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ppt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ppt


数、浮、大、 迟、沉、小、
洪、滑
细、 涩
表、外、上 里、内、下
其它
……
-
……
22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 1、指导养生防病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2)阴阳偏衰——补其不足 虚者补之 : 滋阴 温阳
阴阳两虚——阴阳双补
-
23
19
➢3.阴阳互损,阴阳两虚:属于阴
或阳的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时导致 另一方不足的病理变化。
➢ 阴虚
阳虚 阴阳两虚
➢ 阳虚
阴虚
正常
阴阳两虚
-
20
4、阴阳转化

阴证
阳证
-
21
(四)指导疾病诊断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色泽
鲜明
晦暗
声息
高亢宏亮
低微无力
症状
热、燥、动 寒、润、静
脉象 病变部位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肺 大 鼻 皮 悲 涕

咸黑 藏 寒 北 冬
水肾
膀 胱
耳 二 阴
骨恐唾
(三)五行的生克制化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 目的要求: ➢ 1、了解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2、熟悉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 ➢ 3、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阴阳学说 第二节 五行学说
-
1
第一节 阴阳学说
➢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2
阴阳的起源
概念
➢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 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 水(阴) 火(阳)
之分类而构成的五大行类事物之间的运动 变化。 ➢ “行”——①行列,次序;②运动变化 ➢ ——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
28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的特性
木:木曰曲直 生长、升发、舒畅、 条达
火:火曰炎上 温热、升腾、向上 土:土爰稼穑 生化、承载、受纳 金:金曰从革 清肃(清洁、肃杀)、
➢ 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 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 阴中求阳
➢ 阳中求阴
➢ 张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 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 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 则泉源不竭。”
-
24
2、归纳药物性能
四气 五味 升降浮沉
阳 温热 辛甘淡 升浮
阴 寒凉 酸苦咸 沉降
-
-
6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
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阴阳交感
消长平衡
相互转化
-
7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
1、阴阳交感
➢ 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发生相摩、相错、相 荡的相互作用、感应交合的过程。
-
8
➢ 2、阴阳的对立制约
➢ 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 个方面,彼此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斗争。
➢ 制约 斗争 动态平衡 二个含义: (1)阴阳属性都是对应的矛盾的。 如上下、动静 (2)在属性对立的基础上相互制约。如寒热
收敛 水:水曰润下 寒凉、滋润、向下
-
29
木曰曲直——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 舒畅性质的事物,归属于木行。
-
30
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等性质的 事物,归属于火行
-
31
土爰稼穑——凡具有承载、受纳、生化等 性质的事物,归属于土行
-
32
金曰从革——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 性质的事物,归属于金行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部位: 上 下
表 里(脏腑)
背胸
气血津液: 气 血、津液
脏腑: 六腑 五脏
心阳 心阴
经络: 行于四肢外侧的经脉—阳
行于四肢内侧的经脉—阴 -
15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阳)功能
物质(阴)
-
16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阴阳偏盛:属于阴或阳的任何一
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
要点:相关 对立 属性
➢ 阴阳的划分:
➢ 阳—运动的、热的、在上的、 向外的、 明亮的、兴奋的、强壮的。
➢ 阴—静止的、寒的、在下的、向内的、 晦暗的、抑制的、虚弱的。
-
5
阴阳的特性
➢ 1、普遍性 ➢ 2、阴阳的相对性:
(如昼夜、上下午) ➢ 无限可分性 ➢ 3、阴阳的相互转化性
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指定事物不同时,阴阳属性随之改变
互根——相互依存(绝对的)
互用——相互促进(相对的)
-
11
4、阴阳的消长平衡
➢ 阴阳是在不断的消长运动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
消——减少、消耗
长——增多、增长
消长——制约——动态平衡
(1)阴阳的相互消长
阴阳对立制约关系的彼此消长
阳消阴长、阴消阳长(冬至春至夏)
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彼此消长
25
案例一
➢ 患者,女,26岁。 ➢ 主诉:消瘦,乏力,多汗,善饥,手颤,
烦躁易怒1年余,加重半月。 ➢ 查体:舌边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 血液指标检查 ➢ 西医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 ➢ 中医如何用阴阳学说进行分析?
-
26
➢ 辨证:阴虚火旺 ➢ 治则:滋阴降火
-
27
第二节 五行学说
➢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 五行 — 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以
-
9
3、阴阳的互根互用
(1)阴阳互根
阴阳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 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下
(2)阴阳互用
相互依存基础上相互滋生。如气血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
10
阴阳对立制约
对立——属性相反(绝对的)
制约——相互克制(相对的)
阴阳互根互用
-
33
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闭 藏等性质的事物,归属于水行
-
34
(二)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和推演
自然界

人体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行五 五 五 五 五 五 味色化气方季 脏 腑官体志液
酸 青 生 风 东 春 木肝 胆 目 筋 怒 泪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火心 小 舌 脉 喜 汗

甘 黄 化 湿 中 长 土脾 胃 口 肉 思 涎 夏
阳盛则热,阳胜则阴病
实热证 急性肺炎
正常
阳偏盛 阴偏盛
-
17
阴盛则寒,阴胜则阳病 实寒证 痛经
正常
阳偏盛 阴偏盛
-
18
2、阴阳偏衰:
➢ 属于阴或阳的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 化。
➢ 阴/阳一方不能制约对方,使对方相对亢盛 虚热证 肺结核 甲亢 虚寒证 夜尿频
正常
阴偏衰 阳偏衰
(虚热) - (虚寒)
阴阳俱消、俱长(气血)
-
12
(2)阴阳消长平衡:
平衡→阴阳消长的运动变化处于一定范围、限 度、时间内保持着动态平衡,总体相对稳定。
上限
下限
正常
异常
5、阴阳的相互转化
➢ 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各 自相反的方向转化。
阴证
阳证
寒极生热 热极生寒
一定条件:重、极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
14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