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顯示器及其製程簡介
液晶材料具有流動的特性,因此只需外加很微小的力量,液晶分子即運動而產生不同的排列狀況,如圖1以最常見普遍的向列型液晶為例,藉著電場作用造成液晶分子轉向,由於液晶的光軸與其分子軸相當一致,由此產生光學效果,而如果我們將液晶一開始就適當的安排其排列方向,那麼當加於液晶的電場移除消失時,液晶分子會因為其本身的彈性及黏性,而十分迅速的回復原來未加電場前的狀態。
(A)未加電場前(B)加電場後
圖1 藉著電場作用造成液晶分子轉向,由此產生光學效果
LCD顯示器技術集合材料、光學、機械及電學等科技,在製程檢測方面,亦可見到各式各樣的作法[1-5]。
目前液晶基本上皆是由人工合成,故在液晶分子的特性上可做較為理想的設計,而直接改善LCD顯示的品質。
由圖2中可清楚看出LCD的顯示原理以及其基本架構。
電極OFF狀態
電極ON狀態
圖2 LCD的顯示原理以及其基本架構
近幾年由於電子產業與半導體科技的發展,液晶顯示器應用了液晶原理與半導體製程,在品質及價位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在色彩呈現方面直逼CRT映像管,因此在近年來出現供不應求的跡象,1995年時還有供過於求的現象,到了1996年由於筆記型電腦與個人數位助理(PDA)需求量大增,因此開始廣為流行,從1997年以後許多液晶顯示器製造商訂單應接不瑕的情況看來,液晶顯示器已成為近年的顯示器主流。
LCD製造流程是以TN及STN製程為基礎,其全線為自動化生產流程,此生產線有一中央控制室可監控生產流程[6],如圖3所示。
概述如下:
圖3 LCD製造流程
1.裝片、清洗、塗佈光阻劑、曝光
製造液晶顯示器的主要原料為液晶、導電玻璃和偏光片。
導電玻璃是在高品質的平板玻璃表面真空蒸鍍上一層ITO膜而成,亦即玻璃基板上面有具導電性的金
屬氧化物薄膜。
當整片含有ITO膜的玻璃基板進入生產線後,首先先清洗玻璃板,然後在將光阻劑塗佈在玻璃基板上,再利用客戶訂好的所需要的圖形,如下圖4的方式,將已塗佈光阻劑的玻璃基板加以曝光。
圖4 顯影.蝕刻.清洗
在曝光之後對已曝光之基板做顯影的工作,顯影過程中不需要的光阻膜將被去掉,而蝕刻時,所需要的圖形會被光阻膜保護不受到蝕刻,而藉此去除不需要的ITO膜。
ITO膜蝕刻之後,將會作抽樣的顯微鏡檢查,以確定其蝕刻圖案之正確性。
2.塗佈配向膜
再次清洗基板後,即進行塗佈配向膜,配向膜塗佈時其配向方式是以棉刷依一定方向刷過,如圖5,配向膜可將液晶未加電場前分子做定位的工作,一般前後兩片LCD基板上的配向膜需互成九十度,藉此將液晶分子依序旋轉,如圖6 (A)(B),另外也有以蒸鍍的方式配向,不過成本較高。
圖5 .配向膜塗佈
圖6(A) .配向膜塗佈時前後基板配向膜差九十度
圖6(B)貼近基板之液晶分子順著配向槽排列
3.固膜、清洗、印框
配向膜固化後再次清洗基板,接著將對基板做印框,印膠框的目的是為了之後兩片基板將重疊貼合,而其內可注入液晶,如圖7(A)(B)為自動上膠框的情形。
圖7(A) 上膠框的情形之一
圖7(B)
上膠框的情形之二
圖8(A)為打上膠框後的形式,其中樹脂膠框範圍為LCD基板上每個液晶顯示器板最後裁割的單位,而基板四角公、母十字標線旁有墨點,是為了兩片LCD 基板貼合時當作定位的標準(圖8(B))。
圖8(A)打上膠框後的形式
圖8(B)墨點是為了兩片LCD基板貼合時當作定位的標準
4. 微細墊片(SPACERS)塗佈
圖9 SPACERS自動噴撒裝置
圖9為微細墊片自動噴撒裝置示意圖,而微細墊片的用意則是為了使兩片LCD基板組合後中間有足夠的空間灌入液晶。
SPACERS在噴撒之後需作人工檢測,每一種不同型號之LCD基板都有一種特定的規格,而SPACERS在每1mm 平方中需要60-180顆SPACERS,但人工檢測過於耗時以及效率過低,故目前可利用數位影像處理幫助人眼做自動檢測[5],圖10為其自動檢測之系統佈置圖。
圖10 SPACERS自動檢測之系統佈置
圖11(A)SPACERS檢測位置
圖11(A)為SPACERS檢測的九個在LCD基板上的位置。
而SPACERS塗佈完成顯微實體圖如圖11(B)。
圖11(B)SPACERS塗佈完成顯微實體圖(200X)
5. 組合
圖12(A)(B)為LCD基板自動組合示意圖,其中下LCD基板進入組合機時,底部吸盤會將其利用真空吸住,等到上LCD基板進入後控制吸盤轉動或移動來準確定位且組合。
圖12(A) LCD基板組合間隙
圖12(B) LCD基板組合裝置
圖13為LCD基板組合對位的情形,利用先前曝光及打框時所留下的記號作為定位標準,利用兩組顯微CCD找到LCD基板上兩對定位記號,其中公十字記號需完全在母十字框中才表示定位準確。
圖13 LCD基板組合對位的情形
6.固化、小切割
當LCD基板貼合後,將對LCD基板上之各個單位以鑽石刀頭對玻璃板作切割,顯示板的大小是依其產品不同而有單位大小不同之分,故其自動化切割時,必須依不同之LCD基板型號做可程式處理,如圖14。
圖14 自動化切割
7.灌入液晶
圖15 灌入液晶
圖15為LCD顯示板灌入液晶的製程,將中空的LCD顯示板放入一真空的密封箱中,藉著基座的固定將小切割後的LCD顯示板固定住,再由下方的海綿提供液晶,由於密封箱抽成真空,如圖16,因此藉著彈簧活動機構將海綿往上頂再釋放空氣進入箱中時,藉著毛細現象,液晶將完全吸入LCD板中間,完成灌液晶的動作。
圖16 LCD灌入液晶的製程
8.封口.固化
圖17 在LCD顯示板開口處加上封口
LCD顯示板灌入液晶後在其開口處加上封口以防止液晶外漏,見圖17。
9. 清洗、目檢、電測、清洗
LCD顯示板封口後,利用偏光板目檢LCD板是否厚薄不均,或是內部液晶分佈不均,如圖18(A),當然這個步驟也可以用機器視覺識別系統來作。
電檢則是利用液晶板上之PIN腳加以導電,觀察LCD之顯示情形,加以判斷LCD板是否運作正常,如圖18(B)。
圖18(A) 以偏光板目檢LCD板
圖18(B) 電檢
10.貼偏光片.終檢包裝.入庫
圖19 將偏光片貼在液晶顯示器上下兩面
最後如圖19,將偏極方向相差九十度的偏光片貼在LCD板的上下兩面,如此完成了液晶顯示器的成品。
目前有許多廠商正在積極開發色彩檢驗校正的機器視覺系統,以進一步評估液晶顯示器成品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