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文学期末考试

当代文学期末考试

当代文学期末考试1.当代文学的特点:非经典性;现实性2.“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命名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是黄子平命名的,是对中国大陆20世纪50—70年代一大批作品的文学史命名。

在这一时期,革命历史主要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就是指描写这段历史的小说。

它主要讲述革命的起源神话、英雄传奇、革命的艰难曲折的过程以及最终的胜利。

特点:(一)宏大的叙事倾向(二)史诗般的规模(三)新英雄人物形象的出现3.《百合花》的主题小说描写了部队一个年轻的通讯员与一个才过门三天的农村新媳妇之间的两次交往表现了战争中令人难忘的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与通过这种关系体现出来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百合花》的艺术成就(一)在内容上:1、通过普通平凡的一面表现了人物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2、流露出了悲剧意识。

(二)在人物塑造上:1、运用大量细节来刻画人物性格。

2、通过语言、行动来描写人物的心理情感。

(三)在结构上:1、情节的淡化。

2、双线结构。

4.《青春之歌》艺术成就提炼出一个革命的思想主题:一切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美丽的青春。

由于作者善于将人物放在尖锐激烈的斗争旋涡中加以刻画,善于通过不同人物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反映来展示各自的性格特征,善于将人物的外貌描写和心理刻画巧妙地结合起来,善于通过富有性格特色的细节来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善于将人物性格的变化与人物命运遭遇的变化结合起来描写。

通过所有这些努力,不仅使林道静这一形象塑造得血肉丰满,真实感人,也使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如卢嘉川、江华、林红、余永泽、戴瑜、王晓燕、白莉萍等显得个个活脱生动,性格鲜明,形形色色人物的精神面貌得到了展示,这又使得小说包含了广阔、丰富的时代内涵。

5.林道静成长的三个阶段(一)主人公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独立谋生,幻想破灭,投海自杀,被北大学生余永泽救起,相爱同居。

这是一种自发性的个人主义。

(二)林道静在感情上移恋卢嘉川,与余永泽决裂。

对自我痛苦否定,接受马克思主义,向往革命人生的阶段。

(三)在卢嘉川完成了对林道静,马克思主义精神的启迪,被铺入狱,遭到杀害。

林道静在江华的帮助下,成功地走上革命的道路。

6.成长小说:7.杨沫青春三部曲:青春之歌、芳菲之歌、英华之歌8.梁斌,原名梁维周。

第一篇小说《夜之交流》。

三部曲:《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9.《红旗谱》的主题农民问题是中国的革命的根本问题,不懂得中国的农民问题,就不懂得中国的革命。

《红旗谱》从新的历史高度,深刻地概括了新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

小说以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的历史和冯兰池一家两代人的历史为主线,揭示出农民阶级同反动统治阶级以及日本帝国主义的尖锐对立,农民同党领导的民主革命的关系,再现了中国农民走向革命的历程。

小说通过三代农民生活道路的深刻描绘,概括了中国农民的苦难史、斗争史、革命史,展现了大革命至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图景。

10.朱老忠人物形象分析(一)朱老忠是一个融合阶级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农民英雄典型形象。

朱老忠是《红旗谱》的主人公,他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他的一生横跨新旧两个时代。

因此,在他的身上既有旧时代农民英雄的叛逆血液,又有新时代无产阶级的先进革命理论和和斗争精神。

他是在革命的实践中逐渐成熟起来的农民英雄,具有新时代那么英雄的鲜明性格特征。

(二)首先,朱老忠具有强烈的阶级爱增情感和坚定的立场,具有坚韧顽强的斗争精神,且他胆略过人。

其次朱老忠的性格是在参加革命的过程中逐渐成长并成熟起来的。

他的性格发展过程是:农民自身的局限也曾使他一度陷入困惑之中,在没有找到新的斗争和方向时,他也苦恼过,也曾感叹自身力量的薄弱;而在他接受党的领导后,他坚信革命真理,不保守自闭,积极勇敢地参加革命斗争。

朱老忠的形象有力地概括了中国农民由自发反抗走向有组织斗争的历史过程,他是三十年代农民农民英雄的典型形象。

11.《红旗谱》的民族风格(1)从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来看,《红旗谱》描写了革命斗争,他们的斗争道路、斗争方式,无不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2)小说的民族风格,还表现在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上。

(3)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梁斌采用了一种“比西洋小说略粗一些,比中国古典小说要细一些的写法”。

A.构思布局上,小说采用了相对集中的短章节结构的手法,组织故事、安排人物,使全书的故事连贯,主干突出,层次分明。

B.在表现手法上,作者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重于通过人物的行动描写人物性格的写法,也吸取了外国小说通过人物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长处。

(4)从语言上看,小说的语言朴实、通俗、生动、浑厚。

作者写景叙事干净利落,十分口语化;刻画人物的语言简洁有力,富有个性化。

12.《林海雪原》是浪漫主义传奇性和革命现实性结合。

被改编成话剧《智取威虎山》,作者曲波13.《林海雪原》中的四个战役①奇袭奶头山②智取威虎山③绥芬草原大周旋④大战四方台《林海雪原》艺术特色(1)、作品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了民主革命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风云变幻的革命斗争,塑造了一批各式各样的英雄人物形象。

(2)、史诗性追求,揭示历史本质,结构宏大,艺术虚构中加入重大历史史实,塑造英雄人物,歌颂英雄主义。

英雄叙事与演义传统:“十七年”小说大多有历史叙事的倾向,这一时期的历史叙事在普遍借鉴民族形式并被赋予“革命”理想主义色彩的总体美学气质下,具有了延续演义传统的可能性。

(3)、题材在十七年小说创作中具有异乎寻常的重要性,甚至决定小说的性质,林海属于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4)、林海兼顾了史实、传奇和通俗三个特点,在结构、语言、人物的表现手法以及情与景的结合上都能接近民族风格,目的是要使更多的工农兵群众看到小分队的事迹。

(5)、《林海雪原》在结构、语言、人物上都明显存在着对演义传统的模仿,《林海雪原》因其所具有的演义传统就更具有了民间性色彩。

14.《红日》三大战役:莱芜、涟水、孟良崮战役15.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铁笔圣手”。

16.赵树理小说艺术特点(一)赵树理是一位有独特艺术风格的艺术作家。

(二)讲究作品的故事性和连贯性,是我国民族民间文学的固有传统。

(三)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赵树理也注意吸收了中国传统小说的特点。

(四)民族风格是依靠具有民族特点的语言来表现的。

(五)地方色彩、乡土风味是构成作家创作个性、创作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

17.长篇小说《三里湾》主题:作家的创作与农业合作化变革几乎同步进行,但他的成功之处不在于最早描述了办合作社的过程和斗争,而在于通过对三里湾农业合作社秋收、扩社、政党、开渠等事件的描述,表现了支部书记王金生、村长范登高、老党员袁天成、富裕中农马多寿四个家庭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的矛盾纠葛的描写,真实、生动地展现了合作化运动给农村的生产关系、家庭关系、婚姻恋爱及道德观念等方面带来的深刻而微妙的变化。

18.柳青,原名刘蕴华,代表作《铜墙铁壁》《恨透铁》19.梁三老汉形象:作品中最为成功的艺术形象。

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创立家业的辛酸史,衷心拥护土改。

作为一个小生产者,他最大的梦想是利用新社会分给他的土地,用狠命的劳动真正地创立起个人的家业来,也做个郭世富式的“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

当社会生产方式要发生重大变革时,他一时是难以相信也难以接受的。

这是他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制观念因袭重担的农民的保守性所决定的,另一面,他又是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劳动者,“被剥削过的痛苦的记忆”,“受压迫的心灵”,使他“在精神上和王书记、党支部、生宝们挨近”。

他尽管怀疑、反对儿子办互助组,但心里却无时无刻不关心着互助合作运动的命运。

他先是反对互助组,接着对自己迷恋的旧道路产生了怀疑,最后终于承认了自己儿子的道路是对的,站到了合作化运动的一边。

20.《人生》高加林的人生悲剧高加林是经过生活洗礼的悲剧者,“在高加林身上,体现出青年人内心的普遍矛盾与困惑,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斗争”。

高加林的形象概括了一定的思想深度和丰富的社会内容,今天仍然有其社会意义及现实意义。

高加林的人生悲剧反映了客观社会环境某些方面的不合理性高加林的人生悲剧反映了传统观念的陈旧性高加林的人生悲剧反映了个人奋斗的无力高加林的人生悲剧是值得同情的21.陈奂生的形象特点:不断进取、积极追求新生活的强烈愿望;中国农民的纯朴、善良、勤俭、坚韧;农民的狭隘自私、自我满足;愚昧落后的小农思想及封建等级观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农民的典型陈奂生的形象意义:陈奂生的性格典型地表现了中国广大的农民阶层,身上存在的复杂的精神现象。

他的形象是一幅处于软弱地位,没有自足权的同时物质精神又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的农民的画像。

是历史传统和现实变革,相交融的社会现象的文学典型。

复杂:①反映了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巨大变化②表现了封建意识,极左路线危害的严重性和国民的艰巨性22.刘心武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得茅盾文学奖。

新时期文学的第一阶段是以刘心武为代表的《班主任》开端,用现实主义手法对极左路线的专制作揭露和批判23.《班主任》思想内容小说讲述了中学老师张俊石怎样尽力玩就要一个在四人帮毒害下不学无术的中学生的故事。

作者以救救孩子的呼声,震动了被文革麻木了的人们的心灵,拉开了人们回顾苦难的序幕。

这是新时期文学第一次揭露出文革推行的蒙昧主义个愚民政策是怎样危害着青少年的纯洁心灵。

24.伤痕文学伤痕文学是本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

以刘心武1977年末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小说《班主任》为开端,由卢新华小说《伤痕》而命名。

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

它是一代中国人在“文革”后发出的第一声悲鸣和怒吼,其主要思想倾向是揭露和批判“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性内乱所造成的影响,展现“文革”给人民带来的精神和肉体上的创伤。

25.成长小说成长是不等于生理意义上的,而是从某个设定的历史点向理性的方向发展。

主人公性格发展是成长小说的主要线索。

“成长”与进步同义,是一个带有鲜明色彩的现代性的概念。

26.反思文学(“反思”一词,据说首次出现于英国哲学家洛克的著作中)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以茹志鹃、梁晓声为代表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被称为“反思小说”。

特征1.历史纵深感和较大思想容量;从文革上溯到四清、大跃进、反右。

再现反思社会灾难和人生悲剧。

2.反思历史,同时文学反思,作家主体、文体意识觉醒。

“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深化,两者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哲学思考的介入。

相关主题