,昏迷,头痛,咽喉肿痛,目赤, 耳聋,耳鸣,手指麻木等。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后溪
定位: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尺侧掌横纹头处。 主治:头项强痛,目赤,耳鸣,耳聋,落枕, 热病,腰背痛,手指挛痛等。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课程安排
• 腧穴概述 • 针法推拿 • 拔罐及其他
腧穴概述
• 【腧穴的概念及命名】 • 腧穴又称穴位、穴道。 • “腧”与“输”义通,有转输和输注含义。 • “穴”有孔穴、孔隙之意。 • 腧穴分布在经络循行线上,是脏腑经络之 气输注于体表的处所,也是脏腑疾病在体 表的反应点及针灸推拿施术的特定部位。
血海
定位:大腿内侧,髌骨内缘上2寸。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崩漏,闭经,皮肤瘙 痒,膝关节痛等。 操作:直刺1~1.5寸;可灸。
5、手少阴心经
神门
定位:腕关节,腕横纹尺侧端,当尺侧腕屈肌 腱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心悸,心烦,失眠,健忘,癫狂等。 操作:直刺0.3~0.5寸;可灸。
少冲
定位:手小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主治:心胸痛,心悸,热病,中风昏厥等。为 急救穴之一。 操作: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Hale Waihona Puke 7、足太阳膀胱经承山
定位:小腿后面正中,用力伸足,腓肠肌肌腹 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 主治:腰背痛,霍乱转筋,下肢瘫痪,腹痛便 秘,痔疮等。 操作:直刺1~2寸;可灸。
8、足少阴肾经
涌泉
定位:足底,卷足时足前部的凹陷处。 主治:头痛,头晕,昏厥,小便不利,小儿惊 风,癫痫等。为急救穴之一。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7、足太阳膀胱经
攒竹
定位:头部,眉头凹陷处,两目内眦角直上, 当眶上切迹处。 主治:眉棱骨痛,口眼歪斜,迎风流泪,视物 不清,目赤肿痛,面肌痉挛等。 操作:平刺0.5~0.8寸;不宜灸。
委中
定位:腘横纹中央,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之 间。 主治:腰背痛,半身不遂,吐泻,小便不利, 遗尿等。 操作:直刺1~1.5寸,或点刺腘静脉放血;可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