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药学概论-阴阳五行学说 PPT课件

中医药学概论-阴阳五行学说 PPT课件


如春夏阳气生而渐旺,阴气也随 之增长,天气虽热而雨水增多; 秋冬阳气衰而渐少,阴气随之潜 藏,天气虽寒而降水较少。如此 维持自然界气候的相对稳定,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四)阴阳的消长平衡
消长含义: 阴阳双方数量的对比变化。 消,减少;长,增加。
此长彼消 此消彼长
起源: 阴阳最初的涵义是非常朴素的: 生活观察: 日光向背 向日,光明 温暖为阳 背日,阴暗 寒凉为阴 生产实践: 作息受日支配 日出而作,动为阳 日落而息,静为阴
所有事物或现象都有两极现象 抽象 规定
(二)阴阳的属性
事物阴阳属 性的规定
明亮、温热、活动、兴奋、 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
晦暗、沉静、抑制、向下、 寒凉、向内、凝聚、闭合等
的属性相反。 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相 互牵制互为胜负。
最终对立与制约达到动态平衡
如春、夏、秋、冬四季有温、热、 凉、寒的气候变化,春夏之所以温 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 冬的寒凉之气;秋冬之所以寒冷, 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的 温热之气的缘故。
(三)阴阳的互根互用:
互根互用 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 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 部分范畴的阴阳双方体现出相互资生、 相互为用的特点。
五 行 的 相 生 和 相 克 是 不 可 分 割 的 两 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 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事物间 的正常协调关系。因此,必须生中有 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才能维持 事物间的平衡协调,促进稳定有序的 变化与发展
3.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 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实热证 热者寒之(寒性方药) 有

兼阴虚(酌加养阴药)
阴虚 阳虚
虚热证 补阴(阳病治阴,壮水 补
之主,以制阳光。)

不 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益火 足
之源,以消阴翳。)
(2)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
归纳药物性能
以药物之性纠正机体阴阳之偏
四气 温、热——阳 寒、凉——阴
五味 辛、甘、淡——阳 酸、苦、咸——阴
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如: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阴阳二气相互 作用,交感合和,产生宇宙万物,并推动着它们 的发展和变化。 阴阳交感前提与基础: • 阴阳二气运动; • 阴阳二气在运动中达到和谐状态时就会发生交 感作用,从而产生万物。
(二)阴阳的对立制约:
对立制约 对立——即统一体中阴阳两个方面
此长彼长 此消彼消
热盛伤阴,寒盛伤阳
阴虚火旺,阳虚阴盛 补气生血,补血养气 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
(五)阴阳的互相转化:
相互转化 含义: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向 其相反方向转化。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 寒”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用于疾病的诊断 ❖用于疾病的防治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1.子母相及传变:
母病及子——疾病的传变从母脏传及子脏, 如:肾病及肝。 子病及母——疾病的传变从子脏传及母脏, 如:心病及肝。
2.相克关系传变:
相乘——相克太过而为病。如“木旺乘土”和 “土虚木乘”。
相侮——反向克制而为病。如“木火刑金”和 “土虚水侮”。
(三)指导疾病的诊断

阴不制阳
阴阳
阴虚
虚热证(阴虚则热)
偏衰
不能生阳 阳虚(阴损及阳)
阳虚阳不制阴 虚寒证(阳虚则寒)
不能生阴 阴虚(阳损及阴)
阳偏胜 阳偏衰
阴偏胜 阴偏衰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色泽 声息 症状
脉象
病变部位 其它


鲜明
晦暗
高亢宏亮
低微无力
热、燥、动 寒、润、静
数、浮、大、 迟、沉、小、
洪、滑
细、 涩
正常的生命活动——阴阳平衡;病态——阴阳失衡
(三)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
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六淫 (阳)
风邪、暑邪、火(热)邪为阳 寒邪、湿邪为阴
饮食居处,情志失调(阴)
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阴盛
实寒证(阴胜则寒)
阴阳 偏盛
伤阳 兼阳虚(阴胜则阳病)

阳盛
实热证(阳胜则热)
阳 失
伤阴 兼阴虚(阳胜则阴病)
➢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一、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精气学说作为一种自然观,奠定
思 了中医学理论体系方法论基石。
维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

统一理论。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系统
论。
二、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注重宏观观察 注重整体研究 擅长哲学思维 强调功能联系
中和思维:中和,又称“中庸”、 “中行”、“中道”。其思想的 核心是平衡与和谐。 类比思维:类比,是根据两个 (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 面相似或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其 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 种逻辑方法,是一种由一事物 推到另一事物的推理方法。
3) 既有所不胜过亢,又有所胜过弱。 如既有木亢(肝气亢逆),又有土虚
(脾气虚弱),出现“肝脾不和”。
❖相侮:
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 即反克,又称“反侮”。






引起相侮的原因:
太过——被克者太过 不及——克者太弱
如:木旺侮金 如:金虚木侮
2.子母相及
❖母病及子
含义: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导 致母子 两行皆异常。
2.确定治则和治法
以相生规律确定 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治法:滋水涵木,益火补土
培土生金,金水相生 以相克规律确定 治则:抑强,扶弱 治法:抑木扶土,培土制水
佐金平木,泻南补北
•确定治则和治法
滋水涵木法
相生治法
益火补土法 培土生金法
金水相生法
相克治法
抑木扶土法 培土制水法 佐金平木法 泻南补北法
肝属木:木曰曲直,枝叶条达,有升发之性 肝性条达,恶抑郁,有疏泄之功
心属火:火曰炎上,有温热之性 心居膈上,有温煦之功
脾属土:土性敦厚,生化万物 脾居中焦,化生气血
肺属金:金性清肃,收敛肃杀 肺性清肃,以降为顺
肾属水:水性滋润,下行闭藏 肾有藏精,主水之功
2.说明五脏的相互关系 相生: 肝藏血以济心——木生火
滋肾阴以养肝阴 温肾阳以补脾阳 健脾气以补肺气 养肺阴以滋肾阴
疏肝健脾 补脾利水 泻肝清肺 泻心火滋肾阴
相生的治法如:涵滋水以木
•指导针灸取穴:根据不同的病情以五行的生克 规律进行选穴治疗。
•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临床上运用不同情志变 化的相互抑制关系来达 到治疗的目的。
第四节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表现为阴阳的每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
(四)阴阳属性的绝对性
主要表现在某些事物属阴或属阳 的不可变性,即不可反称性。如 水与火,水属阴,火属阳,其阴 阳属性一般是固定不变的,不可 反称的。
二、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交感 ❖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阴阳消长 ❖阴阳转化
(一)阴阳交感: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 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的过程。
作用方向 升、浮——阳 沉、降——阴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五行的概念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 行的概念、特性、生克制化乘侮 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 生、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的一 种古代哲学思想。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 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及其运动变化.
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五行各自的特性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 革、水曰润下
木曰曲直——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 舒畅 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火曰炎上——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向上等性质 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土爰稼穑——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 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三)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1. 阴阳的对立性: 2.阴阳的转化性 3. 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1.阴阳的对立性:
即阴阳双方必须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相比 较而确定其属性,单一事物无法定阴阳。
2.阴阳的转化性
即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 方向转化,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属阳, 属阳的事物也可以转化属阴。
3.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思 考?
1. 怎样确定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 2. 如何理解阴阳的互根互用? 3. 试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4. 试述五行生克乘侮规律。 5. 如何以五行生克关系来阐释五脏疾病的相互传变? 6. 五行学说是如何指导临床治疗的?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
自然界 五行
五色 五音 五味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木青 角 酸 生 风 东 春 火赤徵苦长暑南夏 土 黄 宫 甘 化 湿 中 长夏 金白商辛收燥西秋 水黑羽咸藏寒北冬
(三)五行的相生相克及制化
1.五行相生:相生为相互资生、助长和促进。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生木生







《难经》: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五行相生,实际上是指五行中 的某一行对其子行的资生、促 进和助长。
2.五行相克:相克为相互克制、制约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水克 克克 火
克克


《内经》: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