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汶川地震的启示

汶川地震的启示


启示二:大灾出大爱,地震历练公民人格
汶川地震是全体公民的集结号。据统计,汶川大地震以来, 赶赴抗震救灾一线的志愿者共计20万人,成了灾区人数最多的 一支救援力量,也是中国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志愿者行动。 “一点很小的善心,乘以13亿,都会变成爱的海洋;一个很大 的困难,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微不足道。”
具体实例:汶川一代,新世代的成人礼
汶川一代,新时代的成人礼
汶川地震得出一个成语:“多难兴邦”。对于独生子女为 主体的80后磨难成长,灾难教育就像是一次心灵无论是废墟上 的志愿者、抢险的军人、各大城市义捐或献血的青年,无不是 以80后为主体。他们都是大难当头无私无畏的少年英雄,与利 益无关,与荣誉无关,将死亡置之度外。这种责任意识的成长, 已经成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正在改变着未来世代的价值观 和是非观,进而重塑中国未来社会形态。“汶川一代”取代 “鸟巢一代”,成为80后长大成人的新称谓。
E N D
启示五:汶川的崛起,当代爱国主义 的体现
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要义是国以民为本、民以国为家,其内涵有两 个基本要素——国与民的关系上,“国以民为本”和“民以国为家”有 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相辅相成。这种爱国主义对传统爱国主义既 是继承,更是创新。灾后恢复重建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将“国以民为 本”和“民以国为家”有机统一的过程。党和政府以民生为先,将以人 为本理念贯穿于灾后恢复重建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灾后恢复重建中,民 生问题最受关注,民生建设投入最多,民生项目进展最快。人民群众从 灾后恢复重建中得到了巨大实惠,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增强了对 伟大祖国的信任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启示三:中国人可爱,中国人耐活,中国人坚忍
逝者长已矣,但并非生者永怀悲。电视镜头中,灾民在吃火锅, 虽然家家都有罹难者,生活还在继续。有道是,川人代表中华民族 顽强的生命力,他们是中国人的盐。 三年过后,残垣断壁的灾区变成美丽的家园,这是对数万亡者 的祭奠,也是对幸存者的安慰。“灾区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 是学校,最现代化的是医院……”这是地震灾区民众对于恢复重建 的评价。
启示四:中国式总理取代不了人性化制度
胡锦涛总书记在抢险救援的危急关头和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 亲临一线;所有中央政治局常委都曾走进灾区,与最需要他们 的人民在一起。 温家宝坦然引用网友的话:“遇到一个好总理不如遇到一个好 制度。”引发了“好总理与好制度”的话题。做一个清廉的好 官员并不是一个官员的最高价值,积极地推进整个制度系统向 前发展,让自己的“善”能够转化为制度价值,才真正具备了 大时代的最高价值,由“好总理”通往“好制度”。
组员:
杨舒欣 计宇峰 汤昀 张薇君 史淑慧 陈静 方蓓均 黄冰雅
汶川地震灾后建设 给予我们的启示
启示一:大写的人,从废墟上站起来
普通公民获得“降旗志哀”的权利,自汶川地震始,国务 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 以国家的名义、 以最高的仪式,为公民的大规模死亡哀悼,这是对死者最大的 善。对生命的拯救,对生命的尊重,是衡量一个现代国家文明 程度的重要标志。全民默哀,证明了中国作为一个理性社会不 会冷漠和淡忘公民的死亡。生命值钱,更值得尊重。有评论说, 汶川地震见证了泱泱中华民族向现代文明和普世价值的转折, 灾难唤醒文明古国对个体生命的尊重。 2008年,中国人在地震废墟上重重书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 既陌生又熟悉。
启示六:尊重自然,热爱地球,人类才有未来
汶川地震无疑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次“震慑与敬畏”行动。 地震给中国留下悬念,近一二十年来的建筑有多少豆腐渣工程?对三峡 大坝这样的超级巨型工程,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将不堪设想。灾后重建启 动了“5·12”生态民居援建项目,如何坚持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充分考 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将成为下一步所有建筑规划的重大命题。任何挑 战大自然极限和忍耐力的做法应当缓行。 震慑之后是敬畏和反省:现代化让我们与大自然隔绝太久了。我们 早已对“牛羊骡马不进厩,猪不吃食狗乱咬,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 树高声叫”之类的地震前兆麻木。地震之前,四川省阿坝州防震减灾局 还“成功平息”了一起地震误传事件,责令采取措施“防止谣传进一步 扩大”。早在地震之前,我们为何对诸多预兆如此大意,比如四川省绵 竹市西南镇檀木村出现大规模蟾蜍迁徙,数十万蟾蜍走上马路。 大自然再一次嘲弄了人类的愚蠢与粗心大意。“相信科学,破除迷 信”的现代中国人对大自然再三的提醒与警告迟钝。彻底对大自然失去 领会能力是多么危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