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端午的咸鸭蛋》教学设计

《端午的咸鸭蛋》教学设计

17、《端午的鸭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标】:
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 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童趣和乡情)。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解读文本,品味语言。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思路:说风俗——读文本——品语言——理行文——感真情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学生预习: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并自读课文三遍。

2.思考课后习题,将你认为好的句子或有疑问的语句作上批注。

3、理清文章思路,细读课文二至五自然段,找出文章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4、搜集家乡有关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传说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过节时最难忘的经历或物件。

教学过程:
一、说风俗。

1、课前五分钟,以提问形式由同学引出汪曾祺的介绍。

2、你家乡的端午是怎么过的?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
3、找出课文中作者介绍家乡过端午的习俗。

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⑥放黄烟子;⑦吃“十二红”;⑧画“王”字;⑨挂“鸭蛋络子”。

4、仿照《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不必说;也不必说。

单是,就有无限趣味。

”的格式像同学介绍作者家乡的端午风俗。

二、读文本。

整体感知课文,划出作者感情最丰富的句子。

(感叹句)
①、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②还不就是个鸭蛋!
③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⑤这叫什么咸鸭蛋呢!⑥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⑦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三、品语言。

1、这七句话都用感叹号书法了自己的内心情感,但细细品味,又有所不同。

请选择你觉得最有味的一句加以品析。

(小组合作,组长发言)
参考答案:
①“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其中“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词最能体现“高邮咸蛋”的名声。

有点调侃,有点自豪,也有淡淡的幽默。

②“还”、“不如……多”、“成批”写出了自豪之情。

“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喜不已。


③充满孩子气,处处显示对家乡的维护,源于一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④“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完全不能相比和实在瞧不上从侧面突出家乡鸭蛋的好。

⑤“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包含着对他乡鸭蛋有不屑,对家乡鸭蛋的自豪。

⑥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

孩子们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蛋壳,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

透露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⑦充满孩子天真烂漫的趣味。

2、挂“鸭蛋络子”的情节充满:“童趣”;还道出了“乡情”。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与众不同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色彩鲜艳的……充满了“童趣”(板书),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

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对家乡的热爱,道出了“乡情”(板书)。

3、除了这几句感叹句外,文章还有哪些表露作者丰富情感的句子?如果有,你还想在哪些句子后加上感叹号?
参考:
①“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表现出对家乡的自豪)
②“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吱——”读出声音的延长,“冒”改为“流”如何?“冒”感觉红油慢慢渗透蛋白,还能闻到红油的香味。

生动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


小结:全文对家乡的自豪和热爱之情无处不在。

四、理行文。

再看行文,文章的开头结尾较平,有何原因?
开头:作者行文如同随意聊天,谈端午风俗时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

前文看似闲笔,实际上渲染了"端午"的浓烈气氛,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所以谈"端午风俗"也是必要的。

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光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的看法呢?
(可以去掉,因为与中心相距甚远;不必去掉,因为这是汪曾祺散文自由闲适的特色。


五、感真情。

1、引出王安忆的评价:“他的文字成熟剔透,平中显奇,淡中有味。

最丰富的韵味,体现在最简洁的话语里。


2、引出汪曾祺对家乡的强烈感情:
“我十九岁离乡,在外面已经四十多年了。

人之一生感情最深的,莫过于家乡、父母和童年。

我想念我的童年,我的童年是很美的。


3、“1981年初秋,受高邮市政府的邀请,爸回到了他魂牵梦萦、阔别了42年的故乡高邮。

出发前,他掩饰不住的那股子欣喜劲儿,真如一个赤子将投入母亲的怀抱。

”——汪朗、汪明、汪朝《我们眼中的父亲》
4、1997年5月16日,汪曾祺先生去世了,临终前还念叨着“我还想回我的家乡看一看啊!”在他去世后,他的孩子在他的墓碑上写下:
“高邮汪曾祺”
假如让你在这两个词之间加上标点符号,你想加上怎样的标点?
六、总结全文:
汪曾祺以高邮为荣,现在,高邮以汪曾祺为荣。

让我们带着这种自豪之情,大声读出“高邮,汪曾祺!”
七、拓展阅读。

共同阅读汪曾祺《咸菜茨菇汤》,体会汪曾祺散文的闲适自由结构特点和平淡有味的语言特色,以及小叙事的取材特色。

咸菜茨菇汤
汪曾祺
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

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

除非大雪三日,卖菜的出不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

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

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这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
咸菜是青菜腌的。

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偶有卖的,叫做“黄芽菜”,是外地运去的,很名贵。

一盘黄芽菜炒肉丝,是上等菜。

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

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

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晾去水汽,下缸。

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

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可比拟。

咸菜汤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

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经发酸。

咸菜汤的颜色是暗绿的。

没有吃惯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

咸菜汤里有时加了茨菇片,那就是咸菜茨菇汤。

或者叫茨菇咸菜汤,都可以。

我小时候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

这东西有一种苦味。

民国二十年,我们家乡闹大水,各种作物减产,只有茨菇却丰收。

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去茨菇的嘴子的,真难吃。

我十九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菇,并不想。

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菇肉片。

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菇,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

”我承认他这话。

吃菜讲究“格”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

他是对什么事物都讲“格”的,包括对于茨菇、土豆。

因为久违,我对茨菇有了感情。

前几年,北京的菜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茨菇的。

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

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

所有的茨菇,都由我一个人“包圆儿”了。

北方人不识茨菇。

我买茨菇,总要有人问我:“这是什么?”——“茨菇。

”——“茨菇是什么?”这可不好回答。

北京的茨菇卖得很贵,价钱和“洞子货”(温室所产)的西红柿、野鸡脖韭菜差不多。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

我想念家乡的雪。

八、布置作业。

1、课外选读汪曾祺的其他作品,散文小说均可。

如《爱戒》《大淖记事》
2、作文:以“家乡的端午节”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达当地过节的风俗习惯和热闹场景,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如果你对家乡的端午体会不深,也可以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值得怀念的节日风俗,请将你的感触用美妙的文字表现出来。

如以《家乡的年味》来记录你过年的情景……
附板书设计(手写):
端午的鸭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